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用下嘴唇压住吹口处的后面,在用气流对准对面的边棱吹,使一半气在外一半气在箫腔内,箫就能唱响。
2、也可以吹洞箫的口型,就是念“呜”字时候的口型,同时口腔里的感觉像含着半口水,注意状态的自然,不要刻意想舌头或者嘴唇。
3、新手学吹箫可以找吹孔的位置不是用手摸或者眼睛看,而是用嘴唇的中心位置去感觉,找到后,下唇不能盖住吹口,移到吹口前沿,用45度角度向萧孔吹。
扩展资料:
1、箫一般由竹子制成,吹孔在上端。按“音孔”数量区分为六孔箫和八孔箫。六孔箫的按音孔为前五后一,八孔箫则为前七后一。
2、单管箫的管体一般呈圆柱形,通常有6~8个侧指孔,吹奏时,用手指按孔,可控制不同音高。多管箫为每管一音,无侧孔。排箫的称呼最初见于唐代赵璘的《因话录》,《元史》中正式称多管“箫”为“排箫”。
3、笛子横吹有膜孔,箫竖吹且没有膜孔,但有后音孔。箫亦称“篴”、“箎”、“籥”等等。有的音乐词曲是这样说明的:古代乐器,竹子制作,上有音孔象笛子。没有说明是横吹还是竖吹。也有短的竖笛,不贴膜,音色在笛箫之间,更接近笛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箫
正确的口形才能发出良好的音色。它包含了“风门、口风、口劲”三方面的因素。风门是双唇间椭圆形的空隙,供气流通过。风门的形状是决定口形的主要因素。口风也称为气的流速。口风的急缓(气的流速快慢)主要靠丹田气控制。口劲是控制风门大小和口风急缓时上下唇肌和面部肌肉收放时所用的力量。
吹奏时的口形是千变万化的,他的变化集中表现在风门大小、口劲大小及上下唇的移位上。
吹奏时唇部肌肉自然贴住牙床同时两边嘴角稍稍收缩(像微笑一样),使上下唇肌的力量点集中在中间使双唇中央呈椭圆形风门,舌头呈自然状态,口腔稍有扩张,上下唇的位置要求前后基本一致,但上唇略微向前,吹奏时唇肌受气流冲击而自由向前游动,这样在唇肌控制下的口形是正确的口形。
风门应对准吹孔,下唇贴住吹孔内侧的边缘,盖住吹孔约四分之一处,将气流汇成空气柱,以“呜”的嘴形来吹奏,以求气流的集中和稳定。口形随着音的高低变化而变化。吹低音时风门放大,口风较缓,口劲较小;高音时则相反。掌握好风口、口风、口劲之间的关系是吹好箫的关键因素。
吹箫的方法:
筒音,是指箫的8个孔全部按住以后吹出来的音。筒音作5,即将该音当作自然调式中间的第五级音来运用,(在笛类乐器中,该种指法也被称为“开三孔作1”)。从理论的角度来讲,一支箫通过半孔、叉口指法以及气息变化可以吹奏出十二个半音,所以可以吹奏十二个调。但在实际演奏中,因为有些调的半孔指法太多,操作起来十分困难。
因此,在正常情况下,一支G调箫可以方便地吹奏出5个调,他们分别是:G调(筒音作5),D调(筒音作1),C调(筒音作2),F调(筒音作6),降B调(筒音作3),还有两种指法,分别是筒音作降7、筒音作4,这两种指法用得很少。
筒音作5、1、2较常用。筒音作6不是常用指法,由于半孔较多,不宜控制,所以练习曲难度相对比其它指法难度大,但筒音6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指法,而且别的指法不能代替,因此花时间练习筒音作6的指法是十分必要的。
放在嘴唇下啊 萧不是很容易发音的 并且音量还小
没有啊 是在最下的 乍一看像是含在嘴里的 仔细看黑色部分是萧的 不是嘴的 嘴画的颜色比较浅 放大看能看到下嘴唇的
正确的口形才能发出良好的音色。它包含了“风门、口风、口劲”三方面的因素。
风门是双唇间椭圆形的空隙,供气流通过。风门的形状是决定口形的主要因素。口风也称为气的流速。口风的急缓(气的流速快慢)主要靠丹田气控制。口劲是控制风门大小和口风急缓时上下唇肌和面部肌肉收放时所用的力量。吹奏时的口形是千变万化的,他的变化集中表现在风门大小、口劲大小及上下唇的移位上。
吹奏时唇部肌肉自然贴住牙床同时两边嘴角稍稍收缩(像微笑一样),使上下唇肌的力量点集中在中间使双唇中央呈椭圆形风门,舌头呈自然状态,口腔稍有扩张,上下唇的位置要求前后基本一致,但上唇略微向前,吹奏时唇肌受气流冲击而自由向前游动,这样在唇肌控制下的口形是正确的口形。风门应对准吹孔,下唇贴住吹孔内侧的边缘,盖住吹孔约四分之一处,将气流汇成空气柱,以“呜”的嘴形来吹奏,以求气流的集中和稳定。口形随着音的高低变化而变化。吹低音时风门放大,口风较缓,口劲较小;高音时则相反。
掌握好风口、口风、口劲之间的关系是吹好箫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