巢湖是怎么形成的

2024年11月15日 10:43
有5个网友回答
网友(1):

巢湖是因为塔里木一中朝板块和华南一东南亚板块的印支运动而形成的。

巢湖流域处于这两大板块的分界部位,在印支运动以后的燕山运动期间,整个侏罗纪、白垩纪约1.96~0.8亿年巢湖流域以垂直断陷为特征,安徽省的西界到巢湖一带沉积了厚数千米的侏罗白清胡垩系地层。

喜玛拉雅期,第三纪开始,巢湖一带进一步断陷,沿着一组北东走向和另一组北西走向的断裂、断陷,使大别山北麓的流水在这里受阻,形成断陷湖。

大约是第三纪末至第四纪初(前500~350万年),湖泊面积较大。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距今约1.5万年到现在,表现为大量泥沙不断流入湖中,湖水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形成现代的巢湖。

扩展资料:

水位特征:

巢湖水位,随着入湖迳流量和湖面降水量的增加,水位即趋上涨,加上巢湖另受长江江水倒灌顶托,故高水位的持续时间较长。

巢湖湖盆本身所形成的泥沙,一般来说为量不大,只碧敬在局部地悔正慎区如下派河口、烔炀河至芦席嘴一带被风浪、湖流冲击产生的塌岸,以及泥沙被搅拌的现象才比较显著。

巢湖水温多年平均值约为16.9℃,年际变化很小。年内水温具有明显的差异,一般7月份水温最高,最低水温出现于1至2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巢湖

网友(2):

巢湖是由于其处于念运散两大板块分界部位并且不断断陷形成的。巢湖流域位于塔里木一中朝板块和华南一东南亚板块的交汇地带。这两大板块于距今约1.95亿年左右的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会聚,拼合形成了现代的安徽大陆,巢湖流域恰处于这两大板块的分界。

整个侏罗纪、白垩纪约1.96~0.8亿年,巢湖流域以垂直断陷为特征。喜玛拉雅期,第三纪开始,巢湖进一步断陷,沿着一组北东走向和另一组北西走向的断裂、断陷,使大别山北麓的流水在这里受阻,形成断陷湖。

大约是第三纪末至第四纪初仔氏,湖泊面积较大。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距今约1.5万年到现在,表现为大量泥沙不断流入湖中,湖水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形成现代的巢湖。

扩展资料:

巢湖及其流域地貌的主要轮廓是中生代燕山运动和新生代喜玛拉雅运动所造成的。由于其处于几个次级单元的交汇地带,各单元均有独立而又彼此影响的发展过程,反映在地貌形态上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具体如下:

1、滨湖地貌

北部剥蚀丘陵阶地区。这一地区受台拱两侧郯(城)庐(江)深断裂带的控制,使龙泉山及其周围的丘陵成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地垒型构造。在第四纪末遭受了强烈的风化和剥蚀,由变质岩组成的山坡切割强烈,沟壑密且峻,剥夷物质堆积于坡麓。

东部构造剥蚀低山区。地质构造位于下扬子台坳。由于受三迭纪末印支运动以来历次构造运动的影响而形成今日海拔三四百米左右的陡雒山岭。它是中晚更新世纪发育于砂页岩基础上,经湖水长期浸蚀而成的湖相砾石阶地或石质阶地。

西部剥蚀壑丘阶地区。地质构造位于江淮台坪和北淮阳地槽褶皱带结合部位,也就是前述两个板块的会聚部位。从印支运动以后,区境发生显著沉降,形成典型的断裂地堑盆地。区内第四纪堆积厚度一般在15~20米,岩性单一,为晚更新世黄土堆积。

2、湖岸地貌

巢湖湖岸由于浸水,岩嘴伸入湖中成半岛,洼地凹入内陆形成湖湾。巢湖按其形态结构不同可分为:石质湖岸,指岩嘴伸入湖中的湖岸,岸壁一般较短,受风浪淘蚀,发育有浪蚀穴;砂土质湖岸,经湖流和波浪短期冲刷,形成宽阔的浅滩,使岸线日趋稳定;粘土悄伍质湖岸,岸线平直少湾,属稳定型。

3、湖盆地形

湖底平坦,平均底坡为0.96%,高程变化在5~10米之间,岸线曲折,岬湾相间。湖盆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向东南倾斜,深水区集中在东部,高程5米;西部湖床较东部浅,高程一般在5.5米以上。一般来说入湖河口都发育了水下三角洲,尤以杭埠河一带最为显著。目前各河口仍在不断淤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巢湖

网友(3):

据地质学家考证,巢湖是由于地层局部陷落潴水而形成的,为一典型的构造断陷湖。从其形态看,至少由四组断裂所组成,其中以北北东、北西西两个方向的活动性断裂为主。巢湖区域地质构造比较复杂,我国东部巨大而著名的"郯城(山东郯城)--庐江(安徽庐江)断裂带"正好斜贯巢湖而过,很可能是巢湖形成的主干断裂。追溯到大约7000万年前,巢湖一带白垩纪沉积盆地的产生,就明显地受北北东向的郯庐断裂和北西、东西向的断裂构造控制,形成了古河、肥北和古城等断裂凹槽。凹槽好比是水库,沉积物好比是水库中蓄的水,凹槽断陷越深,沉积物堆积越厚,反过来沉积物的厚度,基本上就可以代表当时地壳断陷的深度。据钻探资料,古河凹槽中的白垩纪地层厚度达1~2千米,说明当时断陷是十分强烈的。 到了约2500万年前的早第三纪时,这种构造控制更为突出。在上述凹槽的基础上又形成了长条状的花岗凹槽或肥东凹槽,沉积了湖相红色砂砾岩和火山岩等。据钻探证实,在肥东梁园镇南边,第三纪地层厚640米,在肥西花岗,第三纪地层厚度达1800米,都充分证明当时这些凹槽断裂下陷的深度。近代巢湖的形成,就是在这些凹槽的构造基础上发展的。杨志坚编者:《四海五湖话沧桑》,海洋出版社,1987年版,第208页。喜马拉雅运动对本区有一定影响,沿构造断裂有安山岩系喷发,局部地区还有辉长岩侵入和玄武岩喷发。第四纪初由于受到气候变迁及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盆地上升为剥蚀区,同时形成红色剥蚀面。第四纪中期,构造盆地下沉,成为附近山地的集水洼地,然后汇水成为一大水体。直到晚更新世棕黄色亚粘土堆积后,巢湖盆地受拱曲掀斜运动,地面产生不等量下降。滨湖地带经河川切割,形成波状起伏的岗冲地形,巢湖至此才告定型。王洪道等:《我国的湖泊》,第136~137页。从巢湖区域内断裂作用、地震活动、温泉出露种种现象均说明直到今天,地壳的这种升降 运动仍然还在继续,只是表现比较缓慢而已。初始形成的巢湖湖盆比今天的湖区要大得多,西可能到六安的双河镇,北近合肥,南与庐江的白湖水域串连相通成一体。以后,由于湖盆内不断接纳了杭埠河、丰乐河、派河、南肥水等带来的大量泥沙,还承受了湖区周围山地洪水期挟带的大量泥沙,致使湖区不断被充填淤塞。堆积填淤的泥沙,主要来自巢湖的西部和西北部,湖盆内河流三角洲发育,所以湖盆虚判银的面积西部萎缩也最快,最显著。据《庐洲府志》记载,肥西县三河镇1855年以前,还只是河流入湖口刚出现的一个小沙洲,冲租而到1907年,它的位置却远离了湖滨,而现在与巢湖相隔已有十五六千米了。这里的填淤速度平均每10年推进1千米,十分惊人。这也是现在巢湖水 西部浅东部深的原因。目前,巢湖的主体有不均衡的缓慢下沉趋势。如北岸中庙一带,已北差宴移数百米,原来沿岸的村庄、农田已没入湖区;而南岸却又相对上升,湖岸线弯曲不齐.

网友(4):

  巢湖流域的地质构造单元位于塔里木一中朝板块和华南一东南亚板块的交汇地带。这两大板块于距今约1.95亿年左右的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会聚,拼合形成了现代的安徽大陆,巢湖流域恰处于这两大板块的分界部位。在印支运动以后的燕山运动期间,整个侏罗纪、白垩纪约1.96—0.8亿年巢湖流域以垂直断陷为特征,安徽省的西界到巢湖一带沉积了厚数千米的侏罗白垩系地层。喜玛拉雅期,第三纪开始,巢湖一带进一步断陷,沿着一组北东走向和另一组北西走向的断裂、断悔芹陷,使大别山北麓的流水在这里受阻,形成断陷湖。大约是第三纪末至第四纪初(前500——350万年),湖泊面积较大。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距今约1.5万年到现在,表现为大量泥沙不断流入湖中,湖水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形成现代的巢湖。
  巢湖形成初期,湖盆下沉趋势显著,表现了岬湾曲折见溺湖岸的特点。现代地图上10米等高线即为当时的湖岸轮廓,湖泊面积达2000多平方公里,原先在巢湖市(原巢县)城关附近的大沼泽窦湖早已消亡。白湖以及包括无为洲在内的广大滨湖地区,当时亦属巢湖水域。据史料记载,仅宋代以前的200多年间,湖泊面积就缩小了五分之一。原湖湾所在的杭埠河、南淝河、柘皋河及裕溪河的沿湖河口三角洲圩田,在人们未围垦之前为巢湖四大湖湾,后经河川泥沙的淤积形成河口三角洲或湖泊滩地。今日的湖盆自然形态已被人类活动所改造,然而在老三角洲圩区的河口仍然不断地生长着的三角洲使湖盆日渐淤浅。据计算每年约有200万立方米泥沙淤积在巢湖。根据现有资料的分析与航空相片解译,从1955—1979年的25年中杭埠河口三角洲围垦区的总面积约有62平方公里。除上述地段外,湖区其它地段的沿岸,也有镇段不同程度的变化。据分析,25年来岸线向湖区推进的最大水平幅度在80至100米左右,平均年发展速度尚不足4米。巢湖建闸后使巢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原有广大面积的滩地沉淹湖底,输入泥沙的蓄积增多,加剧了湖盆的淤塞。[5]
  湖泊地貌
  
  巢湖及其流域地貌的主要轮廓是中生代燕山运动和新生代喜玛拉雅运动所造成的。由于其处于几个次级单元的御前誉交汇地带,各单元均有独立而又彼此影响的发展过程,反映在地貌形态上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一、滨湖地貌
  (一)北部剥蚀丘陵阶地区
  这一地区包括柘皋河以西至撮镇一带。地质构造位于张八岭台拱范围。它受台拱两侧郯(城)庐(江)深断裂带的控制,使龙泉山及其周围的丘陵成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地垒型构造。丘陵顶高一二百米,它在第四纪末遭受了强烈的风化和剥蚀,由变质岩组成的山坡切割强烈,沟壑密且峻,剥夷物质堆积于坡麓。由于近期掀升,河流侵蚀,形成高度分别为20—50米左右的阶地。本区在中下更新世时期是处在上升剥蚀阶段,近期烔炀一带仍有掀升迹象,地面剥蚀作用仍在继续进行。
  (二)东部构造剥蚀低山区
  本区系指柘皋——槐林一线以东地区。地质构造位于下扬子台坳。由于受三迭纪末印支运动以来历次构造运动的影响而形成今日海拔三四百米左右的陡雒山岭。其中银屏山一带有很好的石灰岩溶蚀地貌,山岭坡雒普遍发育有二级阶地;其中20米一级分布不广,发育较好的是50米左右一级。它是中晚更新世纪发育于砂页岩基础上,经湖水长期浸蚀而成的湖相砾石阶地或石质阶地。
  (三)西部剥蚀壑丘阶地区
  本区包括撮镇——槐林一线以西地区,地质构造位于江淮台坪和北淮阳地槽褶皱带结合部位,也就是前述两个板块的会聚部位。从印支运动以后,本区发生显著沉降,形成典型的断裂地堑盆地。区内第四纪堆积厚度一般在15——20米,岩性单一,为晚更新世黄土堆积。近期地表受拱曲掀斜运动的影响和水流的冲刷,形成岗冲交错,起伏不平的波状平原。区内水系短小,下切较深。河流与阶地向湖区呈显著倾斜。入湖河口三角洲圩口地区,全新世以来表现了显著沉降,地面高度约7——9米。
  二、湖岸地貌
  巢湖湖岸由于浸水的结果,岩嘴伸入湖中成半岛,洼地凹入内陆形成湖湾。巢湖湖岸按其形态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类型:一是石质湖岸,指岩嘴伸入湖中的湖岸,岸壁一般较短,受风浪淘蚀,发育有浪蚀穴,如中庙嘴、槐林嘴、红石嘴,青龙嘴、黑石嘴、龟山嘴等;二是砂土质湖岸,这类湖岸由于土质疏松,透水性强,一般经湖流和波浪的短期冲刷,就可形成宽阔的浅滩,使岸线日趋稳定。巢湖多数湖岸属于此类型。三是粘土质湖岸。岸线平直少湾,属稳定型。它主要分布在烔炀河口以南至芦席嘴、下派河南部一带。另外,下派河至新河口一带属一段沼泽湖岸。
  三、湖盆地形
  湖底平坦,平均底坡为0.96%,高程变化在5—10米之间,岸线曲折,岬湾相间。湖盆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向东南倾斜,深水区集中在东部,高程5米;西部湖床较东部浅,高程一般在5.5米以上。一般来说入湖河口都发育了水下三角洲,尤以杭埠河一带最为显著。目前各河口仍在不断淤塞。

网友(5):

安徽巢湖市文物管理所考古人员经过悉心研究,日前正式披露,流传在民间的有关巢湖的由来,即“陷巢州”的传说极有可能是事实。 据介绍,关于巢湖的形成,一直众说纷纭,主要有3种:一种是民间流传的、史书上也有所记载的——“陷巢州”的传说,认为巢湖水域在古代是一座城市,后沉入湖底。另一种是地质学者的观点,认为巢湖是在地壳运动过程中由陆地下陷而形成,属于陷落湖,时间在秦汉以前,与民间传说无关。还有一种是历史学者的看法,他们从字面上对史料进行反复论证,找出了一些漏洞,得出结论,史书记载的有关“陷巢州”的传说不过是神话故事而已,并非有事实依据。 巢湖市文物管理所考古人姿空樱员钱玉春说,起初,也和别人一样没有把传说当真,但最近一次偶然的考古调查改变了看法。 2001年底,媒体上报道了“巢湖市发现隋代窑址”的消息后,便有群众提供线索,说巢湖北岸在冬季水位下降时河床上露出大量的陶片,可能和窑址有关。考古人员遂赶到了距市区不远的现场,发现在沿湖滨大道的护坡下露出水面的约有二、三百米的河床上到处都散落着陶片。这些陶器,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主,同时还有泥质红陶、褐陶、夹砂黑陶以及一些烧成温度略迹丛高的硬陶等。器物以圈足器为主,一般都比较大,无论是口沿,还是底座弧度都很大,品种有瓮、盆、缸、罐,坛,釜等生活用品。少部分陶器上有印纹,主要有方格纹、席纹、弘纹、绳纹和刻划水波纹。一些泥质灰陶比较精细,胎体很薄,表面有贴塑。 据当地亏态渔民介绍,陶片分布的范围向湖中延伸有4、5公里远,陶片多的地方有厚厚的一层。他们还能大至说出这座城址四个城门的位置。在一般的年份,冬季的河床上能够看到有十多口水井,其中有一个水井旁还可以看到一棵两人都合抱不过来的古树树根。很多人曾在这里捡到过青铜器,古钱币,印章和完整的陶器。在村民家中,考古人员还见到了他们在河滩捡到十分完整的陶釜、陶壶等。经过数月的艰苦研究,考古人员确认这些物品是陶器制作和使用鼎盛时期的产物,基本断定这是一处沉入湖底的秦汉时期的城市遗址,并很自然地把它和“陷巢州”的历史传说联系起来。 巢湖市文物管理所考古人员钱玉春告诉记者,关于巢湖的形成,虽然有多部史料记载它是在秦汉时期,但这些记载都是只言片语。居巢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方国,在探寻这一古国时,始终有一些难解之迷,这些迷似乎都和它的神秘消失有关。首先它的地理位置十分不确切。有人说在巢湖,也有人说在在桐城,还有人说在寿县,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说明它的准确位置。其次是在汉代以前在多部史书里都提到过“巢伯”“南巢”“居巢”这一诸侯国,但是在汉代以后和“巢”这座城市相关的人和事的记载却很少,这一现象表明了它的社会地位已经大大的下降了,或者是消失了。结合巢城这几年来的考古发掘成果来看,也能够明显的感觉到这一地区文明发展曾被中断过。汉代以前的出土文物反映出这是一个政治强大,经济繁荣的地区。如北山头战国皇族墓,出土了很多十分珍贵文物,放王岗汉代吕柯墓曾获全国考古十大发现提名奖。无论是在规格上还是在规模上,在全国范围已出土的同时代墓中都是屈指可数的,但是在汉代以后,却看不出这种社会发展的延续性。高规格的墓葬和遗址几乎没有发现。 对巢湖形成,以及居巢国的探索,过去一直都停留在以古籍史料为依据的历史学范畴内,这次偶然的机会使现代考古学介入其中。湖底这一古遗址的发现,从考古学的角度证实了史料记载有关“陷巢州”的故事的可能性。大量的陶片和古人生活的遗迹,告诉我们在八百里浩瀚的湖面下,有着一段不平凡的历史。当然这一处遗址是否就是历史上的居巢国,湖中还有没有其它遗址存在,它是因水位上涨而淹没的,还是由于地面下沉而陷落的,只有等进行全面系统的科学考古发掘以后才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