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出文言文《咏雪》的实虚词

2024年11月16日 19:35
有3个网友回答
网友(1):

  • 【虚词】

  1. “与”(介词)跟,通

  2. 因:凭借。

  3. 即:是。

  4. “何所似”:“所”是虚词不译,“此句是倒装句,即“似何”。

  5. “公欣然曰”:“然”意思是“…地(的),也可以不翻译”此句的意思是太傅高兴地说道。

  6. 若:好像。

  7. 因:(动词)顺着,就着。

  • 【实词】

  1. 儿女:子侄辈。

  2. 内集:家庭聚会。

  3.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4. 俄而:不久,不一会儿。

  5. 骤:急,紧。

  6. 欣然:高兴的样子。

  7. 因:凭借。

  8. 即:是。

  • 【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 【翻译】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 【赏析】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文章第一句交代咏雪的背景。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相当多。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召集人兼主讲人自然是谢安,听众是“儿女”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 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其实是主讲人出题考听众。主讲人何以有此雅兴?原来是天气发生了变化:“俄而雪骤”,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于是“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了两个:一个是谢朗说的“撒盐空中”;另一个是谢道韫说的“柳絮因风起”。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欣赏及赞扬谢道韫的才气,并写出了谢道韫是“咏絮才”。

    为何说谢道韫作的词句更好呢?比喻讲究形似:大团大团的雪花簌簌落下,倘若有风,则会漫天飞舞。一团一团的柳絮,与鹅毛大雪相似,也会因风漫天飞舞,古诗中就有“柳絮池塘淡淡风”的句子。纷飞的白雪和因风起的柳絮,都给人以 轻盈、飘逸、优雅的感受。用“柳絮因风起”来比喻“白雪纷纷”,可谓形相似,景相同。盐与雪花,形状不同,轻重又有别,“撒盐空中”即使轻风起时也不能随风飘扬。用来比喻 “白雪纷纷”并不是很恰当。比喻更讲究神似:盐在空中唰唰地撒,重重地下落,躲都来不及,何谈欣赏?无美感可言。比作柳絮,一扫滞重之感,因风而起,漫天飘飞,这才是大自然的造化。而且柳絮飘飞的季节是春暖花开之时,冬季之冷景,以春季之暖景写出,更见诗意。

  • 【创作背景】

    《世说新语》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这篇《咏雪》就始出于东晋谢安与其子侄辈们的一段即兴对话。

网友(2):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一、实词

(1)古今异义词

陈太丘与友期行

1、期:约定,今义为日期。

太丘舍去

2、去:离开,今义到、往。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委:丢下,舍弃。今义:委屈,委托。

元方入门不顾。

4、顾:回头看。今义:照顾

下车引之。

引:拉。今义:引用。

(二)重难点词字词

过中不至

(1)至:到。

太丘舍去

(2)舍:丢下。

相委而去

(3)相:相委而去:抛弃了人家自个儿走了.相: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谓语所叙述的事情是关连着两个不同的主体,这里有指代“友人”意.

(三)通假字

尊君在不

(1)不:“不”通“否”, 读 fǒu,表示否定,相当于“吗”。

(四)词类活用

友人忏

(1)忏:意动用法。惭:感到惭愧。

二、虚词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而:两种解释:一种是起修饰作用。委做状语,修饰离开的状态。另一种解释是起承接的作用:这里的“而”是连接动词“委”和“去”,而且这两个动词以不可颠倒。应该是表承接(顺接)的连词。两种解释都说得过去,考试时择第一种为上。

注:“而”通常有4种用法:表并列,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

之(2016 2013 2014年中考考到)

下车引之

之:他,之作代词,代元方。

注:“之”通常有6种用法:1、代词:人事物。2、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4、定语后置的标志。5、放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6、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无实在意义。

关于之字的中考真题重现

(1)四时之景不同( )2013年长沙中考

(2)遂与之异( )2014年长沙中考

(3)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016年长沙中考)

例句: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

A.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C.宋何罪之有(《公输》)

D.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网友(3):

【虚词】
1.
“与”(介词)跟,通
2.
因:凭借。
3.
即:是。
4.
“何所似”:“所”是虚词不译,“此句是倒装句,即“似何”。
5.
“公欣然曰”:“然”意思是“…地(的),也可以不翻译”此句的意思是太傅高兴地说道。
6.
若:好像。
7.
因:(动词)顺着,就着。
【实词】
1.
儿女:子侄辈。
2.
内集:家庭聚会。
3.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4.
俄而:不久,不一会儿。
5.
骤:急,紧。
6.
欣然:高兴的样子。
7.
因:凭借。
8.
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