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国奥运会的问题???

2024年11月23日 05:15
有5个网友回答
网友(1):

“零的记录”与“东亚病夫”

★清朝光绪皇帝:与奥运会“擦肩而过”
1896年第1届现代奥运会召开前夕,法国人顾拜旦致函清政府,邀请中国参加将在希腊雅典举行的奥运会。中国第一个接到奥运会邀请书的是清朝光绪皇帝,后因慈禧太后及其幕僚不懂得“田径”一词的含义而未能派队参加。

★奥林匹克知识在中国的早期报道

中国人最初是通过了解奥运会来认识奥林匹克运动的。1904年,第3届奥运会在美国圣路易举行,中国的一些报刊曾刊载了这届奥运会的消息。由于这届奥运会的规模较小,再加上当时中国民众对现代体育了解甚少,这些报道只在有限的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907年,一些基督教青年会和教会学校的人士开始在社会上宣传奥林匹克运动。同年10月24日,著名教育家、体育家张伯苓先生在天津青年会第5届学校运动会的演说中指出:此次运动会的成功,使我对吾国选手在不久的将来参加奥运会充满了希望。虽然许多欧洲国家奥运选手获奖希望甚微,但他们仍然派出选手参加奥运会。他建议中国加紧准备,筹建奥运会代表队,争取早日参加奥运会。

1908年,一些报刊介绍了即将召开的第4届奥运会的情况:再过几星期,伦敦将举行一次盛大的奥运会,世界上没有一个运动会能与奥运会相比。有的报刊还建议要积极争取奥运会在中国举行。

1908年10月,在天津青年会第6届学校运动会的颁奖仪式上,用幻灯放映了奥运会的盛况,天津青年会的美籍体育干事饶柏森还在演讲中阐述了中国参加奥运会的前景,激起了同学们对奥运会的极大兴趣。

1908年,《天津青年》发表文章,向国人提出了三个问题:

中国何时才能派一位选手参加奥运会?

中国何时才能派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

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

这是一个民族的奥运情结!

此后,与奥运会有关的字眼在更多的刊物上出现。参加奥运会的愿望推动了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中国首次派出宋如海观摩第9届奥运会

1928年,第9届奥运会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举行,一位中国人悄悄地走上了

奥运赛场的观众席,他就是中国第一位参观奥运会的正式代表、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干事宋如海。这是中国首次派人出席国际奥委会组织的大型活动。归国后,在他撰写的《世界运动会丛录》一书中,把“Olympiad”译为“我能比呀”。

★1932年:中国人首次亮相奥运会赛场

第10届奥运会于1932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适值中国“九·一八”事变前后,国难当头,本来决定不参加任何比赛,仅派当时任全国体育协进会总干事的沈嗣良前往观礼和参加体育会议。由于当时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一手制造的伪“满洲国”突然向主办国提出要求坚决参加,并且宣布东北籍短跑运动员刘长春和中长跑运动员于希渭两人代表“满洲国”参加比赛。国人闻之大哗,坚决反对,并纷纷向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全国体育协进会负责人提出抗议、责问。于是由体育界一些人士发起,由当时任东北大学的张学良将军慷慨解囊,给全国体协以热心资助,送刘长春、于希渭两人代表中华民国去参加该届奥运会。后因日寇监视过严,于希渭无法脱身而未能成行。由刘长春一人代表运动员参加了该届比赛。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他无法保证正常的训练,加之在太平洋上漂泊了21天,已使他疲惫不堪。这位当时的中国第一飞人在两项比赛中,预赛即被淘汰。

第一次参加奥运大赛的中国运动员,单刀赴会,黯然而归,留下了一抹心酸的回忆,但却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存在。刘长春、张学良等人在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1936年:中国队被称为“鸭蛋队”

1936年第11届奥运会在德国首都柏林举行。中国申报了近三十个参赛项目,中国派出了140余人的代表团,但运动员仅有69人,其余是武术表演队,体育考察团及职员等。

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上,中国足球队首次参加比赛。曾获“亚洲球王”之称的李惠堂技艺超群,在东南亚一带颇有名望,当时球迷中流传着“京剧要看梅兰芳,足球必看李惠堂”之赞誉。我国足球队初次出马,即逢劲旅英国队,最后以0:2遭到淘汰,令人感到惋惜。但中国队虽败尤荣,他们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技术水平和顽强的意志却获得了一致的好评,深受参加比赛的各国瞩目。

奥运会期间,由11人组成的中国“武术”队进行了多次表演。双刀、对拳、飞叉、太极拳等十八般武艺令欧洲人看得目瞪口呆、喝采不已。但在所有的参赛项目中除撑杆跳高选手符宝卢跳过3.80米进入复赛外,其他人都在初赛中即遭淘汰。中国代表队最终全军覆没。

当其它国家的运动员捧着鲜花,戴着奖牌,神采奕奕地回国时,中国运动员又一次黯然伤神地踏上归途。途经新加坡时,一副外国漫画这样嘲讽中国人:在奥运五环旗下,一群头蓄长辫,身着长袍马褂,形如枯草的中国人,用担架扛着一个硕大无比的鸭蛋,画题为“东亚病夫”,许多外国人都讥笑中国队为“鸭蛋队”。体育的落后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真实写照。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奥运会上产生了中国采访奥运会的第一位记者。组建奥运会代表团时,官方通讯社社长肖同兹权衡再三决定派南昌分社主任冯有真随团采访。冯有真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学生时代是足球健将,1934年曾随中国运动员前往菲律宾参加远东运动会,很有才华。

★1948年:中国队再次失利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2届和13届奥运会未能如期召开,被迫停办,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第3年——1948年,才在饱受战争劫难的英国伦敦举行了第14届奥运会。

我国派出了33名男运动员参加了篮球、足球、田径、游泳和自行车等5个项目的比赛,但没有一个人进入决赛。此时的国民党政府已到了全面崩溃的前夕,经济上捉襟见肘、惶惶不可终日,已无心提供参与奥运会的经费。几经多方筹措,好不容易才使运动员踏上参赛的征途。而奥运会结束以后,代表团在当地华侨总会的帮助下,解决了路费,运动员才得以返回祖国。

1932年至1948年,中国共参加了3届奥运会,均因国力衰败而在运动成绩上留下了“零的记录”。一批批志士仁人,为了强国强种和洗刷“东亚病夫”的耻辱,前赴后继的奋斗,实现了派一位选手参加奥运会、派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的梦想,但中国体育界为打破零的纪录所进行的不懈努力,却一次又一次遭遇了惨烈的失败,艰辛苦涩的奥运梦成了令人心酸的痛苦回忆。

★1952年:为了新中国的荣誉

1952年7月,第15届奥运会的圣火在芬兰赫尔辛基点燃。然而,由于受到某些人敌视新中国,蓄意制造“两个中国的影响,国际奥委会拒绝中国运动员参赛。为了新中国的荣誉,让世界看到一个刚刚屹立起来的东方巨人的存在,让五星红旗飘扬在奥运赛场上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向国际奥委会提出了强烈的抗议。最后,国际奥委会妥协,批准中国参赛。但是,中国代表团到达之日,离第15届奥运会闭幕只有5天了,大部分比赛已近尾声,只有游泳选手吴传玉赶上了百米仰泳比赛,他成了新中国第一个正式参加奥运会比赛的运动员。由于旅途劳累,最终未获得决赛权。

新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历尽艰难,但飘扬在奥运会会场上空的五星红旗,向全世界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参加奥运会的合法权利。同时,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参与第15届奥运会的过程中,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同世界人民加强友谊的良好愿望。

★被扭曲的奥运圣火

由于国际奥委会违反了奥林匹克宪章,新中国成立后,对于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因此,从1956年到1979年间,中国奥委会没有派队参加奥运会。但是,在此期间,中国台北选手杨传广在1960年罗马奥运会上夺取十项全能比赛的银牌。他是第一位获得奥运会奖牌的中国运动员。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上,台北女选手纪政获80米栏铜牌,她是第一位获得奥运会奖牌的中国女子运动员。

1980年2月13日至24日,中国第一次参加了在美国普莱西德湖举行的第13届冬季奥运会。此次运动会共派出28名男女运动员,参加了滑冰、滑雪、现代冬季两项等18个单项的比赛,但无人取得名次。

1980年第22届夏季奥运会在莫斯科举行。当时由于前苏联入侵阿富汗,践踏国际法准则,为维护奥林匹克精神和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包括中国在内的66个国家一起抵制和拒绝参加第22届奥运会。

中国网 2003年1月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

网友(2):

中国人很早就有举办奥运会的想法,早在1908年,当时的《天津青年》在一篇题为《竞技运动》的文章里向国人提出了三个问题:中国何时才能派一位选手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才能派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

网友(3):

2008年8月8日晚上8点开幕式

网友(4):

我只知道2008年8月9日帆船比赛在青岛举行。

网友(5):

中国人最初是通过了解奥运会来认识奥林匹克运动的。1904年,第3届奥运会在美国圣路易举行,中国的一些报刊曾刊载了这届奥运会的消息。由于这届奥运会的规模较小,再加上当时中国民众对现代体育了解甚少,这些报道只在有限的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907年,一些基督教青年会和教会学校的人士开始在社会上宣传奥林匹克运动。同年10月24日,著名教育家、体育家张伯苓先生在天津青年会第5届学校运动会的演说中指出:此次运动会的成功,使我对吾国选手在不久的将来参加奥运会充满了希望。虽然许多欧洲国家奥运选手获奖希望甚微,但他们仍然派出选手参加奥运会。他建议中国加紧准备,筹建奥运会代表队,争取早日参加奥运会。

1908年,一些报刊介绍了即将召开的第4届奥运会的情况:再过几星期,伦敦将举行一次盛大的奥运会,世界上没有一个运动会能与奥运会相比。有的报刊还建议要积极争取奥运会在中国举行。

1908年10月,在天津青年会第6届学校运动会的颁奖仪式上,用幻灯放映了奥运会的盛况,天津青年会的美籍体育干事饶柏森还在演讲中阐述了中国参加奥运会的前景,激起了同学们对奥运会的极大兴趣。

1908年,《天津青年》发表文章,向国人提出了三个问题:

中国何时才能派一位选手参加奥运会?

中国何时才能派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

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

这是一个民族的奥运情结!

此后,与奥运会有关的字眼在更多的刊物上出现。参加奥运会的愿望推动了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也就是在19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