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经律论中的论有哪些

2024年12月05日 06:56
有3个网友回答
网友(1):

经律论的说法,次序是错误的,因为律是佛法的基础,所以正确的说法是:律经论。正是因为这样的错误,才导致了我们难以接触到佛陀的原始教法。

南传上座部佛教的论藏,也叫阿毗达摩,共有7部。
《论藏》,论的巴利叫(Abhidhamma),藏是piñaka,这是对世尊教法要义的精确及系统地分类与诠析。这里讲到的abhidhamma,我们翻译为“阿毗达摩”。abhidhamma是什么意思呢?它是一个组合词。abhi是上等殊胜的、卓越的意思,dhamma是法,法有很多种含义,有时候指一切,例如我们说的一切诸法;有时候专指有为法、行法,例如讲到诸法因缘生;有时候又是指法所缘,有时候是指法界,有时候是指法处,有时候又专指善法,有时候是指现象、事物,有时候又专指佛陀的教法。在这里,法是专指究竟、真实的法,特指佛陀所教导的法。
在上座部佛教一共有七部论,称为南传七论,或者上座部七论:
第一是《法集论》(Dhmmasaïgaõã)或者又称为《法聚论》。dhamma,是法,就是诸法,特指种种究竟法。saïgaõã是指集合、聚集、集合在一起的意思。这部论是整部《论藏》的根源,很广泛地讨论了种种究竟法。
第二是《分别论》,这里的Vibhaïga,是指分别、解释的意思,在这部论里把蕴、处、界、根、谛等法义分为经分别、论分别跟问分别这三种方式来讨论。经分别是把《经藏》里面的内容罗列出来讨论,然后再以论的方式进行分析,再用问答来反复地抉择。
第三是《界论》(Dhàtukathà),以问答的方式编排,依蕴、处、界来讨论一切法。
第四是《人施设论》,(Puggalapa¤¤atti),puggala是人,pa¤¤atti是概念,在这里面就讨论了各种不同种类的人。
第五是《论事》(Kathàvatthu),这部论是在第三次结集的时候,才由摩嘎莉之子•帝思(Moggaliputta Tissa)所造的。他的目的是驳斥当时流行在阿首咖(阿育王)时代的种种邪见,因为那个时候有很多的外道假装成僧人混进佛法,他们把很多的邪见也带进来,于是摩嘎莉之子•帝思大长老就在结集的时候,造了这部论,专门来破斥种种的邪见。
第六是《双论》(Yamaka),目的是为了解除种种名相术语含糊不清的地方,再解释它们的正确用法。因为这部论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以一对一的方式来讨论,比如是否一切法都有善因,是否一切善因都是善法,以这样的方式来提问,就是一对一的方式来提问,所以称为《双论》。
第七是《发趣论》(Paññhàna),这部论在《论藏》里是最重要的,传统上称为《大论》(Mahà- Pakaraõa),这部论跟前面六论稍微有点儿不同。前面的六部论侧重在分析,分析诸法的名相,而这部论是用二十四缘的方法来贯穿一切诸法。缘就是关系、条件,把前面所讲的法贯穿在一起。如果我们把前面这六部论所讨论的法比喻成珠宝,那《发趣论》就是用二十四缘这条经线把所有法贯穿在一起。上座部佛教传承认为这部论是最能够证明佛陀具有一切知智的,因为这部论非常复杂,必须得先透过,先了解跟通透前面那几部论,才有可能通达这部论。它属于组织法,前面的属于分析法,这个是属于组织法。把前面几部论里面所讨论讲到的法都整理、统合起来。
《论藏》,论的巴利叫(Abhidhamma),藏是piñaka,这是对世尊教法要义的精确及系统地分类与诠析。这里讲到的abhidhamma,我们翻译为“阿毗达摩”。abhidhamma是什么意思呢?它是一个组合词。abhi是上等殊胜的、卓越的意思,dhamma是法,法有很多种含义,有时候指一切,例如我们说的一切诸法;有时候专指有为法、行法,例如讲到诸法因缘生;有时候又是指法所缘,有时候是指法界,有时候是指法处,有时候又专指善法,有时候是指现象、事物,有时候又专指佛陀的教法。在这里,法是专指究竟、真实的法,特指佛陀所教导的法。
在上座部佛教一共有七部论,称为南传七论,或者上座部七论:
第一是《法集论》(Dhmmasaïgaõã)或者又称为《法聚论》。dhamma,是法,就是诸法,特指种种究竟法。saïgaõã是指集合、聚集、集合在一起的意思。这部论是整部《论藏》的根源,很广泛地讨论了种种究竟法。
第二是《分别论》,这里的Vibhaïga,是指分别、解释的意思,在这部论里把蕴、处、界、根、谛等法义分为经分别、论分别跟问分别这三种方式来讨论。经分别是把《经藏》里面的内容罗列出来讨论,然后再以论的方式进行分析,再用问答来反复地抉择。
第三是《界论》(Dhàtukathà),以问答的方式编排,依蕴、处、界来讨论一切法。
第四是《人施设论》,(Puggalapa¤¤atti),puggala是人,pa¤¤atti是概念,在这里面就讨论了各种不同种类的人。
第五是《论事》(Kathàvatthu),这部论是在第三次结集的时候,才由摩嘎莉之子•帝思(Moggaliputta Tissa)所造的。他的目的是驳斥当时流行在阿首咖(阿育王)时代的种种邪见,因为那个时候有很多的外道假装成僧人混进佛法,他们把很多的邪见也带进来,于是摩嘎莉之子•帝思大长老就在结集的时候,造了这部论,专门来破斥种种的邪见。
第六是《双论》(Yamaka),目的是为了解除种种名相术语含糊不清的地方,再解释它们的正确用法。因为这部论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以一对一的方式来讨论,比如是否一切法都有善因,是否一切善因都是善法,以这样的方式来提问,就是一对一的方式来提问,所以称为《双论》。
第七是《发趣论》(Paññhàna),这部论在《论藏》里是最重要的,传统上称为《大论》(Mahà- Pakaraõa),这部论跟前面六论稍微有点儿不同。前面的六部论侧重在分析,分析诸法的名相,而这部论是用二十四缘的方法来贯穿一切诸法。缘就是关系、条件,把前面所讲的法贯穿在一起。如果我们把前面这六部论所讨论的法比喻成珠宝,那《发趣论》就是用二十四缘这条经线把所有法贯穿在一起。上座部佛教传承认为这部论是最能够证明佛陀具有一切知智的,因为这部论非常复杂,必须得先透过,先了解跟通透前面那几部论,才有可能通达这部论。它属于组织法,前面的属于分析法,这个是属于组织法。把前面几部论里面所讨论讲到的法都整理、统合起来。

网友(2):

有很多,名字此处列不下。
佛教三藏中“论”的论藏分为释经论、毗昙、中观、瑜伽、论集等五大类,。具体论著的书名则太多了,仅龙树菩萨与世亲菩萨就有“千部论主”及“千部论师”的美誉。全部的论著的具体名字,请到《大藏经》中去详细阅读目录。《大藏经》阅读网
http://www.baidu.com/s?tn=baidusite&word=%A1%B6%B4%F3%B2%D8%BE%AD%A1%B7

网友(3):

论是将佛教教义加以诠译,因而本书可说是佛教圣典全集的浓缩。

中论
唯识二十论
因明入正理论
念佛三昧宝王论
金錍论
十二门论
三十唯识论
杂阿昆昙心论
释摩诃衍论
百法明门论
四分律
首楞严经

观所缘缘论
杂集论
摄大乘论
成实论
无着摄论
辨正论
大宗地玄文本论
百论
世亲摄论
阿毘达摩发智论
王法正理论
大乘玄论
大智度论
大乘五蕴论
成唯识论
大乘起信论
阿毘达摩藏显宗论
大庄严论
明论
辨中边论
法界无差别论
十诵律
摩诃僧只律
法华经论
瑜伽师地论

入阿毘达摩论
显扬论
分别瑜伽论
阿毘达摩顺正理论
五分律
善见律
阿毘昙心论
阿毘达摩大毘婆沙论
阿毘达摩杂集论
阿毘达摩俱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