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有哪十篇文章

2024年11月14日 13:56
有5个网友回答
网友(1):

《朝花夕拾》包括:《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

一、简介

1、《朝花夕拾》创作于1926年,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后由鲁迅改为《朝花夕拾》,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晚年时期,这个词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2、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二、文体分析

1、《朝花夕拾》通常被称之为“回忆散文”,本为散文文体,而又特别标示“回忆”二字,可能是因为鲁迅说过,《朝花夕拾》中的十篇散文“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写的是记忆中的往事。鲁迅在创作《朝花夕拾》时,在文体样式的选择上,或许是不经意的,但却是必然的,他所选择的是表现自己独特人格精神气质的文体。《朝花夕拾》不是经验性的记事,也不是纯想象性的描写,重在写感触,有了感触其中的两篇确实是事实上的杂感体,即《狗·猫·鼠》与《二十四孝图》。

2、散文与杂感结合的文体。这种结合可能并不是文体创造的自觉,而是写作时作者的感触由内向外的自然延伸,以内在的情感体验为驱力,转向外在的文明批评。由于鲁迅行文每不忘社会,且很少沉入属于个人的内心世界,因而《朝花夕拾》随处可见感触内外交迭的描述与评论,其文体基本上是散文与杂感的结合,最典型的是《五猖会》、《无常》、《父亲的病》、《琐记》。

网友(2):

《朝花夕拾》包括:《狗·猫·鼠》;怀念长妈妈的《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描《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网友(3):

1.《狗·猫·鼠》2.《 阿长与〈山海经〉》3.《 二十四孝图》4.《 五猖会》5.《 无常》6.《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7.《父亲的病》8.《 琐记》9.《 藤野先生》10.《范爱农》。
《狗·猫·鼠》——对猫的讨厌和仇恨及原因
《阿长与》——怀念长妈妈    
《二十四孝图》——批评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五猖会》——描绘封建家长对儿童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描绘迷信传说的勾魂使者,讽刺了当时自称“正人君子”的军阀统治文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以及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写出了对百草园的喜爱以及对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的感受。   
《父亲的病》——揭露庸医害人的 《朝花夕拾》实质   
《琐记》——介绍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的一段故事   
《藤野先生》——写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主要)和弃医从文思想转变的重要原因(次要)《范爱农》——写一个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的故事

网友(4):

《朝花夕拾》包括:《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

网友(5):

朝花夕拾》包括:《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