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国学大师的事迹

2024年11月30日 10:49
有3个网友回答
网友(1):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伯隅,号观堂、静观,浙江海宁盐官人。清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
  http://www.ccview.net/htm/zzlist/xwangguowei.htm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又字任甫,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农历正月十六日出生在广东新会县茶坑村。那是个贫苦家庭,祖父梁维清(秀才)、父亲都靠教书维持生活,过着半耕半读的日子,只有几间房屋。

  1876年四、五岁祖父开始教以《四书》、《诗经》。

  1877年五岁入塾就学。,天资聪颖,机智过人,很早便表现出不寻常的才华,被誉为「神童」。

  1884年任公十二岁广州应试,考取秀才(补博士弟子员)。

  1885年入华南的最高学府学海堂读书,1887年肄业。

  1889年清朝礼部尚书李端棻以内阁大学士衔典试广东,当时年仅十七岁的任公参试,以文章立意新颖畅达,受到李端棻的赏识中举。

  1890年会试落榜。经陈千秋引荐,于广州万木草堂拜康有为拜为师。从此,任公就学于康有为门下,听其教诲,整整四载。

  1891年就读万木草堂,并于是年结婚。

  1891年与长他四岁的李蕙仙结婚,李蕙仙是清朝礼部尚书李端棻的堂妹。

  1894年至京师与谭嗣同、夏曾佑等人交往。

  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助康有为发起公交车上书,并参与创辨《中外纪闻》(初名《万国公报》)8/17。强学会成立,被任为书记。

  4月22日康梁与广东、湖南两省举人首先联名上书要求拒签对日和约。5月1 日再次发动十八省一千二百名举人集合于松筠庵,公推康有为草拟奏议,上书朝廷。向清政府提出了以变法为宗旨的拒和、迁都、变法三项要求。这场震惊朝野的公交车上书,实为清朝二百年未有之大举,为中国群众政治运动的开端。

  1896年任上海《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十四篇等文,较系统地阐述了变法维新理论,蜚声海内外。

  1897年到长沙主持时务学堂讲席。培养出一班四十名学生,其中有林圭、李炳寰「庚子六君子」及蔡锷。并与谭嗣同合办《湘报》、《湘学新报》。

  任公与其师康有为师徒并称的最大表现为光绪廿四年(1898)的戊戌变法、百日维新,世称康、梁。1900年春天,因为变法失败,而走向革命。他们在汉口起义,殉难者三十余人。这一年,孙中山也在湖州起义,一样失败了。他们的共同愿望是:「合法公平的贸易权利,与世界各文明民族一律平等的地位」,在国内问题上则是「鼓励人民要求内政改革」。

  变法失败后,在日本政府的帮助下,逃往天津,从大沽乘日舰「大岛号」亡命日本共十四年。

  1898年10月创刊《清议报》旬刊。设有「本馆论说」、「时论译录」、「中国近事」、「外国近事」、「政治学谭」、「汗漫录」、「闻戒录」、「猛省录」等专栏。出至一百期时,报馆遭火灾,只得停刊。

  1899年应保皇党之邀,到夏威夷檀香山去作宣传工作。

  1900年一度由日本回上海,旋赴南洋。

  1901年人在日本。王国维赴日求学。

  1902年创办杂志《新民丛报》半月刊,一方面继续鼓吹维新运动--立宪保皇/君主立宪,倡言破坏主义;另一方面积极介绍日本的国情民风,和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并呼吁中国知识分子学习日语、勤读日文书。影响甚大。

  《清议报》上发表的有《少年中国说》、《呵旁观者文》、《过渡时论》;《新民丛报》上发表的有《论进步》、《论自由》、《奴隶与盗贼》、《济济多士》。在1898~1903年间共发表有八十多篇文章和专著。

  1902年在日本横滨创辨「新小说」杂志。

  1902年出版《饮冰室文集》,其《三十自述》一文,备述前些之各种活动。

  1903年游美洲,着《新大陆游记》。

  1905年着《开明专制论》,坚持君主立宪,与革命党相对峙。

  1907年在日本。因与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笔战不利,谋妥协,黄兴不许。

  1908年着《中国古代币材考》。

  1910年主编《国风报》等,鼓吹革新政治。

  民国成立后,返国拟抢在革命党之前掌握政权,失败后另提出「虚君共和」主张。

  1912年从日本回国,结束十四年的流亡生活。袁世凯以司法次长相召,未就。

  1913年成为共和党首领,旋任进步党理事,支持袁世凯。

  二次革命后任袁政府司法总长,为袁当选终身总统卖力。

  1914年任币制局总裁。遭遇困难,始知袁世凯不可合作,发表《吾今后所以报国者》一文,表示愿从事学术,放弃政治。

  1915年拒绝威胁利诱;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反对袁氏称帝;并间道至云南参加护国之役。

  1916年任肇庆府抚军等职,袁死后,组织「宪法研究会」为段祺瑞效劳。

  1916年出版《盾鼻集》。

  1917年以「代段祺瑞讨张勋复辟通电」,痛斥复辟;并参加段祺瑞的马厂誓师讨伐张勋之役。

  张勋复辟,以康有为出力最多。至此康、梁乃彻底分家。

  1917年出任段政府财政总长等职,支持段「武力统一」政策。

  任公一生于政治主张,虽时变而有原则;他唤起求变思想,诱发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苏醒和自觉;他的「先破坏后建设」的革命理论,点燃了革命运动的火种;他维护共和的坚决和执着,使袁的「帝制」与张的「复辟」一一烟消云散。

  五四运动后,仍鼓吹改良主义,抵制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

  1918年年底赴欧洲考察,着《欧游心影录》。

  1919年出版《饮冰室丛着》。

  1920年初,任公自欧洲考察返国,决定自此放弃政治生涯,全力从事国民实际基础之教育事业,如组织共学社,发起讲学社等。其本人并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后任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的导师、北京图书馆馆长、司法储才馆馆长等职。

  1920年着《翻译文学与佛典》、《清代学术概论》等论著。

  1921年着《墨子学案》。

  1922年着《陶渊明》、《大乘起信论考》。

  1923年着《戴东原先生传》、《人生与哲学》、《国学入门书要目》。

  1924年着《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

  1926年起,讲学于清华研究院,同时兼南开等几所大学的教授。

  1928年着《辛稼轩年谱》,未竟。

  1929年1月19日,任公病逝北京协和医院,终年五十七岁。1926年2月,任公因尿血症久治不愈,他不顾朋友们的反对,毅然住进协和医院,施行手术。不料胡涂医生却把好肾切除,留下一颗坏肾。作为一名受害者,任公不但没有状告「协和」,反而在徐志摩等人对「协和」口诛笔伐时,还写文章为「协和」说话;因为他怕因这件事,使得社会上的人们失去对西医的信任,因为他把西医看作是科学的代表,认为维护西医的形象就是维护科学。

  任公为文初学桐城,后学魏晋。办报时,融合俗语、骈语、韵语、外国语法,号为「新民丛报体」。林志钧所编饮冰室合集,汇集所有专著散论。

  在晚清的思想界,总以康梁并称。两人的师生关系,在维新立宪失败后,其与康的三世进化史观日益疏远;转而强调自己的「新民说」,欲把英国的民主思想融合到自己的国家的民族主义中。期使国民成为生气蓬勃的国民,使国家成为强大独立的国家。

  任公在学术上为一代大师,计其一生著述,当不下一千四百万言,着有《饮冰室文集》、《墨子学案》、《中国佛教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墨经校释》、《清代学术概论》等,曾倡导文学改良的「小说界革命」和「诗界革命」,开白话文风气之先。又提出「史界革命」,批判否定「帝王中心论」。梁启超祖籍广东省新会县熊子乡茶坑村。梁氏的先祖为中原南逃的难民。在梁启超曾祖父之前,梁氏家族世代耕田。梁启超祖父名镜泉,是一位秀才;祖母名黎。梁启超的父亲名莲涧,也是一位秀才,在乡里教书;梁启超的母亲为赵氏。

  梁启超一生有过两位夫人:李蕙仙和王桂荃。1889年(光绪十五年)年仅十七岁的梁启超考中了举人,与主考官李端棻的堂妹李蕙仙订婚,1891年(光绪十七年)梁启超十九岁时入京与与长他四岁的李蕙仙成婚。婚后夫妻二人的感情一直很好。李惠仙与梁启超结婚时,带了两位丫环,其中一位即王桂荃,王桂荃聪明勤快,深得梁氏夫妇喜欢,1903年她成为梁启超的侧室。1924年9月13日,李惠仙因病而逝,梁启超为此写下了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梁夫人文》。1968年在“文化革命”中,王桂荃与孩子们四散分离,最后死在在一间阴暗的小屋里。

  梁启超共有有9个子女: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达、思懿、思宁、思礼,其中思顺、思成、思庄为李夫人所生,思永、思忠、思达、思懿、思宁、思礼为王夫人所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为杰出的人才。

  梁思顺(令娴)(1893年-1966年),长女。
  梁思成(1901年-1972年),长子,著名建筑学家,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其妻为林徽因。
  梁思永(1904年-1954年),次子,著名考古学家,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
  梁思忠(1907年-1932年),三子,曾任国民党十九路军炮兵校官,因病早殇。
  梁思庄(1908年-1986年),次女,著名图书馆学家。
  梁思达(1912年-),四子,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
  梁思懿(1914年-1988年),三女,从事社会活动。
  梁思宁(1916年-),四女,投奔新四军参加中国革命。现已离休,住在山东济南。
  梁思礼(1924年-),五子,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章太炎,名炳麟,字太炎,浙江余杭人,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著名学者。他一生著述很多,有《新方言》、《文始》、《小数答问》、《国故论衡》等,都编入了《章氏丛书》。
  章太炎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不仅是对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有精湛研究的学者,而且是一个桃李满天下的园丁。鲁迅就曾经听过他的课,赞扬他是一个“有学问的革命家”。作为一个民主斗士,章太炎为了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人民的富强,曾经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他一生中虽然也曾有过消沉和迷惘,但是在重大的历史关头,总是泾渭分明。
  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失败以后,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由此引发了维新变法运动。这时,章太炎毅然从书香门第的家庭中出走,投身于爱国救亡运动。他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主义运动,但是反对康有为神化孔子,反对把康有为捧为"南海圣人"的封建做法,初步显示了他的民主精神。当维新运动破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康有为以保皇党首领的身份反对革命的时候,章太炎断然剪掉自己的辫子,正气凛然地宣告与改良派彻底决裂,并且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驳斥康有为的改良主义论点,痛斥保皇党逆历史潮流而动,强调以革命明公理,以革命去旧俗,论证了革命是最好的出路。文章旁征博引,笔锋犀利,是章太炎革命论述中最光辉的作品,在当时可以说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壮举。
  辛亥革命后,由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章太炎曾一度消沉,他单纯治学聊以自慰,“用自己所手造的和别人所帮造的墙,和时代隔绝了”。但他那反帝爱国的心灵,仍几度撞出耀眼的火花。1914年2月,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的野心日益暴露,章太炎起来反对,他把袁世凯以前授给他的大勋章当扇坠,跑到总统府,大骂袁世凯包藏祸心。“九·一八”事变以后,章太炎坚决主张抗日。直到1936年临终前,他还表示赞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八一宣言》和团结抗日的主张。章太炎是一位杰出的有着反帝爱国思想的革命家,坚持真理是他反帝爱国的力量源泉。

  鲁迅

网友(2):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1716533.html?si=1

网友(3):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