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采取哪些措施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

2024年11月29日 06:51
有2个网友回答
网友(1):

(1)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目的:为了防止白银外流,国民政府于1935年实行“币制改革”。主要内容是:自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英的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使用白银,违者全数没收,其他银行发行的钞券逐渐由中央银行钞票换回;白银国有,凡银钱行号、商店、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的银币等均应交指定机构兑外汇的比价。意义:这次改革在中国货币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法币政策的实施,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进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国民政府为巩固统治,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商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3)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广大群众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为民族工业的发展也创造了机遇。

网友(2):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3223 更新时间:2010-6-6 热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课题]
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课型]
新授
[第

课时]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识记民国初年的兴办实业潮、抗战前夕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等史实。理解民国初年出现兴办实业潮的主客观因素、币制改革的影响和导致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因素。认识民国年间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历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民国初年兴办实业潮出现的原因,学会将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分析。从分析“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结果,学会辩证地看待国民政府的这两项改革举措。学会运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看待民国年间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历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间民族工业发展较快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工业很快萧条的原因,理解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全面了解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认识民族工业要想健康成长,必须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教学重点]
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呈现出“短暂春天”的原因和表现;1935年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及其意义;民国后期民族工业发展困难的原因。
[教学难点]
民国年间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性;国民政府建立后采取的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官僚资本对民族资本的控制与压迫。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中国近代化是从什么时候、什么领域起步的?(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民族工业是何时产生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后工艺从落后到先进,资本从薄弱到增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夹缝中脱颖而出,顽强成长。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它呢?结合课本一组民族火柴业留下的商标----火花告诉我们:自强不息爱国精神是民族工业力量的源泉,也成为支撑整个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动力。由此导入新课。
先分析子目,从整体上介绍本节内容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战间—短暂春天;抗战前夕—短暂发展;国民党后期—陷入困境。
一、民国初年的兴办实业潮(1912—1919)----短 暂 春 天
1、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
(1)辛亥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
(2)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而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支持驿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
(3)一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都有所减少,这在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民国初年兴办实业潮的概况
(1)民族资产阶级兴办的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纷纷涌现,几乎遍及所有省区。海外华侨也大规模投资国内。从1912年—1919年的8年间,新建厂矿企业和新增资本都较多,速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超过了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
(2)纺织业是当时最大的新式工业。纺织业中心,由长江下游的上海等向北向西发展,天津、青岛、武汉成为新的纺织中心。
(3)面粉业是当时的第二大工业。由于洋面粉输入减少,欧洲需求增加,中国面粉除扩大内销外,还大量出口,面粉业蓬勃发展。火柴、榨油、造纸等轻工业有了显著的发展,重工业也有了一定的增长。
3、民国初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1)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是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2)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如日本资本控制了全国钢铁生产能力的94%,
(3)近代工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4、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结束
一战结束不久,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刚刚有所发展的民族工业很快又萧条下去了。
二、抗战前夕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
1、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经济措施的目的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一,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稳定财政、增加收入和巩固统治。
2、抗战前夕民族工业短暂发民展的原因
(1)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目的:为了防止白银外流,国民政府于1935年实行“币制改革”。主要内容是:自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英的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使用白银,违者全数没收,其他银行发行的钞券逐渐由中央银行钞票换回;白银国有,凡银钱行号、商店、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的银币等均应交指定机构兑外汇的比价。意义:这次改革在中国货币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法币政策的实施,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进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国民政府为巩固统治,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商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3)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广大群众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为民族工业的发展也创造了机遇。
3、抗战前夕民族工业短暂发展的表现
(1)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从1935年的237亿元,增加到1936年的258亿元,增长8.86%,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记录。
(2)1935年以后,工业各行业普遍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局面。
4、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的控制
在全国产业资本中,官僚资本所占的份额达24.8%,这使得民族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法币政策实施以后,官僚资本用法币兑换白银,很快就掠夺了大量的白银。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政权,巧取豪夺,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四大银行(指中国银行、中央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成为官僚资本敛财富的重要工具。在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下,民族工业的发展是曲折而又艰难的。
三、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
1、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的发展陷入困境
抗战的胜利,并没有给民族工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在国民政府的统治下,民族工业的发展陷入困境。
2、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的原因
(1)随着法币的流通范围的扩大,物价曾一度猛跌。许多工厂的产品销不出去,但开支并未减少,因此不得不借债维持。
(2)抗战胜利以后,民族工业大量使用进口原料,但是美国等国的商品涌入,造成了中国外贸的大量入超,民族工业难以获得足够的外汇购买原料。
(3)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使民族工业遭到致命打击。
(4)官僚资本的压迫是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又一个原因。抗战胜利后,官僚资本几乎襄括了工业生产的各主要部门。到全国解放前夕,它们依靠其独占的国家权力极力压迫民族工业。
(5)繁重的损税负担,给民族工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国民政府对于民族工商业名义上只征收出厂统税,可是地方性的苛捐杂税种类繁多,给工商业者带来沉重的负担。
(6)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造成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国民政府先后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子通商航海条约》等一系列新的不平等条约。通过这些新的不平等条约,美国结中国的资本输出几乎完全垄断了中国的资本市场。
(7)国民政府的对动统治,使得工商企业大量倒闭破产;而随着工厂的倒闭,国统区的工业体趋于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