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道两家的思想对现在的学生有什么指导意义

2024年11月19日 10:41
有2个网友回答
网友(1):

  一、引言
  儒家信仰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占据统治地位,儒家的思想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曾经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漫长的封建时代,依赖儒家信仰,勤劳的中国人民创造了伟大的中国文化,使中华文明一直傲立于世界之林。即便是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儒家思想对于中国人的行为影响依然是巨大的,因此儒家信仰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依然具有重大意义。
  二、先秦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内涵
  1.礼
  孔子的“礼”主要继承自周礼,而周礼中的“礼”倡导的是社会等级分明,各等级的人都安分守己,从而让百姓安居乐业,使社会井然有序的思想。周礼是一种典章制度,它像法律一样要求人们必须遵守,因此周礼具有外在的他律性的。而孔子的“礼”是在周礼的基础之上,又加入了儒家思想,因而儒家的“礼”成为了“仁”这个儒家内核品质修养的外化表现,它扬弃了周礼的他律性,而将各等级的安分守己体现为自律性。由“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为仁有己,而由人乎?”这句儒家经典看来,假若“人而不仁”,那么“礼”对于他来说就完全是外在的东西,这种是为周礼,具有束缚性;假若“人而成仁”,那么这“礼”就是儒家的礼,这是他内心外化的一种外在表现或精神。
  2.仁
  “子不语怪力乱神”,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忌谈鬼神之说,也从不谈“彼岸”之说,而是一心关注人在一生中的生活实践和品格塑造。他将“仁”树立为人之修身所能达到的最高精神境界。儒家所说的“仁”在中国人心中的神圣高度可以比较西方信仰中人格化的“上帝”,但要说精神化的“仁”和人格化的“上帝”的有什么不同,我们可以理解为“上帝”在“彼岸”,人们要为了死后不下地狱而自赎,从而表现出善,而“仁”却更具有现实意义,乃是现实世界的道德高峰,人们就是为了能达到仁的境界,而以圣贤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言行。孔子为了不使“仁”的概念太过精神化,太飘渺,还确定了一些符合儒家思想的行为,如“忠恕”、“孝悌”等都是人们向“仁”靠近的行为,使人们可以通过身体力行来获得“近仁”的仁德。孔子用心良苦,将原本高不可攀的道德巅峰根植于大地之上,即便是普通人也同样可以拥有一颗近仁之心。
  3.天人合一
  第一,从儒家
“天人合一”的观点看来,儒家主张人与万物一体。孔子认为人的道德萌芽虽由天赋,但要达到人天相参的人生最高境界,还需要人经过后天不断的自身努力和修行。当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从天人合一观点出发,这样人与人,人与万物就能真正做到和谐共处,真正达到万物交融的状态,既能够各自发展又不会发生竞争而相互妨碍,这正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中所蕴藏的深刻智慧。
  第二,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出发,他们反对将人和自然分割,主张人与自然是统一,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儒家主张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存,共同发展。一方面是如“顺天体命”之说,强调要尊重自然规律;另一方面又要求人充分地发挥自身能动作用,能在一定范围内调节自然环境为人所用又不违反自然规律。综合说来“天人合一”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人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同时有限度的改造自然,并将之看成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4.民本思想
  先秦儒家的治国思想中特别强调民本思想,“民为邦本”,民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人民安居乐业是社会稳定的根本,从而主张民众的利益和民心的向背才是构成王权的基础。孔子曾说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公之”。孔子认为治理国家应施行仁政,百姓才会爱戴君主,社会才能和谐,国家才能稳固。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也认为民心向背才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所在,民心所向国家自然稳固,而君主重要性都比不上民心和国家稳定。
  三、先秦儒家思想的当代意义
  1.仁政思想对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就曾经提出的建设“人和”社会的思想,其核心是要将经济和道德二者结合。这种“人和”社会的思想对我们要努力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本质上说来和谐社会是一种道德关系,它取决于对待他人是否采取友好善意、合作互助的态度。假如仅仅只是经济上飞速发展,而缺少了道德上的和谐,就不可能称其为和谐社会,至多是稳定社会。因此,在当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的情况下,围绕着“诚信友爱”继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非常有必要。
  此外,要想构建和谐社会只关注民心民意还不够,各级官员所起到的表率作用同样非常重要。对于各级官员要加大“乐民之所乐、忧民之所忧”这种观念的宣传力度,让他们清楚的认识到作为人民公仆所应尽的职责。
  2.民本思想对以人为本的借鉴意义
  无论是《左传》中“天地之间,唯人为贵”的阐述,还是孔子“仁者爱人”的观点,无不表达了对“民”的重视和敬畏。“欲求木之长者,必先固其根本”则表达了民为本思想的重要性。传统的民本思想正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得以在中国传播和扎根的基础。早在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就体会到“万事民为先”这一朴素真理的重要性,创造性的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二者相结合,因此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而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中国共产党又将与时俱进的将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服务的宗旨结合起来,以“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工作成败的衡量标准,积极的把自身建设融入到为人民服务中去。目前形势下,党中央又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为工作重点,这就要求把“以人为本”理念根植与广大党员干部的内心,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切实贯彻执行。从而将人民性和民主性这两个民本思想的重要内容传承、发扬,成为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理论源泉。
  3.克己复礼对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意义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深化发展,经济实力也得到了极大的加强,人民可用来消费的资本也多了起来。这时伴随国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糟粕传入,人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成为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超越了对精神信仰的追求。但这不能归咎于经济的发展,老百姓要过物质充足的生活理所应当,但问题在于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社会道德建设的脚步有些慢了,精神与物质之间形成了鸿沟,从而导致社会道德滑坡的发生。在这样的历史阶段,儒家传统思想中的克己复礼恰恰能够针对当前问题,教导人们在物质欲望前,保持清醒头脑,克制自己,才能达到儒家对自身修炼的要求。这充分发挥了儒家信仰的教化功能,通过人们都接受的传统文化来进行道德指引,而且通过文化导向能变自上而下的管理教育模式为自下而上的凝聚模式。
  4.天人合一对生态、环境的指导意义
  天人合一的思想要求人们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有节制的改造自然,从而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和谐发展。而在当今科学技术发达,自然资源有限的局面下,天人合一思想对怎样合理的开发自然资源,在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上找到平衡点,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借鉴价值。对于我国而言,依托天人合一思想,我们所倡导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愿景必将会实现。
  小结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思想中的一些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建设的部分又重新被开发、被研究。这让已经一度遭受猛烈批判,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传统思想又重新获得新生。由此可以发现,传统文化并不都是阻碍社会发展的,我们应该结合时代需求,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宗旨,切实的研究传统和现代的关系,积极吸取符合时代发展的合理部分。这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需求,也是儒家思想重获新生的希望所在。

网友(2):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有利于逐渐形成良好的处世心态,为以后的个人成长和事业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