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安北 卢方平
(核工业地质档案资料库,石家庄050053)
摘要 本文以档案理论和信息理论结合开发利用的实践论述了核工业地质档案资料开发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客观存在的“四大矛盾”印证核工业地质档案资料开发利用的现状。以数字化为主线,从专业技术信息的构架出发,提出了采用分离信息的办法解决保密与开发矛盾的观点;从档案管理理论出发,提出了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档案开发利用的不同层次、阶段、领域的多元化方案;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适度投入”加快核工业地质档案资料开发利用的根据和建议。
关键词 档案理论;信息理论;开发利用;现状与对策
由于放射性矿产处于国家战略资源的特殊地位,其所形成的地质档案资料更重于安全保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但全球经济一体化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迫切要求档案管理部门理性遵循档案的固有属性,加快放射性地质档案资料数字化进程与开发利用步伐,为经济社会建设承担更多的责任。因此,如何妥善处理好各类复杂的矛盾,让“沉睡”的档案变成“活”的资源,成为核工业地质档案资料管理的重要课题。
1 从档案的固有属性和社会需求,看核工业地质档案资料开发利用的必要性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将“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作为新时期地质工作主要任务之一,无疑为地质档案资料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政策平台,同时客观地表明了地质档案资料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一,从研究档案的知识属性、信息属性和价值属性,不难发现进行档案编研开发的必要性。档案的知识属性概念,主要揭示了知识可以转化成物质力量的原理。核工业地质档案是大量的核工业地质工作者经过数十年的劳动积累所形成的,倾注了新老知识分子的心血,是艰苦探索的成果,是地质勘探知识与勘探实践结合的结晶,同样也是国家大量投资形成的宝贵财富。知识在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积累,沉淀在馆藏档案资料之中,其内在功用处于贮藏状态,只有被实际使用时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只有通过对档案资料的开发利用,才能使其转化为服务经济社会的物质力量。
档案的信息属性概念,则揭示了信息可以加工、压缩、提炼、扩充,且信息可以反复使用,可以资源共享的基本原理。信息论与档案学基础理论相结合就形成了档案信息理论,这不仅为档案资料信息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更重要的是融入了当今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揭示了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档案的价值理论内涵之一,就是通过档案编研及开发利用来实现档案的信息价值并使之增值,以此为据,遵循科学理论加快核地质档案资料的开发利用显示了充分的必要性。
第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0年12月25日指出:“现代技术装备、图书资料、调查成果要打破封锁,向全社会开放,提供公益服务”。顺理成章核工业地质科技档案资料也要进行科学的分离,把可以为公益提供服务的部分尽可能地为社会提供服务。
第三,市场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加大,提高了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必要性。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国际社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拉动了我国矿产资源市场的需求高涨,公众对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充满了期待。尤其是矿业权的市场化,使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到矿产开发行业,为减低风险他们更多地希望地质勘查单位能够提供信息服务,形成了一个强劲的市场需求。另外,从档案的价值规律看,档案具有供形成单位使用的价值(第一价值)和被社会广泛使用的价值(第二价值),如果不顾规律,一味守旧,势必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
2 从“ 二次资料开发”的实践经验,看核地质档案开发利用的可行性
部分“二次资料开发”项目成果,佐证了核地质档案资料开发利用的可行性。一是根据放射性伽马能谱与石油天然气分布的空间关系,总结出的“烟囱效应”理论,放射性低值异常与石油天然气勘探成果吻合率达70%左右,为十多个油田近千万平方千米选区进行的前期调查,节约了大量勘探费用;二是根据金矿成矿与蚀变岩有规律的放射性元素增减关系,对航空伽马能谱资料的二次开发处理,为地方找到了金矿勘探基地和圈定了找矿靶区;三是根据多金属矿产、地下水、地质构造等与放射性分布规律的试验研究成果,在个别地区多金属找矿、地下水开发和灾害地质调查中取得了优秀成果;四是伽马能谱在农业、林业方面的应用研究,使核地质档案资料的全面开发利用增添了可行性。
3 从客观存在的四大矛盾,看核工业地质档案开发利用的现状
正如前述,核工业地质档案资料开发利用因其特殊性只是局部的、初步的和尝试性的,因此总体上编研开发还有待加强,而影响核地质档案资料开发利用的因素,主要存在四大矛盾,这些矛盾基本反映了核地质档案资料编研的现状。
一是保密与开发利用的矛盾。地质资料是地质产品的重要物质表现,当它实现了地勘单位所需第一价值后,一般就进入了地质档案馆,然而它的后续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信息属性上,因为信息可以多次、长期、反复的开发利用,故从商业价值出发依然有密可保,且有国家战略性资源保密之需。一边要实现档案的价值造福人类,一边要保守秘密,保密与开发利用的矛盾显而易见。由于核工业地质档案资料的特殊性,研究解决保密与开发的矛盾主动性相对落后其他工业地质,导致核工业地质档案资料开发利用滞后;二是专业人员配备不尽合理与多元开发利用的矛盾。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档案资料的开发利用是多方面的,有找矿,环境评估,建材检测,住宅测氡,工程勘查,农林调查等,需求多元化是市场的主要特点,但是在地质档案馆的人员配备上注重了档案本身的管理需要,一般忽略了专业技术人员的搭配。地质科技档案有其本身的特性,它不同于文书档案等,管理人员往往需要具备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从事档案的一次、二次乃至多次多方位的编研开发。但客观条件是,一方面专业人员不配套,无法满足社会的多元需求;另一方面技术专业素质不高,导致档案开发利用滞后;三是社会认知程度不高与投入宣传偏少的矛盾。地质档案尤其是核地质档案资料,长期封闭知者寥寥无几,很少人知道其“庐山真面目”,社会认知程度相对较低。再则档案管理部门受经费缺,开发试验少,技术人才少,开发经验缺的影响,没有能够说明问题的实例向社会公众进行必要的宣传,宝贵的资源只好“待字闺中”;四是档案管理现代化技术装备不够与档案信息数字化要求的矛盾。档案管理现代化需要档案信息化的高度发达,档案信息化依赖档案数字化作基础,档案数字化离不开现代化技术装备,核地质档案数字化还没有建立起符合自身特点的技术标准,处于起步阶段,几十万件地质档案包括了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半个多世纪的工作成果,绝大部分是纸介质,一大部分档案处在待抢救的边缘,按现有设备粗略计算仅图件电子化就需要二十多年,速度要求与现代化装备矛盾赫然显现,如果改变这一矛盾,就可以大大缩短这一过程,加快核地质档案管理现代化进程。
4 从主观自我完善加政策支撑,探索加快核地质档案资料开发利用的对策
4.1 认知相关理论,提高责任意识
一是认知档案信息论。档案信息理论是信息论与档案学基础理论相结合的产物。以前人们把档案称为史料,文件、文献,历史记录,这是把档案看做固有的实体,新的档案学理论把档案看做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按照信息理论,档案信息可以按一定的要求转录、整合和传播,这就为档案信息编研加工提供了理论依据。如果忽略档案信息理论,就可能原地踏步,将发展了的档案管理理论封闭在原来的认知上,影响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失去核工业地质档案的市场利用机会,同时也会使核工业地质档案资料管理水平继续落后行业水平,可见责任重大。
二是认知档案利用理论。档案利用理论指出,提供档案利用服务是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以前,档案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建立在对档案文献的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查阅的工作基础上,而新的档案理论把档案管理系统视为档案信息的储蓄、整理与输出利用的工作系统。也就是说现代管理思想偏重于实现档案管理的根本目的——提供档案利用,不过档案利用的基本矛盾是档案的不断增生的内存状态与利用需求之间的矛盾,由于档案的信息量大且内容分散,而利用者往往需要专指性、浓缩性、系统性信息,档案编研是解决利用工作矛盾的重要途径。
在浩如烟海的档案中能够快速找到所需,对于核工业地质档案管理来说只是提供利用的一个方面,建立在数字化档案基础之上的档案管理,还可以避免重复工作,可以综合档案信息为开发利用提供更多的思路。
4.2 分离相关信息,筑牢保密防线
核地质档案信息是地质知识与实践的总和,在档案编研开发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开发目的对其进行信息取舍。第一,信息取舍的原则保密是第一位的,根据国家保密法提出的便于工作保住秘密的原则,核地质档案资料的保密事项要限定在核工业规定的“红线”之内,随意扩大或刻意缩小都不利于地质档案资料的开发利用;第二,根据信息理论和地质学理论,地质档案信息可以进行分离,可以根据利用的目的不一,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提取和加工,从而为处理保密与开发利用的矛盾提供了理论依据,跨越了保密影响开发的最大障碍;第三,放射性地质找矿技术是建立在地质学基础理论之上,具有多层次、多元构架,信息量大,利用空间广,信息分离灵活自如的特点,使核工业地质档案资料充分表现出其价值增值的前景;第四,将原始数据加工研究后,形成新的成果,既是原始数据的再生,又是专业知识的重新融合,使保守国家秘密与开发核地质档案资料变得更具可操作性。
4.3 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提高业务素质
核工业地质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具备较高的综合业务素质,首先要有现代档案管理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档案管理是一门科学,经历了长期的交流和发展形成的,与其他学科同步发展的同时,借鉴、印证、互通等促进了档案理论知识的不断创新,对于档案工作者来讲,不断学习是必备的基本素质,反之将会思想守旧,坐井观天,更无法适应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其次,要学习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21世纪是信息社会时代,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档案工作者要不断地获取新的信息与知识,并完成管理、综合、加工与提取信息的任务,因此,信息素质是档案工作者业务结构的重要基石,是适应社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其三,核工业地质档案工作者还应学习放射性地质矿产理论及相关知识,懂得档案管理只满足了一般要求,又掌握了地质理论才能完成档案管理包括编研开发在内的基本任务;其四,用组织手段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结构,形成专业搭配,层级合理的档案管理队伍。
4.4 适当财力投入,提速档案数字化
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给档案管理带来了挑战,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核工业地质档案信息化工作底子薄,档案数字化的必须设备扫描仪和高配置计算机、文档数字化扫描仪、宽幅绘图仪以及大容量存储设备欠缺,投入不足,势单力薄势必影响数字化进度;投入过大,旧档案资料完成电子化后,将会造成设备的闲置浪费,但是等待也会贻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时机,丢失开发利用机会,因此适当投入可以改变现状,赢得核工业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速度,缩短与档案信息发展时代的差距和与先进单位的差距。
第一,核工业地质档案资料向数字化转化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将馆藏档案进行全面数字化处理,通常的做法是通过手工著录、扫描等形式,全部以数字方式进行转录。这项工作工程浩大,数据海量,在具备硬件、软件设备的基础上,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是一件比较繁琐,耗时较长的工作,因此拟采取分组、分步有重点地推进。首先是全面电子化,电子化以对20世纪50年代的图纸、成果报告进行抢救性的工作作为开始,然后分勘探储量、普通科档等有序推进;第二步是数字化,图纸矢量化和成果报告录入;第三步是信息化,依靠网络技术实现档案信息共享,达到更方便快捷利用档案资料的目的。
第二,从长远考虑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制定电子文件汇交的标准,为数字档案馆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三,研究开发电子化相应的支持软件和实现图像格式的档案信息全文检索等软件。
4.5 探索工作方法,加快档案开发利用
可以断言,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完成之日,将是核地质档案开发利用大丰收之时,无论开发利用速度、广度和深度都会呈现新的局面,沉睡的“死”档案,将会变成“活”资源,成为人类不竭的财富。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要在不同的阶段、不同领域、不同条件下研究开发利用的技术手段,如现阶段可用放射性元素与其他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关系来分析找矿有利地区,为社会找矿热潮贡献力量;在不同的应用领域研究档案的有用信息,如根据金矿成矿地质特征中,钾交代的存在来指示找金的远景信息等;在不同条件下研究不同的信息加工提取技术,如微弱信息提取和处理技术等,以满足经济社会对核地质档案资料的需要。
核工业地质作为国家的一支专业队伍,已经有了半个多世纪的地质工作经验积累,不仅在铀成矿理论、铀矿勘探方法与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在其他专业地质和找矿勘探等方面也有深厚的功底,更具有面向全国的工作范围,其形成的档案资料展现出十分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加快开发,时不我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