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的东西你看看 很好翻译的
“六法论”有哪些内容呢?它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摸写六个方面:
气韵生动:气韵指什么呢?就是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也就是以前东晋人物画家顾恺之称为的“神”。气韵生动就是指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生动活泼,活灵活现,鲜明突出。也就是“形神兼备”,中国画的要求,不仅要描绘出对象的外形,而且还要表现出它的精神。人物有精神,山水、花鸟也有精神。达到神似,就能气韵生动。许多画家认为,没有气韵的作品是不能称之为画的。当然,要表现出艺术形象的生动性、真实性,即气韵,也与其他五法分不开的。气韵生动也离不开构图立意、笔墨技法的,因此,它和其余五法是一个整体。其他五法同时也离不开气韵生动,否则,也就成为了缺乏灵魂的纯技术性的东西。
骨法用笔:骨法原来是指人物的外形特点,后来泛指一切描绘对象的轮廓。用笔,就是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技法。骨法用笔总的来说,就是指怎样用笔墨技法恰当地把对象的形状和质感画出来。如果我们把气韵生动理解为“神”,那么也就可以简单地把骨法用笔理解为“形”了,囵此,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形”的描写借助于笔墨写出来,而写形又不过是手段,其目的是表现“神”,这与顾恺之的“以形写神”的表现客体的法则是一致的。
应物象形:就是画家在描绘对象时,要顺应事物的本来面貌,用造型手段把它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描绘事物要有一定的客观事物作为依托,作为凭借,不能随意的主观臆造。也就是客观地反映事物,描绘对象。但是,作为艺术,也可以在尊重客观事物的前提下进行取舍、概括、想象和夸张。这可以说是指一种创作态度和方法。
随类赋彩:则是指色彩的应用了,指根据不同的描绘对象、时间、地点,施用不同的色彩。中国画运用色彩同西洋画是不同的,中国画喜欢用固有色,即物体本来的颜色,虽然也讲究一定的变化,但变化较小。
经营位置:则是指构图。经营是指构图的设计方法,是根据画面的需要,安排调匿形象,即通过所说的谋篇布局,来体现作品的整体效果。中国画也是历来重视构图的,它要讲究宾主、呼应、虚实、繁简、疏密、藏露、参差等种种关系。
传移摸写:就是指写生和临摹。对真人真物进行写生,对古代作品进行临摹,这是一种学习自然和继承传统的学习方法。
六法对于画家和绘画作品来说,是全面的最高的要求,一般都是很难完全达到的,各擅一节足矣。我们了解掌握六法,便于理解古人品评绘画的标准和着眼点,从而客观地对待祖国的美术遗产,以及在我们欣赏传统的中国绘画时,会从中获得某种启示。
回答者: 羽毛和翅膀 - 状元 十四级 5-12 11:32
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六
法”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六法论提出
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的
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
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总
之创作和流传各方面,都概括进去了。自六法论提出后,
中国古代绘画进入了理论自觉的时期。后代画家始终把
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宋代美术史家郭若
虚说:“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图画见闻志》)从
南朝到现代,六法被运用着、充实着、发展着,从而成
为中国古代美术理论最具稳定性、最有涵括力的原则之
一。
谢赫的六法论是怎样论述的,历代又是怎样理解与
发展的,这需要对原文进行必要的释义。谢赫原文和古
代的辗转传抄是不标点断句的,后人点句不同,六法的
意思也就有了一些区别。但不论哪种点句法,所包涵的
基本内容却是大体一致的。
对六法原文的标点断句,一般是“六法者何?一气
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
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这种
标法主要是根据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的记述:“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
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
置,六曰传移模写。”今人钱钟书《管锥编》第四册论
及这段文字,认为应作如下读法,方才符合谢赫原意与
古文法:“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
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
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或“气韵,生动是也”,是
指作品和作品中刻画的形象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
显得富有生命力。气韵,原是魏、晋品藻人物的用词,
如“风气韵度”、“风韵遒迈”等,指的是人物从姿态、
表情中显示出的精神气质、情味和韵致。画论中出现类
似的概念,首先是用以衡量画中人物形象的,后来渐渐
扩大到品评人物画之外的作品,乃至某一绘画形式因素,
如说“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张庚《浦山论
画》)、“气关笔力,韵关墨彩”(黄宾虹《论画书简》)。
这已不是谢赫原意,而是后代艺术家、理论家根据自己
的体验、认识对气韵的具体运用和新的发展。气韵与传
神在说明人物形象的精神特质这一根本点上是一致的,
但传神一词在顾恺之乃至后人多指人物的面部尤其是眼
睛所传达的内在情性,而气韵则更多的指人物的全体尤
其姿致谈吐所传达的内在情性,或者说内在情性的外在
化。在谢赫时代,气韵作为品评标准和创作标准,主要
是看作品对客体的风度韵致描绘再现得如何,而后渐渐
涵容进更多主体表现的因素,气韵就指的是作为主客体
融一的形象形式的总的内在特质了。能够表现出物我为
一的生动的气韵,至今也是绘画和整个造型艺术的最高
目标之一。
骨法用笔 “骨法用笔”或“骨法,用笔是也”,是
说所谓骨法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笔法。“骨法”最早大约
是相学的概念,后来成为人们观察人物身份和特征的语
言,在汉、魏很流行。魏、晋的人物品藻,除了“风韵”
一类词外,常用的就是“骨”“风骨”一类评语。如“王
右军目陈玄伯‘垒块有正骨’”、“羲之风骨清举也(《世
说新语》)。”“骨”字是一个比喻性的概念,“骨”“骨
力”乃借助于比喻来说明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及其外
在表现等。文学评论上用“骨”字者,如刘勰《文心雕
龙·风骨》“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等,指的是通过
语言与结构所表现的刚健有力之美。书论上用“骨”字,
如“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笔阵图》)等, 指的是力量、笔力。绘画评论中出现“骨”始于顾恺之,
如评《周本纪》:“重叠弥纶有骨法”;评《汉本纪》:
“有天骨而少细美”等。这里的“骨法”、“天骨”诸
词,还和人物品藻、相学有较多的联系,指所画人物形
象的骨相所体现出的身份气质。谢赫使用“骨法”则已
转向骨力、力量美即用笔的艺术表现了。当时的绘画全
以勾勒线条造型,对象的结构、体态、表情,只能靠线
的准确性、力量感和变化来表出。因此他借用“骨法”
来说明用笔的艺术性,包涵着笔力、力感(与书论“善
笔力者多骨”相似)、结构表现等意思在内。这可以由
“用笔骨梗”、“动笔新奇”、“笔迹困弱”、“笔迹
超越”诸论述中看出。谢赫之后,骨法成为历代评画的
重要标准,这是传统绘画所特有的材料工具和民族风格
所必然产生的相应的美学原则,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绘
画民族风格的完美发展。
应物象形 “应物象形”或“应物,象形是也”,
是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应物”二字,
早在战国时代就出现了,《庄子·知北游》:“其用心
不劳,其应物无方”。《史记·太史公自序》:“与时
迁移,应物变化”,“应物”在这里包涵着人对相应的
客观事物所采取的应答、应和、应付和适应的态度。东
晋僧肇说“法身无象,应物以形”,是说佛无具体形象,
但可以化作任何形象,化作任何相应的身躯。对于画家
来说,应物就是刻画出对象的形态外观。这一点,早于
谢赫的画家宗炳就以“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画山水
序》)”加以说明了。在六法中,象形问题摆在第三位,
表明在南北朝时代,绘画美学对待形似、描绘对象的真
实性很重视。但又把它置于气韵与骨法之后,这表明那
时的艺术家已经相当深刻地把握了艺术与现实、外在表
现与内在表现的关系。后代的论者有的贬低形似的意义,
有的抬高它的地位,那是后人不同的艺术观念在起作用,
在六法论始创时代,它的位置应当说是恰当的。
随类赋彩 “随类赋彩”或“随类,赋彩是也”,
是说着色。赋通敷、授、布。赋彩即施色。随类,解作
“随物”。《文心雕龙·物色》:“写气图貌,既随物
以宛转”。这里的“类”作“品类”即“物”讲。汉王
延寿《鲁灵光殿赋》:“随色象类,曲得其情”。随色
象类,可以解作色彩与所画的物象相似。随类即随色象
类之意,因此同于赋彩。
经营位置 “经营位置”或“经营,位置是也”,是
说绘画的构图。经营原意是营造、建筑,《诗·大雅·
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经是度量、筹划,营
是谋画。谢赫借来比喻画家作画之初的布置构图。“位
置”作名词讲,指人或物所处的地位;作动词,指安排
或布置。谢赫说毛惠远“位置经略,尤难比俦”,是安
置的意思。唐代张彦远把“经营位置”连起来读,“位
置”就渐被理解为动宾结构中的名词了。他说“至于经
营位置,则画之总要”,把安排构图看作绘画的提纲统
领。位置须经之营之,或者说构图须费思安排,实际把
构图和运思、构思看作一体,这是深刻的见解。对此,历
代画论都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传移模写 “传移模写”或“传移,模写是也”,
指的是临摹作品。传,移也;或解为传授、流布、递送。
模,法也;通摹、摹仿。写亦解作摹。《史记·始皇本
纪》说:“秦每破诸侯,写仿其宫室”。
绘画上的传移流布,靠的是模写。谢赫亦称之为“传
写”:“善于传写,不闲其思”——其实早在《汉书·
师丹传》中就有了“传写”二字:“令吏民传写,流传
四方。”把模写作绘画美学名词肯定下来,并作为“六
法”之一,表明古人对这一技巧与事情的重视。顾恺之
就留下了《摹拓妙法》一文。模写的功能,一是可学习
基本功,二是可作为流传作品的手段,谢赫并不将它等
同于创作,因此放于六法之末。
回答者:狂暴戒灵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5-12 11:42
自己看
气韵生动:气韵指什么呢?就是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也就是以前东晋人物画家顾恺之称为的“神”。气韵生动就是指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生动活泼,活灵活现,鲜明突出。也就是“形神兼备”,中国画的要求,不仅要描绘出对象的外形,而且还要表现出它的精神。人物有精神,山水、花鸟也有精神。达到神似,就能气韵生动。许多画家认为,没有气韵的作品是不能称之为画的。当然,要表现出艺术形象的生动性、真实性,即气韵,也与其他五法分不开的。气韵生动也离不开构图立意、笔墨技法的,因此,它和其余五法是一个整体。其他五法同时也离不开气韵生动,否则,也就成为了缺乏灵魂的纯技术性的东西。
骨法用笔:骨法原来是指人物的外形特点,后来泛指一切描绘对象的轮廓。用笔,就是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技法。骨法用笔总的来说,就是指怎样用笔墨技法恰当地把对象的形状和质感画出来。如果我们把气韵生动理解为“神”,那么也就可以简单地把骨法用笔理解为“形”了,囵此,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形”的描写借助于笔墨写出来,而写形又不过是手段,其目的是表现“神”,这与顾恺之的“以形写神”的表现客体的法则是一致的。
应物象形:就是画家在描绘对象时,要顺应事物的本来面貌,用造型手段把它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描绘事物要有一定的客观事物作为依托,作为凭借,不能随意的主观臆造。也就是客观地反映事物,描绘对象。但是,作为艺术,也可以在尊重客观事物的前提下进行取舍、概括、想象和夸张。这可以说是指一种创作态度和方法。
随类赋彩:则是指色彩的应用了,指根据不同的描绘对象、时间、地点,施用不同的色彩。中国画运用色彩同西洋画是不同的,中国画喜欢用固有色,即物体本来的颜色,虽然也讲究一定的变化,但变化较小。
经营位置:则是指构图。经营是指构图的设计方法,是根据画面的需要,安排调匿形象,即通过所说的谋篇布局,来体现作品的整体效果。中国画也是历来重视构图的,它要讲究宾主、呼应、虚实、繁简、疏密、藏露、参差等种种关系。
传移摸写:就是指写生和临摹。对真人真物进行写生,对古代作品进行临摹,这是一种学习自然和继承传统的学习方法。
六法对于画家和绘画作品来说,是全面的最高的要求,一般都是很难完全达到的,各擅一节足矣。我们了解掌握六法,便于理解古人品评绘画的标准和着眼点,从而客观地对待祖国的美术遗产,以及在我们欣赏传统的中国绘画时,会从中获得某种启示
回答者:z6811494 - 魔法学徒 一级 5-12 11:45
友人翻译了
回答者:zyy598508099 - 初入江湖 二级 5-12 11:47
基础的东西你看看 很好翻译的
“六法论”有哪些内容呢?它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摸写六个方面:
气韵生动:气韵指什么呢?就是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也就是以前东晋人物画家顾恺之称为的“神”。气韵生动就是指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生动活泼,活灵活现,鲜明突出。也就是“形神兼备”,中国画的要求,不仅要描绘出对象的外形,而且还要表现出它的精神。人物有精神,山水、花鸟也有精神。达到神似,就能气韵生动。许多画家认为,没有气韵的作品是不能称之为画的。当然,要表现出艺术形象的生动性、真实性,即气韵,也与其他五法分不开的。气韵生动也离不开构图立意、笔墨技法的,因此,它和其余五法是一个整体。其他五法同时也离不开气韵生动,否则,也就成为了缺乏灵魂的纯技术性的东西。
骨法用笔:骨法原来是指人物的外形特点,后来泛指一切描绘对象的轮廓。用笔,就是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技法。骨法用笔总的来说,就是指怎样用笔墨技法恰当地把对象的形状和质感画出来。如果我们把气韵生动理解为“神”,那么也就可以简单地把骨法用笔理解为“形”了,囵此,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形”的描写借助于笔墨写出来,而写形又不过是手段,其目的是表现“神”,这与顾恺之的“以形写神”的表现客体的法则是一致的。
应物象形:就是画家在描绘对象时,要顺应事物的本来面貌,用造型手段把它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描绘事物要有一定的客观事物作为依托,作为凭借,不能随意的主观臆造。也就是客观地反映事物,描绘对象。但是,作为艺术,也可以在尊重客观事物的前提下进行取舍、概括、想象和夸张。这可以说是指一种创作态度和方法。
随类赋彩:则是指色彩的应用了,指根据不同的描绘对象、时间、地点,施用不同的色彩。中国画运用色彩同西洋画是不同的,中国画喜欢用固有色,即物体本来的颜色,虽然也讲究一定的变化,但变化较小。
经营位置:则是指构图。经营是指构图的设计方法,是根据画面的需要,安排调匿形象,即通过所说的谋篇布局,来体现作品的整体效果。中国画也是历来重视构图的,它要讲究宾主、呼应、虚实、繁简、疏密、藏露、参差等种种关系。
传移摸写:就是指写生和临摹。对真人真物进行写生,对古代作品进行临摹,这是一种学习自然和继承传统的学习方法。
六法对于画家和绘画作品来说,是全面的最高的要求,一般都是很难完全达到的,各擅一节足矣。我们了解掌握六法,便于理解古人品评绘画的标准和着眼点,从而客观地对待祖国的美术遗产,以及在我们欣赏传统的中国绘画时,会从中获得某种启示。
自己看
气韵生动:气韵指什么呢?就是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也就是以前东晋人物画家顾恺之称为的“神”。气韵生动就是指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生动活泼,活灵活现,鲜明突出。也就是“形神兼备”,中国画的要求,不仅要描绘出对象的外形,而且还要表现出它的精神。人物有精神,山水、花鸟也有精神。达到神似,就能气韵生动。许多画家认为,没有气韵的作品是不能称之为画的。当然,要表现出艺术形象的生动性、真实性,即气韵,也与其他五法分不开的。气韵生动也离不开构图立意、笔墨技法的,因此,它和其余五法是一个整体。其他五法同时也离不开气韵生动,否则,也就成为了缺乏灵魂的纯技术性的东西。
骨法用笔:骨法原来是指人物的外形特点,后来泛指一切描绘对象的轮廓。用笔,就是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技法。骨法用笔总的来说,就是指怎样用笔墨技法恰当地把对象的形状和质感画出来。如果我们把气韵生动理解为“神”,那么也就可以简单地把骨法用笔理解为“形”了,囵此,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形”的描写借助于笔墨写出来,而写形又不过是手段,其目的是表现“神”,这与顾恺之的“以形写神”的表现客体的法则是一致的。
应物象形:就是画家在描绘对象时,要顺应事物的本来面貌,用造型手段把它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描绘事物要有一定的客观事物作为依托,作为凭借,不能随意的主观臆造。也就是客观地反映事物,描绘对象。但是,作为艺术,也可以在尊重客观事物的前提下进行取舍、概括、想象和夸张。这可以说是指一种创作态度和方法。
随类赋彩:则是指色彩的应用了,指根据不同的描绘对象、时间、地点,施用不同的色彩。中国画运用色彩同西洋画是不同的,中国画喜欢用固有色,即物体本来的颜色,虽然也讲究一定的变化,但变化较小。
经营位置:则是指构图。经营是指构图的设计方法,是根据画面的需要,安排调匿形象,即通过所说的谋篇布局,来体现作品的整体效果。中国画也是历来重视构图的,它要讲究宾主、呼应、虚实、繁简、疏密、藏露、参差等种种关系。
传移摸写:就是指写生和临摹。对真人真物进行写生,对古代作品进行临摹,这是一种学习自然和继承传统的学习方法。
六法对于画家和绘画作品来说,是全面的最高的要求,一般都是很难完全达到的,各擅一节足矣。我们了解掌握六法,便于理解古人品评绘画的标准和着眼点,从而客观地对待祖国的美术遗产,以及在我们
欣赏传统的中国绘画时,会从中获得某种启示
回答者:sxv333 - 初学弟子 一级 5-12 11:48
昔日谢赫说:“画有六法,一是气韵生动,二是骨法用笔,三是应物象形,四是随类赋彩,五是经营位置 ,六是传模移写。自古以来绘画的人很少能六者兼得其妙。”
张彦远试论之曰:古代的画,往往放弃对象的形貌之似而推尚画的风骨气韵,从形似之外去追求画的意境 ,此中奥妙难以与俗人说清楚。现在人的画,即使得到形貌之似,但是气韵不能产生。通过气韵来讲求作画,则形似已经包含在里面了。上古时代的画,笔迹简略意味清淡,但典雅纯正,顾恺之,陆探微之流画家的画就是这样的;中古时代的画,细密精致而光彩焕发,展子虔、郑伯仁之流的画就是这样的。近代的画,焕然光灿而追求六法完备;现在之人的画,错综杂乱,没有一定宗旨,许多画匠的画都是这样的。
象物之形当然在于形似,而形似必须保全事物的风骨气韵,形似和骨气,都以立意为本,但归根结底又在 于用笔,所以善画者多善书法。既然如此,那么,古代的嫔妃臂细而胸束,古代的马嘴尖而腹细,古代的台阁 肃然耸立,古代的服饰容与拖曳,所以古画不只是变态,而是具有特别的意义,也可能是因为物象本身有所不 同。至于台阁树石、车舆器物,没有生动之态可以比拟,没有气韵可以追求,特别重要的就只是构思位置和处 理好向背阴阳关系。顾恺之说:“画人最难,其次是山水,再次是狗、马,而台阁是有一定形状之器,更容易 画。”此话得其要领。至于鬼神人物,具有生动之态可以表现,必须画出神态气韵之后才算完全,如果气韵不周全,只是白白表现其形似;如果笔力不遒劲,只是徒然善于涂抹色彩,可以说是不好的。所以韩湟说:“画狗马难,画鬼神易。狗马乃是民众常见之物,而鬼神乃是谲怪之形。此言得其道理。至于经营位置,则是绘画的整体枢要。自顾恺之、陆探微以来,画迹很少保存,全面考察之,只有吴道玄的画,可称得上六法俱全,包罗万象,好象是神仙假手于他,完全达到了造化之妙。所以他的气韵雄伟之状,几乎在缣素之画纸上难于容纳, 他的笔迹磊落峻伟,于是纵意发挥于墙壁之上,但他的小画又特别稠密,这真是神异。至于传模移写,乃是画家微不足道之事。然而现在画画的人,稍微善于写貌,获得形似,却没有应有的气韵;具现事物的色彩,却失去应有的笔法,怎能称为画呢。呜呼,现在的人画画不得当啊!
宋朝顾骏之,常构筑高楼,用做绘画的处所,每次登上楼则去掉楼梯,家里人很少见到他。若是当时景象 融洽而晴朗,他就含毫作画,如若田地阴森凄惨,则不操笔。现在的绘画之人,笔墨和灰尘相混,颜料和泥沙相杂,白白粘污绢素,怎能说是绘画呢?自古善于绘画的,莫不是士大夫世家贵族,隐逸之士、高超之人、名声大振、妙绝一时,传美名于千年,而非里巷鄙陋俗贱之人所能为。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何者?观今山水,地占数百里,可游可居之处,十无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此谓不失其本意。24
这里将山水(画)分作四类,而以可以驻居、可以游赏为最高标准,可行与可望仅作为较初阶段。绘画作品能够使人感到可居可游,是创作和鉴赏的首要目的,即所谓的"本意"。
此一脉理论,至后由将艺术作品当作真实景观或事物的代用品,转为以完成艺术作品的过程当作抒发自己胸臆的手段。如元代倪瓒(1306-1374)25谓:"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这种抒写主观情绪的做法,以至可以不考虑观者的认识,乃至"他人视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辨为竹,真没奈览者何。"26至此,中国传统美术史学中纯审美理论又达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提倡的作品是抽象的,是以表达作者的主观情绪为主要目的的。比较而言,西方人是到20世纪才进入到这一层次。而当代中国人由于自19世纪以来就在西方人的炮火烧火燎面前丧失了自信心,一直模仿西方人的实证主义科学和现实主义文化,对中国自己的传统却遗忘了很多,没有很好地发掘。我们曾经很长时间对西方的抽象艺术不理解,感觉神秘而不可解,孰不知抽象艺术正是中国传统美术的一支。
倪瓒还说:"其政事文章之余,用以作画,亦以写其胸次之磊落者欤!"27进一步指出绘画艺术的功能在于抒写"胸次之磊落者"。他认为"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28非常形象地描述出不求结果的"形似",而只追求过程的"自娱"的观念。
纯审美美术功能观影响很大,至明时写意画大增,遂有人指出:"今人画以意趣为宗,不复画人物故事"。29明清两代,纯艺术的研究与论述,日益繁多,大多从笔墨意趣入手,强调美术的本体价值,而对表现的内容则往往忽略。这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繁荣阶段,尤其是清时期,大量具体论述技法、创作过程和分析作品的著述甚多,这均可视为纯审美功能论发展的结果。以西方人视之,则会以"艺术死亡"论一以概之。因为中国传统美术发展至此已经完善,程式化的形成就说明这一点,面一味模仿古人,则表明一种艺术式样的循环,也意味着该种艺术形式的完结。如欲继续发展,就需要改革,这就是中国美术进入20世纪以后的首要任务。因此,纯审美功能理论需要作出更多的探索。
二 谢赫的美术批评理论
中国传统美术批评理论,以谢赫的六法论最为著名,在谢赫之前,有许多的美术批评理论行世。尽管其中不乏精辟见解者,但均较零散,从创作体会角度谈论者多,从美术史角度研究者少。谢赫美术批评理论一是开始形成系统,二是从美术史研究中总结出来。此两点是谢赫美术批评理论不同于他者处。谢赫的六法论已经成为中国传统美术的基本批评标准,时至今日,六法论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回答者:长篇日记 - 门吏 二级 5-12 11:53
......网上有的阿~~~
回答者:緈諨dê单纯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5-12 12:02
气韵生动:气韵指什么呢?就是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也就是以前东晋人物画家顾恺之称为的“神”。气韵生动就是指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生动活泼,活灵活现,鲜明突出。也就是“形神兼备”,中国画的要求,不仅要描绘出对象的外形,而且还要表现出它的精神。人物有精神,山水、花鸟也有精神。达到神似,就能气韵生动。许多画家认为,没有气韵的作品是不能称之为画的。当然,要表现出艺术形象的生动性、真实性,即气韵,也与其他五法分不开的。气韵生动也离不开构图立意、笔墨技法的,因此,它和其余五法是一个整体。其他五法同时也离不开气韵生动,否则,也就成为了缺乏灵魂的纯技术性的东西。
昔日谢赫说:“画有六法,一是气韵生动,二是骨法用笔,三是应物象形,四是随类赋彩,五是经营位置 ,六是传模移写。自古以来绘画的人很少能六者兼得其妙。”
张
气韵指什么呢?就是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也就是以前东晋人物画家顾恺之称为的“神”。气韵生动就是指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生动活泼,活灵活现,鲜明突出。也就是“形神兼备”,中国画的要求,不仅要描绘出对象的外形,而且还要表现出它的精神。人物有精神,山水、花鸟也有精神。达到神似,就能气韵生动。许多画家认为,没有气韵的作品是不能称之为画的。当然,要表现出艺术形象的生动性、真实性,即气韵,也与其他五法分不开的。气韵生动也离不开构图立意、笔墨技法的,因此,它和其余五法是一个整体。其他五法同时也离不开气韵生动,否则,也就成为了缺乏灵魂的纯技术性的东西。
昔日谢赫说:“画有六法,一是气韵生动,二是骨法用笔,三是应物象形,四是随类赋彩,五是经营位置 ,六是传模移写。自古以来绘画的人很少能六者兼得其妙。”谢赫的六法论是怎样论述的,历代又是怎样理解与
发展的,这需要对原文进行必要的释义。谢赫原文和古
代的辗转传抄是不标点断句的,后人点句不同,六法的
意思也就有了一些区别。但不论哪种点句法,所包涵的
基本内容却是大体一致的。
对六法原文的标点断句,一般是“六法者何?一气
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
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这种
标法主要是根据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的记述:“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
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
置,六曰传移模写。”今人钱钟书《管锥编》第四册论
及这段文字,认为应作如下读法,方才符合谢赫原意与
古文法:“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
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
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或“气韵,生动是也”,是
指作品和作品中刻画的形象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
显得富有生命力。气韵,原是魏、晋品藻人物的用词,
如“风气韵度”、“风韵遒迈”等,指的是人物从姿态、
表情中显示出的精神气质、情味和韵致。画论中出现类
似的概念,首先是用以衡量画中人物形象的,后来渐渐
扩大到品评人物画之外的作品,乃至某一绘画形式因素,
如说“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张庚《浦山论
画》)、“气关笔力,韵关墨彩”(黄宾虹《论画书简》)。
这已不是谢赫原意,而是后代艺术家、理论家根据自己
的体验、认识对气韵的具体运用和新的发展。气韵与传
神在说明人物形象的精神特质这一根本点上是一致的,
但传神一词在顾恺之乃至后人多指人物的面部尤其是眼
睛所传达的内在情性,而气韵则更多的指人物的全体尤
其姿致谈吐所传达的内在情性,或者说内在情性的外在
化。在谢赫时代,气韵作为品评标准和创作标准,主要
是看作品对客体的风度韵致描绘再现得如何,而后渐渐
涵容进更多主体表现的因素,气韵就指的是作为主客体
融一的形象形式的总的内在特质了。能够表现出物我为
一的生动的气韵,至今也是绘画和整个造型艺术的最高
目标之一。
骨法用笔 “骨法用笔”或“骨法,用笔是也”,是
说所谓骨法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笔法。“骨法”最早大约
是相学的概念,后来成为人们观察人物身份和特征的语
言,在汉、魏很流行。魏、晋的人物品藻,除了“风韵”
一类词外,常用的就是“骨”“风骨”一类评语。如“王
右军目陈玄伯‘垒块有正骨’”、“羲之风骨清举也(《世
说新语》)。”“骨”字是一个比喻性的概念,“骨”“骨
力”乃借助于比喻来说明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及其外
在表现等。文学评论上用“骨”字者,如刘勰《文心雕
龙·风骨》“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等,指的是通过
语言与结构所表现的刚健有力之美。书论上用“骨”字,
如“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笔阵图》)等, 指的是力量、笔力。绘画评论中出现“骨”始于顾恺之,
如评《周本纪》:“重叠弥纶有骨法”;评《汉本纪》:
“有天骨而少细美”等。这里的“骨法”、“天骨”诸
词,还和人物品藻、相学有较多的联系,指所画人物形
象的骨相所体现出的身份气质。谢赫使用“骨法”则已
转向骨力、力量美即用笔的艺术表现了。当时的绘画全
以勾勒线条造型,对象的结构、体态、表情,只能靠线
的准确性、力量感和变化来表出。因此他借用“骨法”
来说明用笔的艺术性,包涵着笔力、力感(与书论“善
笔力者多骨”相似)、结构表现等意思在内。这可以由
“用笔骨梗”、“动笔新奇”、“笔迹困弱”、“笔迹
超越”诸论述中看出。谢赫之后,骨法成为历代评画的
重要标准,这是传统绘画所特有的材料工具和民族风格
所必然产生的相应的美学原则,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绘
画民族风格的完美发展。
应物象形 “应物象形”或“应物,象形是也”,
是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应物”二字,
早在战国时代就出现了,《庄子·知北游》:“其用心
不劳,其应物无方”。《史记·太史公自序》:“与时
迁移,应物变化”,“应物”在这里包涵着人对相应的
客观事物所采取的应答、应和、应付和适应的态度。东
晋僧肇说“法身无象,应物以形”,是说佛无具体形象,
但可以化作任何形象,化作任何相应的身躯。对于画家
来说,应物就是刻画出对象的形态外观。这一点,早于
谢赫的画家宗炳就以“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画山水
序》)”加以说明了。在六法中,象形问题摆在第三位,
表明在南北朝时代,绘画美学对待形似、描绘对象的真
实性很重视。但又把它置于气韵与骨法之后,这表明那
时的艺术家已经相当深刻地把握了艺术与现实、外在表
现与内在表现的关系。后代的论者有的贬低形似的意义,
有的抬高它的地位,那是后人不同的艺术观念在起作用,
在六法论始创时代,它的位置应当说是恰当的。
随类赋彩 “随类赋彩”或“随类,赋彩是也”,
是说着色。赋通敷、授、布。赋彩即施色。随类,解作
“随物”。《文心雕龙·物色》:“写气图貌,既随物
以宛转”。这里的“类”作“品类”即“物”讲。汉王
延寿《鲁灵光殿赋》:“随色象类,曲得其情”。随色
象类,可以解作色彩与所画的物象相似。随类即随色象
类之意,因此同于赋彩。
经营位置 “经营位置”或“经营,位置是也”,是
说绘画的构图。经营原意是营造、建筑,《诗·大雅·
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经是度量、筹划,营
是谋画。谢赫借来比喻画家作画之初的布置构图。“位
置”作名词讲,指人或物所处的地位;作动词,指安排
或布置。谢赫说毛惠远“位置经略,尤难比俦”,是安
置的意思。唐代张彦远把“经营位置”连起来读,“位
置”就渐被理解为动宾结构中的名词了。他说“至于经
营位置,则画之总要”,把安排构图看作绘画的提纲统
领。位置须经之营之,或者说构图须费思安排,实际把
构图和运思、构思看作一体,这是深刻的见解。对此,历
代画论都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传移模写 “传移模写”或“传移,模写是也”,
指的是临摹作品。传,移也;或解为传授、流布、递送。
模,法也;通摹、摹仿。写亦解作摹。《史记·始皇本
纪》说:“秦每破诸侯,写仿其宫室”。
绘画上的传移流布,靠的是模写。谢赫亦称之为“传
写”:“善于传写,不闲其思”——其实早在《汉书·
师丹传》中就有了“传写”二字:“令吏民传写,流传
四方。”把模写作绘画美学名词肯定下来,并作为“六
法”之一,表明古人对这一技巧与事情的重视。顾恺之
就留下了《摹拓妙法》一文。模写的功能,一是可学习
基本功,二是可作为流传作品的手段,谢赫并不将它等
同于创作,因此放于六法之末。谢赫的六法论是怎样论述的,历代又是怎样理解与
发展的,这需要对原文进行必要的释义。谢赫原文和古
代的辗转传抄是不标点断句的,后人点句不同,六法的
意思也就有了一些区别。但不论哪种点句法,所包涵的
基本内容却是大体一致的。
对六法原文的标点断句,一般是“六法者何?一气
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
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这种
标法主要是根据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的记述:“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
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
置,六曰传移模写。”今人钱钟书《管锥编》第四册论
及这段文字,认为应作如下读法,方才符合谢赫原意与
古文法:“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
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
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或“气韵,生动是也”,是
指作品和作品中刻画的形象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
显得富有生命力。气韵,原是魏、晋品藻人物的用词,
如“风气韵度”、“风韵遒迈”等,指的是人物从姿态、
表情中显示出的精神气质、情味和韵致。画论中出现类
似的概念,首先是用以衡量画中人物形象的,后来渐渐
扩大到品评人物画之外的作品,乃至某一绘画形式因素,
如说“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张庚《浦山论
画》)、“气关笔力,韵关墨彩”(黄宾虹《论画书简》)。
这已不是谢赫原意,而是后代艺术家、理论家根据自己
的体验、认识对气韵的具体运用和新的发展。气韵与传
神在说明人物形象的精神特质这一根本点上是一致的,
但传神一词在顾恺之乃至后人多指人物的面部尤其是眼
睛所传达的内在情性,而气韵则更多的指人物的全体尤
其姿致谈吐所传达的内在情性,或者说内在情性的外在
化。在谢赫时代,气韵作为品评标准和创作标准,主要
是看作品对客体的风度韵致描绘再现得如何,而后渐渐
涵容进更多主体表现的因素,气韵就指的是作为主客体
融一的形象形式的总的内在特质了。能够表现出物我为
一的生动的气韵,至今也是绘画和整个造型艺术的最高
目标之一。
骨法用笔 “骨法用笔”或“骨法,用笔是也”,是
说所谓骨法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笔法。“骨法”最早大约
是相学的概念,后来成为人们观察人物身份和特征的语
言,在汉、魏很流行。魏、晋的人物品藻,除了“风韵”
一类词外,常用的就是“骨”“风骨”一类评语。如“王
右军目陈玄伯‘垒块有正骨’”、“羲之风骨清举也(《世
说新语》)。”“骨”字是一个比喻性的概念,“骨”“骨
力”乃借助于比喻来说明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及其外
在表现等。文学评论上用“骨”字者,如刘勰《文心雕
龙·风骨》“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等,指的是通过
语言与结构所表现的刚健有力之美。书论上用“骨”字,
如“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笔阵图》)等, 指的是力量、笔力。绘画评论中出现“骨”始于顾恺之,
如评《周本纪》:“重叠弥纶有骨法”;评《汉本纪》:
“有天骨而少细美”等。这里的“骨法”、“天骨”诸
词,还和人物品藻、相学有较多的联系,指所画人物形
象的骨相所体现出的身份气质。谢赫使用“骨法”则已
转向骨力、力量美即用笔的艺术表现了。当时的绘画全
以勾勒线条造型,对象的结构、体态、表情,只能靠线
的准确性、力量感和变化来表出。因此他借用“骨法”
来说明用笔的艺术性,包涵着笔力、力感(与书论“善
笔力者多骨”相似)、结构表现等意思在内。这可以由
“用笔骨梗”、“动笔新奇”、“笔迹困弱”、“笔迹
超越”诸论述中看出。谢赫之后,骨法成为历代评画的
重要标准,这是传统绘画所特有的材料工具和民族风格
所必然产生的相应的美学原则,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绘
画民族风格的完美发展。
应物象形 “应物象形”或“应物,象形是也”,
是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应物”二字,
早在战国时代就出现了,《庄子·知北游》:“其用心
不劳,其应物无方”。《史记·太史公自序》:“与时
迁移,应物变化”,“应物”在这里包涵着人对相应的
客观事物所采取的应答、应和、应付和适应的态度。东
晋僧肇说“法身无象,应物以形”,是说佛无具体形象,
但可以化作任何形象,化作任何相应的身躯。对于画家
来说,应物就是刻画出对象的形态外观。这一点,早于
谢赫的画家宗炳就以“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画山水
序》)”加以说明了。在六法中,象形问题摆在第三位,
表明在南北朝时代,绘画美学对待形似、描绘对象的真
实性很重视。但又把它置于气韵与骨法之后,这表明那
时的艺术家已经相当深刻地把握了艺术与现实、外在表
现与内在表现的关系。后代的论者有的贬低形似的意义,
有的抬高它的地位,那是后人不同的艺术观念在起作用,
在六法论始创时代,它的位置应当说是恰当的。
随类赋彩 “随类赋彩”或“随类,赋彩是也”,
是说着色。赋通敷、授、布。赋彩即施色。随类,解作
“随物”。《文心雕龙·物色》:“写气图貌,既随物
以宛转”。这里的“类”作“品类”即“物”讲。汉王
延寿《鲁灵光殿赋》:“随色象类,曲得其情”。随色
象类,可以解作色彩与所画的物象相似。随类即随色象
类之意,因此同于赋彩。
经营位置 “经营位置”或“经营,位置是也”,是
说绘画的构图。经营原意是营造、建筑,《诗·大雅·
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经是度量、筹划,营
是谋画。谢赫借来比喻画家作画之初的布置构图。“位
置”作名词讲,指人或物所处的地位;作动词,指安排
或布置。谢赫说毛惠远“位置经略,尤难比俦”,是安
置的意思。唐代张彦远把“经营位置”连起来读,“位
置”就渐被理解为动宾结构中的名词了。他说“至于经
营位置,则画之总要”,把安排构图看作绘画的提纲统
领。位置须经之营之,或者说构图须费思安排,实际把
构图和运思、构思看作一体,这是深刻的见解。对此,历
代画论都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传移模写 “传移模写”或“传移,模写是也”,
指的是临摹作品。传,移也;或解为传授、流布、递送。
模,法也;通摹、摹仿。写亦解作摹。《史记·始皇本
纪》说:“秦每破诸侯,写仿其宫室”。
绘画上的传移流布,靠的是模写。谢赫亦称之为“传
写”:“善于传写,不闲其思”——其实早在《汉书·
师丹传》中就有了“传写”二字:“令吏民传写,流传
四方。”把模写作绘画美学名词肯定下来,并作为“六
法”之一,表明古人对这一技巧与事情的重视。顾恺之
就留下了《摹拓妙法》一文。模写的功能,一是可学习
基本功,二是可作为流传作品的手段,谢赫并不将它等
同于创作,因此放于六法之末。骨法用笔 “骨法用笔”或“骨法,用笔是也”,是
说所谓骨法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笔法。“骨法”最早大约
是相学的概念,后来成为人们观察人物身份和特征的语
言,在汉、魏很流行。魏、晋的人物品藻,除了“风韵”
一类词外,常用的就是“骨”“风骨”一类评语。如“王
右军目陈玄伯‘垒块有正骨’”、“羲之风骨清举也(《世
说新语》)。”“骨”字是一个比喻性的概念,“骨”“骨
力”乃借助于比喻来说明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及其外
在表现等。文学评论上用“骨”字者,如刘勰《文心雕
龙·风骨》“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等,指的是通过
语言与结构所表现的刚健有力之美。书论上用“骨”字,
如“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笔阵图》)等, 指的是力量、笔力。绘画评论中出现“骨”始于顾恺之,
如评《周本纪》:“重叠弥纶有骨法”;评《汉本纪》:
“有天骨而少细美”等。这里的“骨法”、“天骨”诸
词,还和人物品藻、相学有较多的联系,指所画人物形
象的骨相所体现出的身份气质。谢赫使用“骨法”则已
转向骨力、力量美即用笔的艺术表现了。当时的绘画全
以勾勒线条造型,对象的结构、体态、表情,只能靠线
的准确性、力量感和变化来表出。因此他借用“骨法”
来说明用笔的艺术性,包涵着笔力、力感(与书论“善
笔力者多骨”相似)、结构表现等意思在内。这可以由
“用笔骨梗”、“动笔新奇”、“笔迹困弱”、“笔迹
超越”诸论述中看出。谢赫之后,骨法成为历代评画的
重要标准,这是传统绘画所特有的材料工具和民族风格
所必然产生的相应的美学原则,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绘
画民族风格的完美发展。
应物象形 “应物象形”或“应物,象形是也”,
是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应物”二字,
早在战国时代就出现了,《庄子·知北游》:“其用心
不劳,其应物无方”。《史记·太史公自序》:“与时
迁移,应物变化”,“应物”在这里包涵着人对相应的
客观事物所采取的应答、应和、应付和适应的态度。东
晋僧肇说“法身无象,应物以形”,是说佛无具体形象,
但可以化作任何形象,化作任何相应的身躯。对于画家
来说,应物就是刻画出对象的形态外观。这一点,早于
谢赫的画家宗炳就以“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画山水
序》)”加以说明了。在六法中,象形问题摆在第三位,
表明在南北朝时代,绘画美学对待形似、描绘对象的真
实性很重视。但又把它置于气韵与骨法之后,这表明那
时的艺术家已经相当深刻地把握了艺术与现实、外在表
现与内在表现的关系。后代的论者有的贬低形似的意义,
有的抬高它的地位,那是后人不同的艺术观念在起作用,
在六法论始创时代,它的位置应当说是恰当的。
随类赋彩 “随类赋彩”或“随类,赋彩是也”,
是说着色。赋通敷、授、布。赋彩即施色。随类,解作
“随物”。《文心雕龙·物色》:“写气图貌,既随物
以宛转”。这里的“类”作“品类”即“物”讲。汉王
延寿《鲁灵光殿赋》:“随色象类,曲得其情”。随色
象类,可以解作色彩与所画的物象相似。随类即随色象
类之意,因此同于赋彩。
经营位置 “经营位置”或“经营,位置是也”,是
说绘画的构图。经营原意是营造、建筑,《诗·大雅·
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经是度量、筹划,营
是谋画。谢赫借来比喻画家作画之初的布置构图。“位
置”作名词讲,指人或物所处的地位;作动词,指安排
或布置。谢赫说毛惠远“位置经略,尤难比俦”,是安
置的意思。唐代张彦远把“经营位置”连起来读,“位
置”就渐被理解为动宾结构中的名词了。他说“至于经
营位置,则画之总要”,把安排构图看作绘画的提纲统
领。位置须经之营之,或者说构图须费思安排,实际把
构图和运思、构思看作一体,这是深刻的见解。对此,历
代画论都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传移模写 “传移模写”或“传移,模写是也”,
指的是临摹作品。传,移也;或解为传授、流布、递送。
模,法也;通摹、摹仿。写亦解作摹。《史记·始皇本
纪》说:“秦每破诸侯,写仿其宫室”。
绘画上的传移流布,靠的是模写。谢赫亦称之为“传
写”:“善于传写,不闲其思”——其实早在《汉书·
师丹传》中就有了“传写”二字:“令吏民传写,流传
四方。”把模写作绘画美学名词肯定下来,并作为“六
法”之一,表明古人对这一技巧与事情的重视。顾恺之
就留下了《摹拓妙法》一文。模写的功能,一是可学习
基本功,二是可作为流传作品的手段,谢赫并不将它等
同于创作,因此放于六法之末。 韵指什么呢?就是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也就是以前东晋人物画家顾恺之称为的“神”。气韵生动就是指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生动活泼,活灵活现,鲜明突出。也就是“形神兼备”,中国画的要求,不仅要描绘出对象的外形,而且还要表现出它的精神。人物有精神,山水、花鸟也有精神。达到神似,就能气韵生动。许多画家认为,没有气韵的作品是不能称之为画的。当然,要表现出艺术形象的生动性、真实性,即气韵,也与其他五法分不开的。气韵生动也离不开构图立意、笔墨技法的,因此,它和其余五法是一个整体。其他五法同时也离不开气韵生动,否则,也就成为了缺乏灵魂的纯技术性的东西。
骨法用笔:骨法原来是指人物的外形特点,后来泛指一切描绘对象的轮廓。用笔,就是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技法。骨法用笔总的来说,就是指怎样用笔墨技法恰当地把对象的形状和质感画出来。如果我们把气韵生动理解为“神”,那么也就可以简单地把骨法用笔理解为“形”了,囵此,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形”的描写借助于笔墨写出来,而写形又不过是手段,其目的是表现“神”,这与顾恺之的“以形写神”的表现客体的法则是一致的。
应物象形:就是画家在描绘对象时,要顺应事物的本来面貌,用造型手段把它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描绘事物要有一定的客观事物作为依托,作为凭借,不能随意的主观臆造。也就是客观地反映事物,描绘对象。但是,作为艺术,也可以在尊重客观事物的前提下进行取舍、概括、想象和夸张。这可以说是指一种创作态度和方法。
随类赋彩:则是指色彩的应用了,指根据不同的描绘对象、时间、地点,施用不同的色彩。中国画运用色彩同西洋画是不同的,中国画喜欢用固有色,即物体本来的颜色,虽然也讲究一定的变化,但变化较小。
经营位置:则是指构图。经营是指构图的设计方法,是根据画面的需要,安排调匿形象,即通过所说的谋篇布局,来体现作品的整体效果。中国画也是历来重视构图的,它要讲究宾主、呼应、虚实、繁简、疏密、藏露、参差等种种关系。
传移摸写:就是指写生和临摹。对真人真物进行写生,对古代作品进行临摹,这是一种学习自然和继承传统的学习方法。
基础的东西你看看 很好翻译的
“六法论”有哪些内容呢?它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摸写六个方面:
气韵生动:气韵指什么呢?就是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也就是以前东晋人物画家顾恺之称为的“神”。气韵生动就是指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生动活泼,活灵活现,鲜明突出。也就是“形神兼备”,中国画的要求,不仅要描绘出对象的外形,而且还要表现出它的精神。人物有精神,山水、花鸟也有精神。达到神似,就能气韵生动。许多画家认为,没有气韵的作品是不能称之为画的。当然,要表现出艺术形象的生动性、真实性,即气韵,也与其他五法分不开的。气韵生动也离不开构图立意、笔墨技法的,因此,它和其余五法是一个整体。其他五法同时也离不开气韵生动,否则,也就成为了缺乏灵魂的纯技术性的东西。
骨法用笔:骨法原来是指人物的外形特点,后来泛指一切描绘对象的轮廓。用笔,就是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技法。骨法用笔总的来说,就是指怎样用笔墨技法恰当地把对象的形状和质感画出来。如果我们把气韵生动理解为“神”,那么也就可以简单地把骨法用笔理解为“形”了,囵此,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形”的描写借助于笔墨写出来,而写形又不过是手段,其目的是表现“神”,这与顾恺之的“以形写神”的表现客体的法则是一致的。
应物象形:就是画家在描绘对象时,要顺应事物的本来面貌,用造型手段把它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描绘事物要有一定的客观事物作为依托,作为凭借,不能随意的主观臆造。也就是客观地反映事物,描绘对象。但是,作为艺术,也可以在尊重客观事物的前提下进行取舍、概括、想象和夸张。这可以说是指一种创作态度和方法。
随类赋彩:则是指色彩的应用了,指根据不同的描绘对象、时间、地点,施用不同的色彩。中国画运用色彩同西洋画是不同的,中国画喜欢用固有色,即物体本来的颜色,虽然也讲究一定的变化,但变化较小。
经营位置:则是指构图。经营是指构图的设计方法,是根据画面的需要,安排调匿形象,即通过所说的谋篇布局,来体现作品的整体效果。中国画也是历来重视构图的,它要讲究宾主、呼应、虚实、繁简、疏密、藏露、参差等种种关系。
传移摸写:就是指写生和临摹。对真人真物进行写生,对古代作品进行临摹,这是一种学习自然和继承传统的学习方法。
六法对于画家和绘画作品来说,是全面的最高的要求,一般都是很难完全达到的,各擅一节足矣。我们了解掌握六法,便于理解古人品评绘画的标准和着眼点,从而客观地对待祖国的美术遗产,以及在我们欣赏传统的中国绘画时,会从中获得某种启示。
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六
法”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六法论提出
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的
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
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总
之创作和流传各方面,都概括进去了。自六法论提出后,
中国古代绘画进入了理论自觉的时期。后代画家始终把
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宋代美术史家郭若
虚说:“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图画见闻志》)从
南朝到现代,六法被运用着、充实着、发展着,从而成
为中国古代美术理论最具稳定性、最有涵括力的原则之
一。
谢赫的六法论是怎样论述的,历代又是怎样理解与
发展的,这需要对原文进行必要的释义。谢赫原文和古
代的辗转传抄是不标点断句的,后人点句不同,六法的
意思也就有了一些区别。但不论哪种点句法,所包涵的
基本内容却是大体一致的。
对六法原文的标点断句,一般是“六法者何?一气
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
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这种
标法主要是根据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的记述:“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
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
置,六曰传移模写。”今人钱钟书《管锥编》第四册论
及这段文字,认为应作如下读法,方才符合谢赫原意与
古文法:“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
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
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或“气韵,生动是也”,是
指作品和作品中刻画的形象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
显得富有生命力。气韵,原是魏、晋品藻人物的用词,
如“风气韵度”、“风韵遒迈”等,指的是人物从姿态、
表情中显示出的精神气质、情味和韵致。画论中出现类
似的概念,首先是用以衡量画中人物形象的,后来渐渐
扩大到品评人物画之外的作品,乃至某一绘画形式因素,
如说“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张庚《浦山论
画》)、“气关笔力,韵关墨彩”(黄宾虹《论画书简》)。
这已不是谢赫原意,而是后代艺术家、理论家根据自己
的体验、认识对气韵的具体运用和新的发展。气韵与传
神在说明人物形象的精神特质这一根本点上是一致的,
但传神一词在顾恺之乃至后人多指人物的面部尤其是眼
睛所传达的内在情性,而气韵则更多的指人物的全体尤
其姿致谈吐所传达的内在情性,或者说内在情性的外在
化。在谢赫时代,气韵作为品评标准和创作标准,主要
是看作品对客体的风度韵致描绘再现得如何,而后渐渐
涵容进更多主体表现的因素,气韵就指的是作为主客体
融一的形象形式的总的内在特质了。能够表现出物我为
一的生动的气韵,至今也是绘画和整个造型艺术的最高
目标之一。
骨法用笔 “骨法用笔”或“骨法,用笔是也”,是
说所谓骨法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笔法。“骨法”最早大约
是相学的概念,后来成为人们观察人物身份和特征的语
言,在汉、魏很流行。魏、晋的人物品藻,除了“风韵”
一类词外,常用的就是“骨”“风骨”一类评语。如“王
右军目陈玄伯‘垒块有正骨’”、“羲之风骨清举也(《世
说新语》)。”“骨”字是一个比喻性的概念,“骨”“骨
力”乃借助于比喻来说明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及其外
在表现等。文学评论上用“骨”字者,如刘勰《文心雕
龙·风骨》“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等,指的是通过
语言与结构所表现的刚健有力之美。书论上用“骨”字,
如“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笔阵图》)等, 指的是力量、笔力。绘画评论中出现“骨”始于顾恺之,
如评《周本纪》:“重叠弥纶有骨法”;评《汉本纪》:
“有天骨而少细美”等。这里的“骨法”、“天骨”诸
词,还和人物品藻、相学有较多的联系,指所画人物形
象的骨相所体现出的身份气质。谢赫使用“骨法”则已
转向骨力、力量美即用笔的艺术表现了。当时的绘画全
以勾勒线条造型,对象的结构、体态、表情,只能靠线
的准确性、力量感和变化来表出。因此他借用“骨法”
来说明用笔的艺术性,包涵着笔力、力感(与书论“善
笔力者多骨”相似)、结构表现等意思在内。这可以由
“用笔骨梗”、“动笔新奇”、“笔迹困弱”、“笔迹
超越”诸论述中看出。谢赫之后,骨法成为历代评画的
重要标准,这是传统绘画所特有的材料工具和民族风格
所必然产生的相应的美学原则,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绘
画民族风格的完美发展。
应物象形 “应物象形”或“应物,象形是也”,
是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应物”二字,
早在战国时代就出现了,《庄子·知北游》:“其用心
不劳,其应物无方”。《史记·太史公自序》:“与时
迁移,应物变化”,“应物”在这里包涵着人对相应的
客观事物所采取的应答、应和、应付和适应的态度。东
晋僧肇说“法身无象,应物以形”,是说佛无具体形象,
但可以化作任何形象,化作任何相应的身躯。对于画家
来说,应物就是刻画出对象的形态外观。这一点,早于
谢赫的画家宗炳就以“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画山水
序》)”加以说明了。在六法中,象形问题摆在第三位,
表明在南北朝时代,绘画美学对待形似、描绘对象的真
实性很重视。但又把它置于气韵与骨法之后,这表明那
时的艺术家已经相当深刻地把握了艺术与现实、外在表
现与内在表现的关系。后代的论者有的贬低形似的意义,
有的抬高它的地位,那是后人不同的艺术观念在起作用,
在六法论始创时代,它的位置应当说是恰当的。
随类赋彩 “随类赋彩”或“随类,赋彩是也”,
是说着色。赋通敷、授、布。赋彩即施色。随类,解作
“随物”。《文心雕龙·物色》:“写气图貌,既随物
以宛转”。这里的“类”作“品类”即“物”讲。汉王
延寿《鲁灵光殿赋》:“随色象类,曲得其情”。随色
象类,可以解作色彩与所画的物象相似。随类即随色象
类之意,因此同于赋彩。
经营位置 “经营位置”或“经营,位置是也”,是
说绘画的构图。经营原意是营造、建筑,《诗·大雅·
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经是度量、筹划,营
是谋画。谢赫借来比喻画家作画之初的布置构图。“位
置”作名词讲,指人或物所处的地位;作动词,指安排
或布置。谢赫说毛惠远“位置经略,尤难比俦”,是安
置的意思。唐代张彦远把“经营位置”连起来读,“位
置”就渐被理解为动宾结构中的名词了。他说“至于经
营位置,则画之总要”,把安排构图看作绘画的提纲统
领。位置须经之营之,或者说构图须费思安排,实际把
构图和运思、构思看作一体,这是深刻的见解。对此,历
代画论都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传移模写 “传移模写”或“传移,模写是也”,
指的是临摹作品。传,移也;或解为传授、流布、递送。
模,法也;通摹、摹仿。写亦解作摹。《史记·始皇本
纪》说:“秦每破诸侯,写仿其宫室”。
绘画上的传移流布,靠的是模写。谢赫亦称之为“传
写”:“善于传写,不闲其思”——其实早在《汉书·
师丹传》中就有了“传写”二字:“令吏民传写,流传
四方。”把模写作绘画美学名词肯定下来,并作为“六
法”之一,表明古人对这一技巧与事情的重视。顾恺之
就留下了《摹拓妙法》一文。模写的功能,一是可学习
基本功,二是可作为流传作品的手段,谢赫并不将它等
同于创作,因此放于六法之末。
气韵生动:气韵指什么呢?就是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也就是以前东晋人物画家顾恺之称为的“神”。气韵生动就是指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生动活泼,活灵活现,鲜明突出。也就是“形神兼备”,中国画的要求,不仅要描绘出对象的外形,而且还要表现出它的精神。人物有精神,山水、花鸟也有精神。达到神似,就能气韵生动。许多画家认为,没有气韵的作品是不能称之为画的。当然,要表现出艺术形象的生动性、真实性,即气韵,也与其他五法分不开的。气韵生动也离不开构图立意、笔墨技法的,因此,它和其余五法是一个整体。其他五法同时也离不开气韵生动,否则,也就成为了缺乏灵魂的纯技术性的东西。
骨法用笔:骨法原来是指人物的外形特点,后来泛指一切描绘对象的轮廓。用笔,就是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技法。骨法用笔总的来说,就是指怎样用笔墨技法恰当地把对象的形状和质感画出来。如果我们把气韵生动理解为“神”,那么也就可以简单地把骨法用笔理解为“形”了,囵此,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形”的描写借助于笔墨写出来,而写形又不过是手段,其目的是表现“神”,这与顾恺之的“以形写神”的表现客体的法则是一致的。
应物象形:就是画家在描绘对象时,要顺应事物的本来面貌,用造型手段把它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描绘事物要有一定的客观事物作为依托,作为凭借,不能随意的主观臆造。也就是客观地反映事物,描绘对象。但是,作为艺术,也可以在尊重客观事物的前提下进行取舍、概括、想象和夸张。这可以说是指一种创作态度和方法。
随类赋彩:则是指色彩的应用了,指根据不同的描绘对象、时间、地点,施用不同的色彩。中国画运用色彩同西洋画是不同的,中国画喜欢用固有色,即物体本来的颜色,虽然也讲究一定的变化,但变化较小。
经营位置:则是指构图。经营是指构图的设计方法,是根据画面的需要,安排调匿形象,即通过所说的谋篇布局,来体现作品的整体效果。中国画也是历来重视构图的,它要讲究宾主、呼应、虚实、繁简、疏密、藏露、参差等种种关系。
传移摸写:就是指写生和临摹。对真人真物进行写生,对古代作品进行临摹,这是一种学习自然和继承传统的学习方法。
六法对于画家和绘画作品来说,是全面的最高的要求,一般都是很难完全达到的,各擅一节足矣。我们了解掌握六法,便于理解古人品评绘画的标准和着眼点,从而客观地对待祖国的美术遗产,以及在我们欣赏传统的中国绘画时,会从中获得某种启示。
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六
法”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六法论提出
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的
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
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总
之创作和流传各方面,都概括进去了。自六法论提出后,
中国古代绘画进入了理论自觉的时期。后代画家始终把
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宋代美术史家郭若
虚说:“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图画见闻志》)从
南朝到现代,六法被运用着、充实着、发展着,从而成
为中国古代美术理论最具稳定性、最有涵括力的原则之
一。
谢赫的六法论是怎样论述的,历代又是怎样理解与
发展的,这需要对原文进行必要的释义。谢赫原文和古
代的辗转传抄是不标点断句的,后人点句不同,六法的
意思也就有了一些区别。但不论哪种点句法,所包涵的
基本内容却是大体一致的。
对六法原文的标点断句,一般是“六法者何?一气
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
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这种
标法主要是根据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的记述:“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
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
置,六曰传移模写。”今人钱钟书《管锥编》第四册论
及这段文字,认为应作如下读法,方才符合谢赫原意与
古文法:“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
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
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或“气韵,生动是也”,是
指作品和作品中刻画的形象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
显得富有生命力。气韵,原是魏、晋品藻人物的用词,
如“风气韵度”、“风韵遒迈”等,指的是人物从姿态、
表情中显示出的精神气质、情味和韵致。画论中出现类
似的概念,首先是用以衡量画中人物形象的,后来渐渐
扩大到品评人物画之外的作品,乃至某一绘画形式因素,
如说“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张庚《浦山论
画》)、“气关笔力,韵关墨彩”(黄宾虹《论画书简》)。
这已不是谢赫原意,而是后代艺术家、理论家根据自己
的体验、认识对气韵的具体运用和新的发展。气韵与传
神在说明人物形象的精神特质这一根本点上是一致的,
但传神一词在顾恺之乃至后人多指人物的面部尤其是眼
睛所传达的内在情性,而气韵则更多的指人物的全体尤
其姿致谈吐所传达的内在情性,或者说内在情性的外在
化。在谢赫时代,气韵作为品评标准和创作标准,主要
是看作品对客体的风度韵致描绘再现得如何,而后渐渐
涵容进更多主体表现的因素,气韵就指的是作为主客体
融一的形象形式的总的内在特质了。能够表现出物我为
一的生动的气韵,至今也是绘画和整个造型艺术的最高
目标之一。
骨法用笔 “骨法用笔”或“骨法,用笔是也”,是
说所谓骨法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笔法。“骨法”最早大约
是相学的概念,后来成为人们观察人物身份和特征的语
言,在汉、魏很流行。魏、晋的人物品藻,除了“风韵”
一类词外,常用的就是“骨”“风骨”一类评语。如“王
右军目陈玄伯‘垒块有正骨’”、“羲之风骨清举也(《世
说新语》)。”“骨”字是一个比喻性的概念,“骨”“骨
力”乃借助于比喻来说明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及其外
在表现等。文学评论上用“骨”字者,如刘勰《文心雕
龙·风骨》“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等,指的是通过
语言与结构所表现的刚健有力之美。书论上用“骨”字,
如“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笔阵图》)等, 指的是力量、笔力。绘画评论中出现“骨”始于顾恺之,
如评《周本纪》:“重叠弥纶有骨法”;评《汉本纪》:
“有天骨而少细美”等。这里的“骨法”、“天骨”诸
词,还和人物品藻、相学有较多的联系,指所画人物形
象的骨相所体现出的身份气质。谢赫使用“骨法”则已
转向骨力、力量美即用笔的艺术表现了。当时的绘画全
以勾勒线条造型,对象的结构、体态、表情,只能靠线
的准确性、力量感和变化来表出。因此他借用“骨法”
来说明用笔的艺术性,包涵着笔力、力感(与书论“善
笔力者多骨”相似)、结构表现等意思在内。这可以由
“用笔骨梗”、“动笔新奇”、“笔迹困弱”、“笔迹
超越”诸论述中看出。谢赫之后,骨法成为历代评画的
重要标准,这是传统绘画所特有的材料工具和民族风格
所必然产生的相应的美学原则,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绘
画民族风格的完美发展。
应物象形 “应物象形”或“应物,象形是也”,
是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应物”二字,
早在战国时代就出现了,《庄子·知北游》:“其用心
不劳,其应物无方”。《史记·太史公自序》:“与时
迁移,应物变化”,“应物”在这里包涵着人对相应的
客观事物所采取的应答、应和、应付和适应的态度。东
晋僧肇说“法身无象,应物以形”,是说佛无具体形象,
但可以化作任何形象,化作任何相应的身躯。对于画家
来说,应物就是刻画出对象的形态外观。这一点,早于
谢赫的画家宗炳就以“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画山水
序》)”加以说明了。在六法中,象形问题摆在第三位,
表明在南北朝时代,绘画美学对待形似、描绘对象的真
实性很重视。但又把它置于气韵与骨法之后,这表明那
时的艺术家已经相当深刻地把握了艺术与现实、外在表
现与内在表现的关系。后代的论者有的贬低形似的意义,
有的抬高它的地位,那是后人不同的艺术观念在起作用,
在六法论始创时代,它的位置应当说是恰当的。
随类赋彩 “随类赋彩”或“随类,赋彩是也”,
是说着色。赋通敷、授、布。赋彩即施色。随类,解作
“随物”。《文心雕龙·物色》:“写气图貌,既随物
以宛转”。这里的“类”作“品类”即“物”讲。汉王
延寿《鲁灵光殿赋》:“随色象类,曲得其情”。随色
象类,可以解作色彩与所画的物象相似。随类即随色象
类之意,因此同于赋彩。
经营位置 “经营位置”或“经营,位置是也”,是
说绘画的构图。经营原意是营造、建筑,《诗·大雅·
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经是度量、筹划,营
是谋画。谢赫借来比喻画家作画之初的布置构图。“位
置”作名词讲,指人或物所处的地位;作动词,指安排
或布置。谢赫说毛惠远“位置经略,尤难比俦”,是安
置的意思。唐代张彦远把“经营位置”连起来读,“位
置”就渐被理解为动宾结构中的名词了。他说“至于经
营位置,则画之总要”,把安排构图看作绘画的提纲统
领。位置须经之营之,或者说构图须费思安排,实际把
构图和运思、构思看作一体,这是深刻的见解。对此,历
代画论都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传移模写 “传移模写”或“传移,模写是也”,
指的是临摹作品。传,移也;或解为传授、流布、递送。
模,法也;通摹、摹仿。写亦解作摹。《史记·始皇本
纪》说:“秦每破诸侯,写仿其宫室”。
绘画上的传移流布,靠的是模写。谢赫亦称之为“传
写”:“善于传写,不闲其思”——其实早在《汉书·
师丹传》中就有了“传写”二字:“令吏民传写,流传
四方。”把模写作绘画美学名词肯定下来,并作为“六
法”之一,表明古人对这一技巧与事情的重视。顾恺之
就留下了《摹拓妙法》一文。模写的功能,一是可学习
基本功,二是可作为流传作品的手段,谢赫并不将它等
同于创作,因此放于六法之末。
气韵生动:气韵指什么呢?就是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也就是以前东晋人物画家顾恺之称为的“神”。气韵生动就是指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生动活泼,活灵活现,鲜明突出。也就是“形神兼备”,中国画的要求,不仅要描绘出对象的外形,而且还要表现出它的精神。人物有精神,山水、花鸟也有精神。达到神似,就能气韵生动。许多画家认为,没有气韵的作品是不能称之为画的。当然,要表现出艺术形象的生动性、真实性,即气韵,也与其他五法分不开的。气韵生动也离不开构图立意、笔墨技法的,因此,它和其余五法是一个整体。其他五法同时也离不开气韵生动,否则,也就成为了缺乏灵魂的纯技术性的东西。
骨法用笔:骨法原来是指人物的外形特点,后来泛指一切描绘对象的轮廓。用笔,就是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技法。骨法用笔总的来说,就是指怎样用笔墨技法恰当地把对象的形状和质感画出来。如果我们把气韵生动理解为“神”,那么也就可以简单地把骨法用笔理解为“形”了,囵此,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形”的描写借助于笔墨写出来,而写形又不过是手段,其目的是表现“神”,这与顾恺之的“以形写神”的表现客体的法则是一致的。
应物象形:就是画家在描绘对象时,要顺应事物的本来面貌,用造型手段把它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描绘事物要有一定的客观事物作为依托,作为凭借,不能随意的主观臆造。也就是客观地反映事物,描绘对象。但是,作为艺术,也可以在尊重客观事物的前提下进行取舍、概括、想象和夸张。这可以说是指一种创作态度和方法。
随类赋彩:则是指色彩的应用了,指根据不同的描绘对象、时间、地点,施用不同的色彩。中国画运用色彩同西洋画是不同的,中国画喜欢用固有色,即物体本来的颜色,虽然也讲究一定的变化,但变化较小。
经营位置:则是指构图。经营是指构图的设计方法,是根据画面的需要,安排调匿形象,即通过所说的谋篇布局,来体现作品的整体效果。中国画也是历来重视构图的,它要讲究宾主、呼应、虚实、繁简、疏密、藏露、参差等种种关系。
传移摸写:就是指写生和临摹。对真人真物进行写生,对古代作品进行临摹,这是一种学习自然和继承传统的学习方法。
六法对于画家和绘画作品来说,是全面的最高的要求,一般都是很难完全达到的,各擅一节足矣。我们了解掌握六法,便于理解古人品评绘画的标准和着眼点,从而客观地对待祖国的美术遗产,以及在我们欣赏传统的中国绘画时,会从中获得某种启示。气韵生动:气韵指什么呢?就是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也就是以前东晋人物画家顾恺之称为的“神”。气韵生动就是指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生动活泼,活灵活现,鲜明突出。也就是“形神兼备”,中国画的要求,不仅要描绘出对象的外形,而且还要表现出它的精神。人物有精神,山水、花鸟也有精神。达到神似,就能气韵生动。许多画家认为,没有气韵的作品是不能称之为画的。当然,要表现出艺术形象的生动性、真实性,即气韵,也与其他五法分不开的。气韵生动也离不开构图立意、笔墨技法的,因此,它和其余五法是一个整体。其他五法同时也离不开气韵生动,否则,也就成为了缺乏灵魂的纯技术性的东西。
骨法用笔:骨法原来是指人物的外形特点,后来泛指一切描绘对象的轮廓。用笔,就是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技法。骨法用笔总的来说,就是指怎样用笔墨技法恰当地把对象的形状和质感画出来。如果我们把气韵生动理解为“神”,那么也就可以简单地把骨法用笔理解为“形”了,囵此,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形”的描写借助于笔墨写出来,而写形又不过是手段,其目的是表现“神”,这与顾恺之的“以形写神”的表现客体的法则是一致的。
应物象形:就是画家在描绘对象时,要顺应事物的本来面貌,用造型手段把它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描绘事物要有一定的客观事物作为依托,作为凭借,不能随意的主观臆造。也就是客观地反映事物,描绘对象。但是,作为艺术,也可以在尊重客观事物的前提下进行取舍、概括、想象和夸张。这可以说是指一种创作态度和方法。
随类赋彩:则是指色彩的应用了,指根据不同的描绘对象、时间、地点,施用不同的色彩。中国画运用色彩同西洋画是不同的,中国画喜欢用固有色,即物体本来的颜色,虽然也讲究一定的变化,但变化较小。
经营位置:则是指构图。经营是指构图的设计方法,是根据画面的需要,安排调匿形象,即通过所说的谋篇布局,来体现作品的整体效果。中国画也是历来重视构图的,它要讲究宾主、呼应、虚实、繁简、疏密、藏露、参差等种种关系。
传移摸写:就是指写生和临摹。对真人真物进行写生,对古代作品进行临摹,这是一种学习自然和继承传统的学习方法。
六法对于画家和绘画作品来说,是全面的最高的要求,一般都是很难完全达到的,各擅一节足矣。我们了解掌握六法,便于理解古人品评绘画的标准和着眼点,从而客观地对待祖国的美术遗产,以及在我们欣赏传统的中国绘画时,会从中获得某种启示。
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六
法”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六法论提出
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的
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
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总
之创作和流传各方面,都概括进去了。自六法论提出后,
中国古代绘画进入了理论自觉的时期。后代画家始终把
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宋代美术史家郭若
虚说:“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图画见闻志》)从
南朝到现代,六法被运用着、充实着、发展着,从而成
为中国古代美术理论最具稳定性、最有涵括力的原则之
一。
谢赫的六法论是怎样论述的,历代又是怎样理解与
发展的,这需要对原文进行必要的释义。谢赫原文和古
代的辗转传抄是不标点断句的,后人点句不同,六法的
意思也就有了一些区别。但不论哪种点句法,所包涵的
基本内容却是大体一致的。
对六法原文的标点断句,一般是“六法者何?一气
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
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这种
标法主要是根据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的记述:“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
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
置,六曰传移模写。”今人钱钟书《管锥编》第四册论
及这段文字,认为应作如下读法,方才符合谢赫原意与
古文法:“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
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
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或“气韵,生动是也”,是
指作品和作品中刻画的形象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
显得富有生命力。气韵,原是魏、晋品藻人物的用词,
如“风气韵度”、“风韵遒迈”等,指的是人物从姿态、
表情中显示出的精神气质、情味和韵致。画论中出现类
似的概念,首先是用以衡量画中人物形象的,后来渐渐
扩大到品评人物画之外的作品,乃至某一绘画形式因素,
如说“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张庚《浦山论
画》)、“气关笔力,韵关墨彩”(黄宾虹《论画书简》)。
这已不是谢赫原意,而是后代艺术家、理论家根据自己
的体验、认识对气韵的具体运用和新的发展。气韵与传
神在说明人物形象的精神特质这一根本点上是一致的,
但传神一词在顾恺之乃至后人多指人物的面部尤其是眼
睛所传达的内在情性,而气韵则更多的指人物的全体尤
其姿致谈吐所传达的内在情性,或者说内在情性的外在
化。在谢赫时代,气韵作为品评标准和创作标准,主要
是看作品对客体的风度韵致描绘再现得如何,而后渐渐
涵容进更多主体表现的因素,气韵就指的是作为主客体
融一的形象形式的总的内在特质了。能够表现出物我为
一的生动的气韵,至今也是绘画和整个造型艺术的最高
目标之一。
骨法用笔 “骨法用笔”或“骨法,用笔是也”,是
说所谓骨法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笔法。“骨法”最早大约
是相学的概念,后来成为人们观察人物身份和特征的语
言,在汉、魏很流行。魏、晋的人物品藻,除了“风韵”
一类词外,常用的就是“骨”“风骨”一类评语。如“王
右军目陈玄伯‘垒块有正骨’”、“羲之风骨清举也(《世
说新语》)。”“骨”字是一个比喻性的概念,“骨”“骨
力”乃借助于比喻来说明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及其外
在表现等。文学评论上用“骨”字者,如刘勰《文心雕
龙·风骨》“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等,指的是通过
语言与结构所表现的刚健有力之美。书论上用“骨”字,
如“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笔阵图》)等, 指的是力量、笔力。绘画评论中出现“骨”始于顾恺之,
如评《周本纪》:“重叠弥纶有骨法”;评《汉本纪》:
“有天骨而少细美”等。这里的“骨法”、“天骨”诸
词,还和人物品藻、相学有较多的联系,指所画人物形
象的骨相所体现出的身份气质。谢赫使用“骨法”则已
转向骨力、力量美即用笔的艺术表现了。当时的绘画全
以勾勒线条造型,对象的结构、体态、表情,只能靠线
的准确性、力量感和变化来表出。因此他借用“骨法”
来说明用笔的艺术性,包涵着笔力、力感(与书论“善
笔力者多骨”相似)、结构表现等意思在内。这可以由
“用笔骨梗”、“动笔新奇”、“笔迹困弱”、“笔迹
超越”诸论述中看出。谢赫之后,骨法成为历代评画的
重要标准,这是传统绘画所特有的材料工具和民族风格
所必然产生的相应的美学原则,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绘
画民族风格的完美发展。
应物象形 “应物象形”或“应物,象形是也”,
是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应物”二字,
早在战国时代就出现了,《庄子·知北游》:“其用心
不劳,其应物无方”。《史记·太史公自序》:“与时
迁移,应物变化”,“应物”在这里包涵着人对相应的
客观事物所采取的应答、应和、应付和适应的态度。东
晋僧肇说“法身无象,应物以形”,是说佛无具体形象,
但可以化作任何形象,化作任何相应的身躯。对于画家
来说,应物就是刻画出对象的形态外观。这一点,早于
谢赫的画家宗炳就以“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画山水
序》)”加以说明了。在六法中,象形问题摆在第三位,
表明在南北朝时代,绘画美学对待形似、描绘对象的真
实性很重视。但又把它置于气韵与骨法之后,这表明那
时的艺术家已经相当深刻地把握了艺术与现实、外在表
现与内在表现的关系。后代的论者有的贬低形似的意义,
有的抬高它的地位,那是后人不同的艺术观念在起作用,
在六法论始创时代,它的位置应当说是恰当的。
随类赋彩 “随类赋彩”或“随类,赋彩是也”,
是说着色。赋通敷、授、布。赋彩即施色。随类,解作
“随物”。《文心雕龙·物色》:“写气图貌,既随物
以宛转”。这里的“类”作“品类”即“物”讲。汉王
延寿《鲁灵光殿赋》:“随色象类,曲得其情”。随色
象类,可以解作色彩与所画的物象相似。随类即随色象
类之意,因此同于赋彩。
经营位置 “经营位置”或“经营,位置是也”,是
说绘画的构图。经营原意是营造、建筑,《诗·大雅·
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经是度量、筹划,营
是谋画。谢赫借来比喻画家作画之初的布置构图。“位
置”作名词讲,指人或物所处的地位;作动词,指安排
或布置。谢赫说毛惠远“位置经略,尤难比俦”,是安
置的意思。唐代张彦远把“经营位置”连起来读,“位
置”就渐被理解为动宾结构中的名词了。他说“至于经
营位置,则画之总要”,把安排构图看作绘画的提纲统
领。位置须经之营之,或者说构图须费思安排,实际把
构图和运思、构思看作一体,这是深刻的见解。对此,历
代画论都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传移模写 “传移模写”或“传移,模写是也”,
指的是临摹作品。传,移也;或解为传授、流布、递送。
模,法也;通摹、摹仿。写亦解作摹。《史记·始皇本
纪》说:“秦每破诸侯,写仿其宫室”。
绘画上的传移流布,靠的是模写。谢赫亦称之为“传
写”:“善于传写,不闲其思”——其实早在《汉书·
师丹传》中就有了“传写”二字:“令吏民传写,流传
四方。”把模写作绘画美学名词肯定下来,并作为“六
法”之一,表明古人对这一技巧与事情的重视。顾恺之
就留下了《摹拓妙法》一文。模写的功能,一是可学习
基本功,二是可作为流传作品的手段,谢赫并不将它等
同于创作,因此放于六法之末。
气韵生动:气韵指什么呢?就是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也就是以前东晋人物画家顾恺之称为的“神”。气韵生动就是指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生动活泼,活灵活现,鲜明突出。也就是“形神兼备”,中国画的要求,不仅要描绘出对象的外形,而且还要表现出它的精神。人物有精神,山水、花鸟也有精神。达到神似,就能气韵生动。许多画家认为,没有气韵的作品是不能称之为画的。当然,要表现出艺术形象的生动性、真实性,即气韵,也与其他五法分不开的。气韵生动也离不开构图立意、笔墨技法的,因此,它和其余五法是一个整体。其他五法同时也离不开气韵生动,否则,也就成为了缺乏灵魂的纯技术性的东西。
骨法用笔:骨法原来是指人物的外形特点,后来泛指一切描绘对象的轮廓。用笔,就是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技法。骨法用笔总的来说,就是指怎样用笔墨技法恰当地把对象的形状和质感画出来。如果我们把气韵生动理解为“神”,那么也就可以简单地把骨法用笔理解为“形”了,囵此,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形”的描写借助于笔墨写出来,而写形又不过是手段,其目的是表现“神”,这与顾恺之的“以形写神”的表现客体的法则是一致的。
应物象形:就是画家在描绘对象时,要顺应事物的本来面貌,用造型手段把它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描绘事物要有一定的客观事物作为依托,作为凭借,不能随意的主观臆造。也就是客观地反映事物,描绘对象。但是,作为艺术,也可以在尊重客观事物的前提下进行取舍、概括、想象和夸张。这可以说是指一种创作态度和方法。
随类赋彩:则是指色彩的应用了,指根据不同的描绘对象、时间、地点,施用不同的色彩。中国画运用色彩同西洋画是不同的,中国画喜欢用固有色,即物体本来的颜色,虽然也讲究一定的变化,但变化较小。
经营位置:则是指构图。经营是指构图的设计方法,是根据画面的需要,安排调匿形象,即通过所说的谋篇布局,来体现作品的整体效果。中国画也是历来重视构图的,它要讲究宾主、呼应、虚实、繁简、疏密、藏露、参差等种种关系。
传移摸写:就是指写生和临摹。对真人真物进行写生,对古代作品进行临摹,这是一种学习自然和继承传统的学习方法。
六法对于画家和绘画作品来说,是全面的最高的要求,一般都是很难完全达到的,各擅一节足矣。我们了解掌握六法,便于理解古人品评绘画的标准和着眼点,从而客观地对待祖国的美术遗产,以及在我们欣赏传统的中国绘画时,会从中获得某种启示。
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六
法”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六法论提出
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的
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
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总
之创作和流传各方面,都概括进去了。自六法论提出后,
中国古代绘画进入了理论自觉的时期。后代画家始终把
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宋代美术史家郭若
虚说:“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图画见闻志》)从
南朝到现代,六法被运用着、充实着、发展着,从而成
为中国古代美术理论最具稳定性、最有涵括力的原则之
一。
谢赫的六法论是怎样论述的,历代又是怎样理解与
发展的,这需要对原文进行必要的释义。谢赫原文和古
代的辗转传抄是不标点断句的,后人点句不同,六法的
意思也就有了一些区别。但不论哪种点句法,所包涵的
基本内容却是大体一致的。
对六法原文的标点断句,一般是“六法者何?一气
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
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这种
标法主要是根据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的记述:“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
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
置,六曰传移模写。”今人钱钟书《管锥编》第四册论
及这段文字,认为应作如下读法,方才符合谢赫原意与
古文法:“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
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
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或“气韵,生动是也”,是
指作品和作品中刻画的形象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
显得富有生命力。气韵,原是魏、晋品藻人物的用词,
如“风气韵度”、“风韵遒迈”等,指的是人物从姿态、
表情中显示出的精神气质、情味和韵致。画论中出现类
似的概念,首先是用以衡量画中人物形象的,后来渐渐
扩大到品评人物画之外的作品,乃至某一绘画形式因素,
如说“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张庚《浦山论
画》)、“气关笔力,韵关墨彩”(黄宾虹《论画书简》)。
这已不是谢赫原意,而是后代艺术家、理论家根据自己
的体验、认识对气韵的具体运用和新的发展。气韵与传
神在说明人物形象的精神特质这一根本点上是一致的,
但传神一词在顾恺之乃至后人多指人物的面部尤其是眼
睛所传达的内在情性,而气韵则更多的指人物的全体尤
其姿致谈吐所传达的内在情性,或者说内在情性的外在
化。在谢赫时代,气韵作为品评标准和创作标准,主要
是看作品对客体的风度韵致描绘再现得如何,而后渐渐
涵容进更多主体表现的因素,气韵就指的是作为主客体
融一的形象形式的总的内在特质了。能够表现出物我为
一的生动的气韵,至今也是绘画和整个造型艺术的最高
目标之一。
骨法用笔 “骨法用笔”或“骨法,用笔是也”,是
说所谓骨法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笔法。“骨法”最早大约
是相学的概念,后来成为人们观察人物身份和特征的语
言,在汉、魏很流行。魏、晋的人物品藻,除了“风韵”
一类词外,常用的就是“骨”“风骨”一类评语。如“王
右军目陈玄伯‘垒块有正骨’”、“羲之风骨清举也(《世
说新语》)。”“骨”字是一个比喻性的概念,“骨”“骨
力”乃借助于比喻来说明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及其外
在表现等。文学评论上用“骨”字者,如刘勰《文心雕
龙·风骨》“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等,指的是通过
语言与结构所表现的刚健有力之美。书论上用“骨”字,
如“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笔阵图》)等, 指的是力量、笔力。绘画评论中出现“骨”始于顾恺之,
如评《周本纪》:“重叠弥纶有骨法”;评《汉本纪》:
“有天骨而少细美”等。这里的“骨法”、“天骨”诸
词,还和人物品藻、相学有较多的联系,指所画人物形
象的骨相所体现出的身份气质。谢赫使用“骨法”则已
转向骨力、力量美即用笔的艺术表现了。当时的绘画全
以勾勒线条造型,对象的结构、体态、表情,只能靠线
的准确性、力量感和变化来表出。因此他借用“骨法”
来说明用笔的艺术性,包涵着笔力、力感(与书论“善
笔力者多骨”相似)、结构表现等意思在内。这可以由
“用笔骨梗”、“动笔新奇”、“笔迹困弱”、“笔迹
超越”诸论述中看出。谢赫之后,骨法成为历代评画的
重要标准,这是传统绘画所特有的材料工具和民族风格
所必然产生的相应的美学原则,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绘
画民族风格的完美发展。
应物象形 “应物象形”或“应物,象形是也”,
是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应物”二字,
早在战国时代就出现了,《庄子·知北游》:“其用心
不劳,其应物无方”。《史记·太史公自序》:“与时
迁移,应物变化”,“应物”在这里包涵着人对相应的
客观事物所采取的应答、应和、应付和适应的态度。东
晋僧肇说“法身无象,应物以形”,是说佛无具体形象,
但可以化作任何形象,化作任何相应的身躯。对于画家
来说,应物就是刻画出对象的形态外观。这一点,早于
谢赫的画家宗炳就以“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画山水
序》)”加以说明了。在六法中,象形问题摆在第三位,
表明在南北朝时代,绘画美学对待形似、描绘对象的真
实性很重视。但又把它置于气韵与骨法之后,这表明那
时的艺术家已经相当深刻地把握了艺术与现实、外在表
现与内在表现的关系。后代的论者有的贬低形似的意义,
有的抬高它的地位,那是后人不同的艺术观念在起作用,
在六法论始创时代,它的位置应当说是恰当的。
随类赋彩 “随类赋彩”或“随类,赋彩是也”,
是说着色。赋通敷、授、布。赋彩即施色。随类,解作
“随物”。《文心雕龙·物色》:“写气图貌,既随物
以宛转”。这里的“类”作“品类”即“物”讲。汉王
延寿《鲁灵光殿赋》:“随色象类,曲得其情”。随色
象类,可以解作色彩与所画的物象相似。随类即随色象
类之意,因此同于赋彩。
经营位置 “经营位置”或“经营,位置是也”,是
说绘画的构图。经营原意是营造、建筑,《诗·大雅·
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经是度量、筹划,营
是谋画。谢赫借来比喻画家作画之初的布置构图。“位
置”作名词讲,指人或物所处的地位;作动词,指安排
或布置。谢赫说毛惠远“位置经略,尤难比俦”,是安
置的意思。唐代张彦远把“经营位置”连起来读,“位
置”就渐被理解为动宾结构中的名词了。他说“至于经
营位置,则画之总要”,把安排构图看作绘画的提纲统
领。位置须经之营之,或者说构图须费思安排,实际把
构图和运思、构思看作一体,这是深刻的见解。对此,历
代画论都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传移模写 “传移模写”或“传移,模写是也”,
指的是临摹作品。传,移也;或解为传授、流布、递送。
模,法也;通摹、摹仿。写亦解作摹。《史记·始皇本
纪》说:“秦每破诸侯,写仿其宫室”。
绘画上的传移流布,靠的是模写。谢赫亦称之为“传
写”:“善于传写,不闲其思”——其实早在《汉书·
师丹传》中就有了“传写”二字:“令吏民传写,流传
四方。”把模写作绘画美学名词肯定下来,并作为“六
法”之一,表明古人对这一技巧与事情的重视。顾恺之
就留下了《摹拓妙法》一文。模写的功能,一是可学习
基本功,二是可作为流传作品的手段,谢赫并不将它等
同于创作,因此放于六法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