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雷锋精神 作文 700~1000字

2024年11月20日 19:33
有1个网友回答
网友(1):

作文评点:面对雷锋精神的呼唤
【小引】
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已经47年了。对于现在上了年纪的人,当年雷锋的故事和日记带给他们的震撼和影响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几十年过去了,当今的年轻人还知道雷锋的故事和他的日记吗?在人们的价值观和评价标准已经发生很大变化的今天,雷锋精神对年轻一代还有影响吗?我们又该如何继承和发扬雷锋精神呢?
【来自生活深处的现象】
●雷锋纪念日:一半以上大学生不知道
47年前的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代伟人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亲笔题词,此后,这一天就成了国人一年一度的“学雷锋日”。然而,47年过去了,竟然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不知道这个特殊的日子。
●关于雷锋的书:一年只卖12本
在新华书店,记者在书丛里找了很久,也没找到有关雷锋的书籍,后来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才看到了两三本。记者问十余位购书者会不会买关于雷锋的书籍,他们不约而同地露出了惊讶的表情,答案都是否定的。有些学生甚至不知道雷锋是谁。在另一家较大的书店,记者也是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才在不起眼的地方找到了两本《雷锋的故事》。据介绍,这本书进了很长时间,总共只卖了三四本。在某书店,店主笑着对记者说:“这年头,还有谁买关于雷锋的书,功课都忙不过来。我店里从没进过雷锋的书,也从没人问过这方面的书。”
●可悲的“彭宇案”
2006年11月20日,彭宇在南京市某公共汽车站好心扶一名跌倒在地的老人起来,并送其去医院检查。不想,受伤的徐寿兰老太太及家人得知胫骨骨折,要花费数万元医药费时,竟一口咬定是彭宇撞了人,要其承担数万元医疗费。被拒绝后,老人向南京市鼓楼区法院起诉,要 求彭宇赔偿各项损失13万多元。此案惟一的目击证人陈二春先生当庭陈述,他看到的情况是:老太太手里拎着保温瓶,向第三辆公交车跑去,跑到第二辆车的车尾时,不知为什么就跌倒了。这时,从第二辆车后门下车的彭宇上前帮忙,然后自己也上前帮忙,并打电话叫老人的儿女过来,整个过程大约半个小时。徐寿兰老太太在法庭上称不认识陈先生。最后,彭宇做好事却赔偿对方5万元。
彭宇案至今已经3年多,其造成的负面影响波及全国,见死不能救、见老不能帮、雷锋精神过时了等观点已逐渐成为社会的“共识”,其间有不少媒体报道各地已有十多个老人摔倒而众人不敢救的事例,读之令人心寒!
●阳光下的不文明,何时休
在现实生活中,不文明的现象随处可见:光天化日之下歹徒行凶作恶,众人围观无人管;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无视红绿灯……我们已经见怪不怪。
●偶像缺失令人担忧
有人说现在是一个偶像缺失的年代。在媚俗的大众文化和商业利益的驱动下,“消费型”的娱乐偶像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不需要反思、不需要追问、不需要价值和意义,仅仅是消费形式本身,如同水面的浮沫,已成为流行文化最主要的特征。这样的现状,使经历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感叹今天精神偶像的缺失。那些精神偶像熠熠闪光的日子,那些化崇拜为力量努力进取的日子,那些为寻找思想的答案而苦苦追求的日子,都随着昔日的偶像一去不复返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今天在青少年中最流行的偶像,大都是来自港台的娱乐明星。这些偶像固然有许多值得学习之处,但太单一类型的偶像崇拜,无疑会带来深层的精神贫血。一代青年一代偶像,什么样的偶像最终也会影响到什么样的青年。
●郭冬容:拾金不昧,借一元钱吃早餐
2009年12月18日清晨,郭老太像往常一样提着篮子前往尖林山,忽然在路边水沟旁发现一个鼓囊囊的塑料袋。打开一看,里面有一大包钱。走了1个多小时,气喘吁吁的郭老太终于见到了值班民警。来不及休息,郭老太又和民警一起清点了这袋钱,共有7000元。在老人的引导下,值班民警驱车赶到现场做了勘查;随后,郭老太又返回派出所,按照规定作了笔录。办完所有手续后,已是上午9点多了。这时,郭老太不好意思地问值班民警:“同志,我还没吃早饭,你可不可以借我一元钱,买两个馒头吃?”
【来自心灵深处的撞击】
●思考点之一:雷锋的人格力量覆盖了一个时代,雷锋的奉献精神陶冶了一个时代人的心灵。可以说,当年人们对雷锋的崇拜毫不逊于眼下追星族对“星”的虔笃。然而,风光难再,雷锋同历史上许多本不该被忘记却不断被淡忘的名字一样,仅仅珍藏于尘封的书本中——今天,雷锋精神的式微已成了不争的事实。
●思考点之二:我们所说的雷锋精神是指共产主义精神,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共产主义思想的结合,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上内容如进行分解,可以分为如下几个小点:① 雷锋精神是一个时代的精神代表;② 雷锋精神是时代的需求;③ 雷锋精神是人类美好精神的体现;④ 现代化建设环境中仍然需要雷锋精神;⑤ 雷锋精神仍有其顽强的生命力;⑥ 雷锋精神需要发扬光大。
●思考点之三:三毛说:“你想有益于社会,莫过于把自己塑造成器,把自己塑造成器最好的法子,莫过于先有那么点精神。”这里的精神就是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看了郭冬容的事迹我想说:弱水三千,只饮一瓢;广厦万栋,夜卧一席。生命的崇高,不需要理由,拾荒老太,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思考点之四:崇高一旦被卑鄙搓成“沽名钓誉”的笑料,许多原本崇高的萌芽也渐次萎缩了,甚至沦为卑鄙阵营的散兵游勇。
●思考点之五:雷锋精神是上世纪60年代道德精神的典范,它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乐于助人、吃苦耐劳、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今天,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物质财富取得重大进步,人们的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有了很大提高的基础上,雷锋精神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为此,我们出台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我们应该努力学习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代代相传。对于学生而言,雷锋精神就是立足于校园,从自身做起,端正态度,刻苦学习,团结互助,不怕苦,不怕累,爱护校园环境,具有钻研精神,以优异的成绩报效国家。
●思考点之六:人们之所以想念雷锋,是因为雷锋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化身,是真善美的集中代表,现实社会需要雷锋精神。毋庸置疑,现在有些人拼命聚敛财富,一些人道德滑坡,出现了与雷锋精神不和谐的音符。其实,不论世事如何变迁,人类对于正义和美好的追求从没有停止过。人们不能没有精神支柱,不能离开对正义的崇尚,否则,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灰暗,坏人就会横行,善良就会受到欺凌。我们想念雷锋,是对正义的支持,善良的褒扬,对良好社会风气的渴望。
【思考点提炼与深化】
以上思考点是针对诸多生活现象的归纳,若要形成认识的制高点,还须进一步提炼和深化。
首先,针对思考点一、二、三,可以想到奉献。雷锋的一生不就是一曲奉献的颂歌吗?我们呼唤雷锋精神,就是在呼唤奉献的精神在中华大地生根、开花、结果。雷锋精神的式微正说明奉献精神在许多人灵魂深处的缺失。其实,奉献,是一种胸怀,一种品质,一种风采。不懂奉献,就不能完美地领悟人生;不懂奉献,就不会有事业的壮丽辉煌。雷锋,一个平凡的解放军战士,把自己有限的一生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作为乐于奉献的楷模,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因此,呼唤奉献精神可以占领认识的制高点。当然,奉献精神也体现在从小事做起,这方面从材料“郭冬容的事迹”也可看出来。
其次,针对思考点四,会发现这是一种忧患的意识,也是对做好事中的形式主义的鞭挞。是啊,每年的三月,提着剪刀免费理发,挥着扫帚义务劳动的“学雷锋”队伍满大街都是,热闹非凡。“学雷锋”活动开展了几十年,“免费理发”这种“传统曲目”还是否适用?同一条大街是否需要轮番“扫荡”?同一位老人是否需要一周多次“洗澡”?但现实中,很少有人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只要场面“宏大”,上个镜头,报一条新闻就万事大吉。再比如有的地方一些部门“三下乡”活动,现场人头攒动,蔚为壮观,可认真看一看,一些交通便利的乡镇天天像过年,送往迎来,应接不暇,而偏远的乡镇,从来看不到“三下乡”队伍的踪影。这样想开去,针对做好事的形式主义着力开掘,一定可以写出有力度有深度的妙文。
再次,针对思考点五,应该明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一个关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20字基本道德规范。在学雷锋活动中,我们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与这20字基本道德规范一致。因此,从实践《纲要》精神角度出发写文章,也可以占领认识“雷锋精神式微”的制高点。
最后,针对思考点六,应该明确,想念雷锋,发扬雷锋精神,不能只是对社会,对他人的要求,而应该首先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我们要像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里主人公乔安山那样不怕讽刺、挖苦和打击,理直气壮地学雷锋做好事,只有这样才能扶植正气,压制邪气,彻底消除腐蚀人们心灵、毒化社会环境的丑恶现象,净化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只有形成“人人学、时时学、自觉学”的良好氛围,才能改变学雷锋“三月一阵风,四月无踪影”的局面,才能让“雷锋精神”永驻。这样想开去,怀念雷锋也就有内容可写,有观点可议,认识也就可以占领制高点了。
【攀上高处的典型作文评点】
雷锋的纯真与善良
不只属于一个时代
郝洪
2010年3月5日是毛泽东同志题写“向雷锋同志学习”47周年纪念日,近半个世纪过去,“雷锋”这个名字仍然如同灿烂朝阳,照耀着人们的心灵。雷锋没有随着一个时代的远去而远去,他始终站在我们身后,用清澈的笑容诠释着什么叫纯真与善良。
学习雷锋什么?这是很容易回答的问题,只要在网上搜索一下“雷锋精神”,你就能得到如下答案——公而忘私、言行一致、艰苦朴素、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是很习惯并接受这样的语言和句式的,而今天,如何让那些关注自我、强调个性的年轻人,让那些在富豪排行榜、娱乐明星绯闻中成长起来的一代,理解并接受“雷锋精神”呢?
“雷锋精神”如何能跨越半个世纪屹立于新时代?依靠的恐怕不是每年的“学雷锋日”,纪念日只是一种提醒,唯有用超越历史时空,超越政治、文化的语言来解读“雷锋精神”,释放“雷锋精神”所蕴藏的人性光辉,“雷锋精神”才能真正长久影响人们的思想和心灵。
雷锋是那么善良,他坚信人与人之间需要互助友爱,所以,他将自己的手套送给在寒风中呵着手取暖的老人,他“好事做了一火车”却不留姓名。
雷锋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和职业操守,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都是社会大机器上的一颗小螺丝钉,只有把本职工作做好了,才能对得起自己的工作岗位,所以,他爱岗敬业、公而忘私。
雷锋是懂得感恩的人,这个从苦难中走出来的苦孩子,对共产党、对新中国充满爱,这是他“时刻准备着为了党和阶级的最高利益牺牲个人一切,直至最宝贵的生命”的思想根源。
我们从人性出发,寻找到“雷锋精神”之源,这些美好的人性,是数千年人类文明演进的根基。当我们除却那些华丽的辞藻和激昂的口号,会发现,雷锋之所以成为最可爱的人,是因为他所做的一切都体现了人性的纯真与善良,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个“大写的‘人’”,还是“美好的‘人’”。
对美好人性的赞美与坚持,让“雷锋精神”跨越时代。
我们曾经报道过许多外国人学雷锋做好事的事迹,谓之“洋雷锋”,他们没有经历过“雷锋精神”光芒四射的年代,亦不了解雷锋所产生的时代背景,没有接受过类似的道德说教,更不可能被组织参加一年一度“学雷锋日”活动,他们的见义勇为、义务支教的动力,来自对善良的坚守,对美好的坚持。
在今天这样一个文化多元、价值多元的时代,人们仍然不会拒绝对美好人性的追求。正因如此,我们有手拉手组成人链舍己救人的大学生;有超越生命、接力送薪的“信义兄弟”;有7年来利用节假日义务在南京长江大桥巡逻,救助轻生者的普通市民……
这些雷锋式的人物,没有响亮的口号,缺少传奇经历,但他们的纯真与善良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宝贵的财富。
怀念雷锋,愿曾经指引着他的纯真与善良,能继续指引芸芸众生。
(选自《人民日报》)
【评点】
本文是一篇主题鲜明的时文佳作,标题显豁,首先亮出了写作的核心内容;接着从“雷锋精神”的一般内涵与时代内涵两个角度阐释了“雷锋的纯真与善良不只属于一个时代”这一主旨;最后又列举了一组典型事例,进一步说明今天“人们仍然不会拒绝对美好人性的追求”,深化了主题。文章结构严谨,语言朴实晓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