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拍怎么才能拉好弧圈球和冲球

2024年11月17日 18:23
有2个网友回答
网友(1):

  正手拉加转弧圈球
动作要领:两脚分开,两膝内收微曲,重心置前脚内侧,左脚在前,略提脚后跟,身体略右转,手腕外展,向后拉,拍形成横立状。引拍至右后方,当来球跳至高点期或下降前期时,触球中上部或中部,腰髋带动上臂、前臂由后向前挥动,击球瞬间立即向前上方发力,右脚掌内侧用力蹬地,梢伸膝,前臂要迅速旋内收缩,协同摩擦,重心由右脚转向左脚。整个动作类似于掷铁饼。
正手拉前冲弧圈球
  动作要领:基本姿势同拉加转弧圈球,但身体重心稍提高。引拍时球拍与球同高或稍许低于来球,上臂带动前臂向右腰部侧后展开,拍形前倾于高点期或上升后期,摩擦球的中上部,由右向左转腰带动上臂、前臂、手腕,由后向左前方发力,配合略向上摩擦,重心前移至左脚。
日本乒乓球队发明了弧圈球打法,它是一种强烈的上旋球,特点是既有强大的攻击力又有很强的稳定性。由于它的旋转非常强,因此它虽然是上旋球,却从传统上旋球中分离出来成为单独的一类。按击球的方位来划分,弧圈球可分为两种:正手弧圈球,反手弧圈球。在正手弧圈球中又分为加转弧圈,前冲弧圈,侧旋弧圈,直板正胶弧圈(俗称小上旋)和不转弧圈(俗称假弧圈)。
  

网友(2):

乒乓球旋转的多样性和由此产生的曲线的丰富性,在所有的球类运动中是独一无二的。那么如何制造出各种各样的旋转,特别是动作相似而性质不同的旋转呢?主要应注意如下几条: ⑴用球拍不同部位击球和磨擦球,发出不同旋转的球。如用拍面下侧与拍面上侧击球和磨擦球,就可以发出相应时的转与不转球; ⑵用螺旋线引拍,如果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方向击球和磨擦球,会产生不同旋转。下螺旋线方向触球会产生下螺旋;上螺旋线方向触球会产生上螺旋; ⑶用手腕发力方式不同,产生不同的旋转:如果是弹击发力,则不太转,如果是上螺旋线形摩擦发力,则是上螺旋式旋转; ⑷适当增加海绵厚度,增强球拍粘性,可以增强乒乓球的旋转。特别是在使用大球以后,这个问题显得更加重要; ⑸增加合力作用在球拍上的时间和距离:如在发加转螺旋球时:应用靠近拍面右侧的部位摩擦球;如在发不转螺旋球时:应用靠近拍面左侧的部位摩擦球; ⑹ 动作适当加大,加快摆速,并切得薄:这样在摆速方向远离球心的条件下,摆速越快,击球力量就越大,球拍摩擦球的力量也就加大了,因此球的旋转就得到加强; 直板的握法的弱点在于,为了在攻球中使拍面保持和前臂在一个发力水平面上必须额外调整手腕,这会使球拍到肘这段杠杆距离的缩短而产生力量和照顾面的不足。同时这种手腕的调整也会影响原来手腕的自然有效地运用。 虽然横打技术的出现一定程度增加了直板反手位的进攻能力,但横打时前臂要内旋,正象直板反面攻要外旋一样,都无法使前臂处于象横板那样相对舒适的发力位置。无论外旋还是内旋,与横板的反手位相比,直板反手位的攻击范围和力度都不太足。 而且,直板反手位的拍面再怎么调整总感觉怪怪的,横打时不自然地会多击球的左侧面,而传统的直板反手位则会不自然地多击球的右侧面,这样都分散了向前的力量,即使通过手腕调整会好些但也会带来些副作用。直板横打在中近台拉球时还算可以,但缺乏横板反手位的强大的弹打能力。而且这些直板反手位的技术一到中远台明显由于握拍法的限制,照顾面不够大,在这一点上始终无法和横板相抗衡。 而上述的直板的弱点在近台却是一个优点,因为近台特别是处理近身的球或短球时,杠杆力臂小是一个优点,可以更准确地控制球,而且近台的发力也足够了。而直板的板面朝前的握法有利于处理快速逼近中路的各种球。而这种球在中远台一般有足够时间调整身体来用正手或反手位打。 直板在中近台实力还是不错的,横板从中台后实力明显占优,在中台以后横板的对拉是稳中带凶,可凶可稳,而直板由于照顾面小等原因,则缺乏一个“稳”,只能以“凶”来搏杀,而搏杀在中台以后是更加不可靠的。因此无论是马琳、王浩这样的直板高手,在中台和横板对拉中均占不了上风,只能勉强以凶应对吧。 直板的弱点是很明显的。无论怎么改,直板的力量和反手位始终无法和横板相比。在横板选手处理小球越来越细腻今天,直拍优于横板的这个优势越来越不明显。而在当今乒坛越来越强调旋转和力量以及中远台相持越来越多的今天,横板的优势地位也就明朗化了。现在的直板更多的只是在勉强支持和在出奇制胜中才能寻找一些生机。但无论怎么出奇制胜,上述的弱点始终是无可避免的。 但直板也不可能消失。当用直板的越来越少时,我们面对直板选手也就会感觉越来越不熟悉。这不同于长胶之类靠胶皮的出奇制胜。而却更象削球这样的打法不会消失一样。因为直板会在创新中弥补一些他的弱点。

希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