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采薇的故事在诗经里是写戍边将士的凄凉心境的,
鲁迅写的采薇故事也是确有其事,不过鲁迅与古人对这件事的评价不同。古人普遍认为公叔齐和伯夷二人有气节,而鲁迅却讽刺他们不知变通,借以讽刺世人。
原故事:(唐代韩愈的《伯夷颂》的一小段对你问题有用的)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周粟,饿死而不顾。
其实就是“公叔齐和伯夷是商代小国孤竹国的公子,他们在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决定不吃周朝的粮食,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的故事
叔齐和伯夷
鲁迅创作于1935年12月,故事的主人公叔齐和伯夷是商代小国孤竹国的公子,他们在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决定不吃周朝的粮食,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鲁迅小说,采薇中的主人公叔齐和伯夷很明显是以他们为原型,不过鲁迅把他们用在小说中并不是取他们的骨气,而是用他们的不知变通来讽刺世人。小说中叔齐和伯夷的不知变通表现在他们口中时时挂着的话是“不合先王之道”,因为他们认为周攻入商灭了纣王是改了文王的规矩便决定不吃周家的粮食而去山上采薇草吃薇,最后知道薇草也是周朝的,便也不吃,直至饿死……
《诗经》中的诗词。《采薇》是一首写一位被遣戍边的兵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mù)止。 靡室靡家,玁(xiǎn)狁(yǔn)之故。不遑(huáng)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yōu)止。 忧心烈烈,载(zài)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pìn)。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gǔ),不遑(huáng)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mǔ)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kuí)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féi)。 四牡翼翼,象弭(mǐ)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jí)!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yù)雪霏(fēi)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