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怒汉影片中影响思维的因素有哪些?

2024年11月16日 10:50
有2个网友回答
网友(1):

经典影片《十二怒汉》用一间小屋里的十二人大辩论向我们展示了偏见是如何可怕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并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原来,偏见是我们“理所当然”的朋友。

影片剧情很简单:一个在平民窟中长大的男孩被指控谋杀生父,证人供词和凶器均指向男孩就是杀人凶手。担任此案陪审团的12个人要在陪审团休息室里讨论案情,并要讨论出结果,才能正式结案。就在这间休息室里,12个来自不同阶层的人开始了激烈而神圣的讨论,因为这场讨论关乎一个年轻人的性命。每个人在思考案情的时候,也在同自己的偏见和惯性思维进行着一场战争;每个人都要关注案情的细节、分析证词、回忆证人的一举一动,得出合乎逻辑的解释。导演把十二位演员放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上演不同的对手戏,演员们也在用台词、动作、表情塑造角色的性格和特征,同时也推动着剧情不断向高潮发展。从最初工程师的怀疑,其他陪审团成员开始认真审视这个案件,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推论和观点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选择。有人对证人的证词表示怀疑、有人对证人的动作表情有异议、有人对证物有看法,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表现了出来;所有人的生活经历也在讨论中一点点展示给观众:白手起家的企业家与自己的儿子不合、退休老警察因为自己的工作经历对贫民窟的年轻人总是鄙夷。这些偏见都蒙蔽了他们的内心,让他们想当然地认为那个孩子是凶手,放弃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但是,其他人却对案件的疑问越来越多,许多证词都站不住脚,大家越来越倾向于接受“男孩是无罪的”这一观点。最后,所有人都摒弃了自己内心的偏见,行使自己神圣的权力,投出了毫无偏见的一票——无罪。

导演把场景一直固定在这个小房间里,让演员回归了最本质的工作——表演。十二位演员必须使出浑身解数,去完成自己角色的要求,用台词、用表情、用动作、用相互之间的冲突。当画面变得简单,我们也看到了最本质且最精彩的表演,一些只有在戏剧和话剧中才能看到的表演在这部影片中层出不穷,每个演员说的台词也是发人深省,令人醍醐灌顶。让我们明白,原来偏见一直都在我们身边,牵引着我们走向歧路。导演巧妙地运用最简单的方式让演员得到了自由出色的发挥,而十二位演员也在相互配合和衬托下完成了一次出色的群体演绎。

我们的人生经历成就了我们的现在,形成了我们的价值观,造就了我们的行为方式和思考方法。但是,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偏见和我们如影随形。当我们做出一些决定和选择时,偏见就会把我们引向一条死路。大多数时候,偏见只会影响我们个人;但是,如果个人被赋予一项重大权力,要对一个不相关的人负责时,偏见就有可能变成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利刃。在《十二怒汉》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偏见是怎样披着真理的外衣为所欲为。那个男孩是贫民区的不良少年,声名狼藉,他的父亲被人杀害,他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凶手。陪审团的很多人只是凭着貌似合理的依据就认定这个男孩是杀人凶手;有些人没有自己的主见,人云亦云,只想赶快结案,然后去享乐,全然不关心自己身上背负的责任。有些人因为自己的种种过往经历,内心存在先入为主的成见,也认定男孩就是凶手。若不是那位仗义执言的工程师,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可怕的后果。那名工程师也不能肯定男孩是无辜的,但是,他提出了合理的怀疑。在他的坚持下,案情讨论得以进行,每个人开始关注案情的细节、证词、证物、证人的举动。最终,十二个人在冲突和沟通中战胜了偏见,完美地行使了自己的权力。这部影片告诉了我们:质疑和独立判断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标准。每个人在处理事情,做出选择的时候,不能只凭自己的经验和别人的话语,或者所谓的权威意见来左右自己的思维。我们应该冷静地质疑、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不让偏见蒙蔽自己的内心。只有这样,我们才算得上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

对于陪审制度的利弊,我似乎没有评判的资格。电影告诉我,12个背景不同,性格各异的男人有权利决定一个人的生死,握有这样的权力,你我会怎样做。证据确凿,有11人认为男孩有罪似乎再正常不过,但11人做出判断的原因却各异,有人本身就对贫民出身的孩子抱有偏见,有人完全相信一切证据,有人根本不关心案情,只想快点儿结束讨论。一个富有同情心,充满质疑态度的人成了一个另类,他并不肯定自己的判断,有人问'So how come you vote not guilty?',他说:'There were 11 votes for guilty. It's not easy to raise my hand and send a boy off to die without talking about it first.''Supposing we're wrong.' 在有些人看来,这个suppose和怀疑房子会倒下来一样可笑。但对于一个事关生死决定的质疑是不可笑的。为何要让司法案件的结果由可能没有司法知识,甚至没接收过什么教育的人来决定?因为每个人都可能犯错。正是对目击者证词的质疑与分析,建筑师使其他人也渐渐意识到案情中的漏洞,从而最后放弃了自己的误判与偏见,选择了否定一个小时前确凿无疑的判断。

我们似乎可以轻易指出陪审制度的缺点,一群“无知”的人们是多么容易犯错啊,如果没有那位“稀罕”的质疑者,无辜者很可能就被剥夺了生命(例如苏格拉底),或许可能正相反,作恶者也可能因此而逍遥法外。其实我也很容易找出法官制度的问题,如果一个专业的法官一定能够主持正义,那么司法不公又是怎么回事。

质疑在有些人的眼中总是坏事的。或许有些人天生就没有资格作出评判。国家管理为何不只交给由政治精英和管理精英组成的政府,司法审判为何不只由法律专家来操作,立法工作哪又值得普通民众来讨论。没有来自普通人的干扰,社会岂不安定到极致了,哪来的维稳问题。

但有些文明却偏偏选择了“化简为繁”,质疑的力量始终在他们的血液中涌动,这股力量改变了大自然的面貌,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电影就为我们展现了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当12个人中有11人认为男孩有罪时,1个人的质疑仍是有意义的,因为他有权力独立地作出选择,他的声音可以被听到,甚至被采纳。他们称那种生活方式为民主。

当我们的先辈在一百年前呼喊着要请来“德先生”和“赛先生”时,他们是否理解了民主的精神意义,科学的真正源头,并深刻体味到了那个文明骨子里的那种力量。关于民主和科学,我们已经历了不少,学习了太多,但时至今日,有人仍苦恼于我们民主制度的落后,有人仍在思索我们为什么没有大师。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分歧。面对分歧,人类有不同的解决方式,比如“独”裁、比如民主、比如“代表”。电影中的小房间是民主形式的大缩影,在其中,观点相互对立,价值观不断碰撞,正因为如此,12个人才会是“angry men',而不是”silent men'。“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在这样的氛围下,没有人是'silent man',也不会有人人愿意做'silent man'。当12个人最终统一在理性的判断之下时,影片实现了对价值判断统一性的最好解读。

如果说人类的价值标准深植于理性对于民众价值判断的统一,那么政治则代表了理性对于不同利益诉求的合理统一。如果有可能,没有人会在利益诉求上选择沉默;如果不是迫不得已,没有人愿意使用非文明的方式需求利益的实现。利益的博弈场便是政治,而博弈的方式则决定了政治的形态。

历史上总有那么一群人试图以某种名义涵括一切价值标准,代表一切利益诉求,甚至垄断真理,但他们永远也做不到这一点,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灵魂。

这部电影的伟大就在于它把各种各样影响法律公正的因素一一或清晰或隐晦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发自内心地感到,设若是自己在担任陪审员,亦很难保证实现完全的公正。仅举一例,片中看似铁证如山的证据、连辩护律师都懒得替男孩儿辩护,法官也是一副懒散的模样,这些会让所有的人都先入为主地相信:这个孩子曾经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且必须为之付出代价被送上电椅结束其还未开始的人生。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开头11比1的悬殊投票,而这当中极有可能还存在大环境的影响的因素(沉默的螺旋理论)。

难能可贵的是,一位虽难以洞察一切但“以人为本”的男主角的小小质疑逐渐被讨论被扩大,最终让越来越多的陪审员倾向于认为男孩儿无罪。但这种冷静处事的人在现实中是何等稀少,如果我们寄托于每个案件中的每一组陪审员都能有一个“男主角”来冷静把控,是何其不现实的事情!正如片中一位评审员在自言自语时说的一句“如果换成另外一组评审员肯定早就定罪了”是多么令人心悸。试想,这样一来,陪审制度变成了一种多么可怕的存在,如果陪审员这种随机选择会导致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对于本案来说甚至是一个年轻生命的生死——让生活在陪审法律制度下的人民又何以保持足够的安全感和对法正义的信仰呢?

所以我以为,任何制度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自身无法规避的缺陷,当然不能处于个人感情或政治立场过分地推崇或完全地体制,趋利避害、制度优化才是人类进步的正途。这可能也是一部短短半小时的电影传达出来的更为深远的意义。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电影的开场和结尾很耐人寻味,用电影语言把正义与人情的关系说的隐晦却有无穷的韵味。电影开场是纽约法院的一个上摇镜头,构图严格对称,画框里没有出现人,整个画面沉稳平衡。紧接着的镜头是法院内的全景,依然是全对称的构图,区别是许多人在来回走动,“绝对的公平”似乎忽然被些许地干扰而成为了动态的平衡。与开头呼应却又恰恰相反,电影的结尾依然是在拍法院的外景,却把视角投向了大门前倾斜的台阶,侧面拍摄的台阶已经截然不是当初衡平的状态而完全呈现倾斜的模样。

这一系列隐喻性质的镜头很有韵味。经过人性的判断、据理力争和漫长的讨论后得出的结果难道反而干扰了司法的公正?还是说人性本就是让司法得以动态保持公平的唯一和能动途径?这需要每一个法律工作者和向往公平正义的社会成员细细思。

网友(2):

十二怒汉影片中影响思维的因素,有他们的阶级因素,以及他们的惯性思维,还有受到他人言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