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国南北方纬度差距大,气候区不同。
过去全国各地一律以冬至日为日照标准日,而我国有关文件曾规定“冬至日住宅底层日照不少于一小时”。因冬至日太阳高度角最低,照射范围最小,如果冬至日能达到1h的日照标准,那么一年中其他天数就能达到1h以上的标准,但从实际实施情况来看,全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大、中、小城市均未达到这个标准。
大多数城市的住宅,冬至日前后首层有一个月至两个月无日照,东北地区大多数城市的住宅,冬至日日照遮挡到三层或四层。达到同样时间的话,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约比大寒日高3°~4°,因而,无法以冬至日为标准日的地区只能采用第二档次即大寒日为标准日。
扩展资料
日照间距的计算方法:
以房屋长边向阳,朝阳向正南,正午太阳照到后排房屋底层窗台为依据来进行计算。
tanh=(H-H1)/D,由此得日照间距应为:D=(H-H1)/tanh;
式中:h—太阳高度角;
H—前幢房屋女儿墙顶面至地面高度;
H1—后幢房屋窗台至地面高度。(根据现行设计规范,一般H1取值为0.9m,H1>0.9m时仍按照0.9m取值)
实际应用中,常将D换算成其与H的比值,即日照间距系数(即日照系数=D/(H-H1)),以便于根据不同建筑高度算出相同地区、相同条件下的建筑日照间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日照标准
关于日照标准,涉及到的规范主要有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根据日照标准再进行建筑的日照间距计算。民用建筑设计通则里说的很详细了,原文如下:
住宅和宿舍要看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规定,其中根据气候分区和城市规模,分别以大寒日和冬至日满窗日照的小时数来作为日照标准,详见规范原文:
回到楼主的问题,日照间距分别计算只涉及到住宅和宿舍建筑,而且不是都要算,是根据地区情况,按规范的要求,选择大寒日或者冬至日的日照标准进行计算。有何不同?有效日照时间带不一样,其他计算没本质区别,采用大寒日计算其实是相对降低了日照的要求。
为什么原来一直用冬至日计算,后来又冒出个大寒日,日照标准的百度百科上说的挺详细了,我就不啰嗦了,给个链接:网页链接网页链接 看日照标准日那一段。
建筑日照间距规定中,分别大寒日和冬至日的单独计算原因如下:
冬至日是日照最短的一天,但是根据建筑的朝向,可能并不是你的建筑满窗日照时间最短的一天。大寒日一般是最冷的一天,同样需要日照时间。
两天都要计算可以限制调整建筑窗户朝向角度等方法来减少采光,造成建筑室内阴暗。
高层住宅与后面各类住宅间距,需满足被遮挡住宅大寒日有效日照时间不少于2小时;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需满足大寒日有效日照时间不少于1小时。高层住宅与后面各类住宅最小间距不小于30米。
冬至日是日照最短的一天,但是根据建筑的朝向,可能并不是你的建筑满窗日照时间最短的一天。
大寒日一般是最冷的一天,同样需要日照时间。两天都要计算可以限制调整建筑窗户朝向角度等方法来减少采光,造成建筑室内阴暗。
基本上比较简单的说法是这样:
冬至日是日照最短的一天,但是根据建筑的朝向,可能并不是你的建筑满窗日照时间最短的一天。
大寒日一般是最冷的一天,同样需要日照时间。
两天都要计算可以限制调整建筑窗户朝向角度等方法来减少采光,造成建筑室内阴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