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哪些内容运用了分类的思想

2024年11月15日 21:26
有1个网友回答
网友(1):

信息技术与学科相结合是以学科知识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学科的教学中去。由于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互补优势,提高教学效益,因而在许多学校得到迅速而广泛的应用。但是目前,在推广教育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误区,需要引起重视,采取相应的对策。
1.硬件设施的配置:存在“一刀切,一哄而上”的现象。
信息技术设备已经成为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硬件”的标志。许多学校不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盲目的建设“校校通”、“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室”。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各级教育部门把信息技术设备数量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硬指标”,出现了“一刀切,一哄而上”的现象。但是由于每个学校的办学经费不同,在农村,由于教育经费短缺,有的设备新旧不一,性能相差悬殊,不能配套使用;有的学校“多媒体教室”形同虚设,平时不用,只是应付上级检查。
2.课堂评价的标准:存在“盲目化,绝对化”的现象。
在中小学各科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成为“时尚”。特别一旦有公开课、实验课、教研课等必定使用多媒体教学。为了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有的学校规定35岁以下的老师必须会制作“课件”,1/2的课堂教学必须使用多媒体。教育行政部门在“评优、评课”中,把是否使用多媒体,也看成是否符合课程改革的标准。有的教师对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存在着盲目性。并非所有课程(内容)的教学都有必要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其使用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不应该“一刀切”、“一哄而上”。
3.教学行为的转变:个别教师成为“鼠标”的仆人
在调查过程中,一些老师在教学中成功地运用多媒体,确实拓展了教学空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改变了过去教师一味仅靠书本、教鞭、粉笔传道授业的套路,无疑给学生提供了全方位、多渠道、最直接的听觉、视觉感受,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我们也看到了许多老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喜欢不加选择地使用多媒体,以为这才是现代教育,这才是课程改革。
4.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参差不齐,简单随意。
总的来看,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参差不齐,技术亟待提高。有的课件只是让书本搬家,把屏幕当成电子黑板;有的只是“绣花枕头稻草芯”,多媒体课件的超文本功能、交互功能、网络功能的优势得不到体现;有的教师授课只是照“本”(屏幕)宣科,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的片面追求追求信息技术的高、精、尖和界面的精美,一味展示信息技术的作用,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教学目标不明确。造成了“学生瞪着眼睛看,教师围着电脑转”的现象。大部分学生反映连笔记都来不及记,学生成了所谓的“观光者”,对所学内容印象不深,甚至形成了课下学生借抄教师课件笔记的局面;有的学生认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将我们所斥责的“人灌”演变成了“机灌”。此外,多媒体教学随意性上,缺少集体备课和试讲等环节。
5.教学手段的组合:迷信技术,忽视传统。
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忽视了传统的教材教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是我国传统教学思想的精华。多媒体用于辅助教学,是不能全盘代替传统的教法。
如果我们过分地强调使用信息技术,可能会造成以下的后果:
1.助长了“形式主义”。使用多媒体不能一味采取“拿来主义”,把课件播放一番,附加几点解说了事。如此生吞活剥、移花接木使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得不到提高。在调查中有的教师形容多媒体教学是“把教室当成电影院,把课件当成影片,把学生变成观众,把教师变成放映员”。
2.削弱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水平。滋长教师依赖多媒体教学的思想。许多年轻教师认为只要有多媒体教室,就找来现成课件,不假思索,鼠标一点,轻装上阵了。一旦脱离多媒体就“原形毕露”了。笔者在一次听课过程中,由于突然停电,年轻的教师惊慌失措,拿着粉笔竟然画不出圆柱体,教学基本功由此可见一斑。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不强,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
 有些教师上课时用的课件、网页不是自己亲自做的,对课堂上出现的突发性的技术问题无法处理,如局域电子教室学生机突然黑屏,教师就无计可施,只得“助教”上阵;一些学生在电脑上操作交流,教师不会控制其他学生机,任那些学生自由浏览;有些学生打字速度慢,电子邮件不会发,这些均会造成课堂教学组织不严密,张弛度把握不好,影响教学效果。
3.阻碍师生之间沟通。师生双向互动不畅,教学亲和力下降。因为使用多媒体,为了达到光影的最佳效果,需要营造灰暗、柔和的教室环境,这就需要在有光的门窗处拉上暗色帘布,在灰暗中记笔记会影响学生的视力。课件一放,教师就得时刻注意点击鼠标,仔细搜索,难以关注学生。教师难以像传统教法一样言传身教,诸如形体动作、情感表达、现场板书设计等语言、情感的交流,肯定会影响教学效果。兰州市某中学校长说:“我总觉得现在教师快成‘鼠标’了,把教师培养成了“点击”者角色,忽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点拨’作用。教师不是机器人,不能成为多媒体的附属品。”
我们提倡信息技术在现代化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更广泛的运用,但并不是说可以无目的的、随意的整合,解决运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转变教学观念
校校通工程、校园网建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都需要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作指导。反过来讲,各项工作都必须建立在现代教育观念上。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先导条件。它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旧有的学科观念,不要人为地在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划分界线,要将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效地融入信息技术课程之中,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具备不断更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观。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学方式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
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教材观。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当前的教材内容不可避免地要不断被丰富和更新。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废除各模块间的阡陌,根据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以及学生的特点,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设置相关的课题内容,并且按照课题难度的程度安排学习顺序和课时。
现代教育技术强调的一是学习资源,二是学习过程。如果我们只关注学习资源,不关注学习过程;只关注学习资源中的设备和设施,不关注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2.要正确处理“硬件”和“软件”的关系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正确处理好硬件和软件的关系,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中的重大课题。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硬件建设水平只是一个投人问题,而软件水平的提高比硬件投入要复杂得多。只有大量的、科学的、有效的软件产生出来,才能激发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如果软件跟不上,就必然影响到硬件效用的发挥。
所以,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育教学研究实践中,要从根本做起,真正把软件的水平提高上去,带动软件建设,从而提高硬件的利用效率。在建设中,硬件建设要量力而行,但软件建设要高标准、严要求。
3.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关键是教师培训
培训教师是中小学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在教师培训的内容上,既要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方向,学习方式的革新与课堂教学改革,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网络课程资源的搜索、筛选和集成,多元智能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以及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等的同时,又要重视对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在培训的方法方面,建议采取专家开办专题讲座、各科教师相互教学观摩、“一对一”手把手地制作课件、实习与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既重视理论素养的培养、教学理念的转变,又重视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及训练,真正作到“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