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一些父母希望孩子在竞争的社会中获得成就,有时会认为腼腆害羞是不好的性格,有意识地希望孩子改变。可是,你知道吗?害羞是天生的! 近年来,人们从脑电活动的差异来探索人的气质差异。新的研究发现,无论儿童还是成人,面临不同类型的情感刺激时,额叶的脑电活动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有这样的实验:心理学研究者选择了一些两岁零七个月大的孩子。每次实验时,实验员将两名孩子和他们的妈妈一起领进一间很大的游戏室。游戏室的地板上放着很多玩具,其中还有一个玩具隧道,小孩子可以在里面爬来爬去。实验员事先告诉妈妈不要主动与孩子说话或者一起玩。游戏室的一面墙安有单向玻璃,房间里的孩子不能看到外面,但外面的实验员可以看到里面,观察、记录孩子的行为。 实验持续了25分钟,期间,有实验员将遥控机器人带入房间,并和孩子说话。也有实验员手里拿着托盘走进房间,托盘上有非常吸引人的玩具。他邀请孩子们玩,后来把玩具放在地上,让孩子自己玩。 透过单向玻璃,研究者发现,孩子们在实验过程中有不同的表现:有的孩子非常认生、怕羞,他们迟迟不敢碰那些玩具,或者靠近机器人,也不敢进入玩具隧道。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围在妈妈身边,不说话,也不理睬陌生的实验员。另一些孩子则能比较快地适应游戏室的环境,他们兴高采烈地玩玩具,与机器人打招呼,而且会主动向实验员要玩具玩。在整个游戏过程中,他们很少与妈妈呆在一起。七个月以后,研究者测量了这些孩子在放松状态下的脑电活动后发现,与一点也不害羞的孩子相比,非常怕羞的孩子表现出较多的右额叶电活动。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实验都发现了类似的结果,即右额叶电活动较多的人更容易表现出害羞、忧郁等特点,左额叶电活动较多的人更容易表现出高兴、好奇等特点。可见,这两种人的脑活动确实不大一样,害羞的人似乎真的长着一个害羞的大脑。 有关研究表明:与性格外向者相比,害羞儿童的朋友圈相对小一些,但他们在学校里往往成绩出色,不大可能参与暴力、犯罪活动或结成团伙。因此,作为父母,我们不应把孩子改变成大人想要的某种性格类型,而是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和类型,引导他扬长避短,以他的方式去适应这个社会。
需要家长多沟通,孩子太内向了也不是什么好事,不能让孩子经常看动画片
多带宝贝出去
多和人接触
多和宝宝交流
不好欺负宝宝
经常带他出去,多见人打招呼,
多带他到人多的地方去,最好让他跟别的孩子一起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