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
1926年3月16日,数万国民二军被迫缴械投降。“镇嵩军”在缴获了7万多件武器后,才放陕西籍的士兵过关回乡。李虎臣、邓宝珊、田玉杰等将领就是混杂在士兵中混过了潼关,回到的关中。岳维峻从陕县茅津渡过黄河,被晋军俘获成了阎锡山的“阶下囚”。
为了彻底消灭国民军,吴佩孚委任刘镇华为所谓的陕甘剿匪总司令,以消灭陕西的国民军,清除其侧背之隐患。刘镇华在豫西纠集原“镇嵩军”旧部,以“打到西安去升官发财”为号召,收编豫西土匪、红枪会一些地痞流氓,组成了八个师,号称10万人的乌合之众,向陕西西安进攻。
扩展资料
背景
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积极组织北伐,而与广州政府的遥相呼应的北方国民军就成为北洋军阀政府的心头大患。为了巩固北方,阻止革命军北进,直系军阀吴佩孚一方面以其主力布防于长江一线固守,同时联合奉系军阀张作霖集中力量向北方国民军发动进攻。
当时北方的国民军灵魂人物冯玉祥在苏联考察访问,同时也在寻求苏联的支援。他的国民军一军退守南口,依靠热河和察哈尔等漫长的战线苦苦支撑。国民二军的灵魂人物胡景翼刚刚英年早逝,新任军长兼河南省省长岳维峻部在河南被北洋军阀打败,10万人马败退豫西。
河南军阀刘镇华趁机东山再起,恢复了“镇嵩军”的旗号,召集旧部、土匪、红枪会等扼守豫西函谷关,挡住了国民二军的道路。岳维峻指挥失误,使国民二军一败涂地。
起因
1926年4月12日,“镇嵩军”前锋抵达了西安东郊的灞桥镇,西安危在旦夕。国民二军惨败后,时任陕西军务督办的李虎臣化装回到了西安。他集合了国民二军留在陕西的部队守西安,第十师的一部和陕西陆军四师的两个团,总兵力不到5000人。
这时,西安的一些与刘镇华有联系的士绅组成了一个“和平期成会”,准备劝说李虎臣部退出西安,迎接刘镇华入城。随之刘镇华也令李虎臣限期退出西安。面对如此复杂危急的情况,是退是守?李虎臣一时决策不下。
这时,杨虎城的国民三军第三师正与陕西地方军阀吴新田交战于岐山一带。当得知“镇嵩军”逼近西安时,杨虎城立即放弃了乘胜追击吴新田部的机会,遂率部回师三原,准备策应西安。
1926年4月14日,“镇嵩军”向西安东郊发动攻击,西安告急。李虎臣派特使朱子敏连夜赶赴三原,向杨虎城求援。李在电话里对杨说:“你来我就守,你不来我就走。”杨虎城遂与部属朱子敏、邓宝珊、田玉杰等进行了紧急磋商,共产党员魏野畴也参加了这次会议。
杨虎城回忆说:“这时,原在靖国军的许多进步将领和进步人士,聚集三原,和我商议,认为我们是一支训练有纪律的部队,要求我们与李虎臣联合起来,保卫西安。
我召集了孙蔚如等高级军官会议,对当时国内军事政治形势作一研究,一致认为保卫西安,抗击‘镇嵩军’对声援广东革命政府北伐,有重要战略意义,决定顺应全国革命趋势,拯救陕西,进军西安。”
杨虎城在军官会议上指出:敌人兵力虽大于我,而西安城高池深利于守不利于攻;且北洋军阀之间矛盾重重,只要我们能坚守半年,国内政治必有变化,我们就可以取得胜利。会后杨虎城留下李子高旅与田玉杰部共同防守三原、泾阳,为西安守城部队留下一个支撑点。
立即命令其余各部迅速驰援西安。杨虎城首先派孙蔚如的第二支队,占领渭北通往西安的重要渡口西安北郊的草滩镇,准备船只,掩护大部队渡过浐河。
这时“镇嵩军”的先头部队也距离草滩镇不远了,他们也想占领草滩镇,截断交通阻止杨虎城部对西安的增援。为了抢占时机,杨部主力冯钦哉、姬汇伯两旅连夜渡河。
4月15日姬汇伯旅从西安北门入城,此时“镇嵩军”的部队开始了对东郊的攻击,占领了东郊的韩森寨,进至东关附近,情况十分危急。部队未及吃饭休息,立即开赴战场,经过一昼夜的英勇战斗,击退了敌人的进攻,将战局稳定了下来,西安渡过了第一次破城的危机。
4月17日,刘镇华亲率幕僚抵达西安东郊,设总司令部于十里铺。此时,“和平期成会”的几个士绅前往拜见,请其“稍缓入城,以便他们准备欢迎仪式”。
当时,刘镇华认为,李虎臣在河南已是他手下败将,几千人也不是他10万大军的对手;杨虎城部虽有战斗力,但军力充其量也就5000人马,在力量这么悬殊的情况下,杨虎城不应该来西安趟浑水,冒全军被围歼的风险。就下令全军休整三天。这三天,为坚守西安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正当刘镇华等着李虎臣退出西安城,他在隆重的欢迎式中进入西安时。突然闻报,交战部队中有带红帽圈的(杨虎城的部队一直保留着靖国军标饰的红帽圈,从中可见出杨对靖国军的感情),大吃一惊。
他知道这是杨虎城的部队进城了,原来操在手上的胜券已在轻敌中丢失了。他立即下令对西安实行合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安围城
1925年。
军阀刘镇华统率的土著武装。1912年,陕西军政府实行裁兵减政,张钫所部秦陇复汉军裁减下来的数千人,多属豫西人,被改编为豫西地方部队,分驻豫西22个县,因驻地靠近嵩县,故名镇嵩军。
我只知镇嵩军,不知镇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