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患者与o型正常人性生活会传染吗

2024年12月02日 05:12
有2个网友回答
网友(1):

大量事实证明,夫妻双方中一方有慢乙肝或慢丙肝,而另一方与之共同生活几十年都没有被传染上。只要有科学正确的防护手段,避免血液暴露,是不会被传染的。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乙型病毒性肝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乙型肝炎在成年人中90%可自愈,而慢性乙型肝炎表现不一,分为慢性乙肝携带者、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等。我国目前乙肝病毒携带率为7.18%,其中约三分之一有反复肝损害,表现为活动性的乙型肝炎或者肝硬化。随着乙肝疫苗的推广应用,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率逐年下降,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携带率仅为0.96%。
乙型肝炎是血液传播性疾病,主要经血(如不安全注射史等)、母婴传播及性传播,皮肤粘膜破损传播也有一定比例,如纹身、扎耳洞、内窥镜检查等,血液制品现已严格控制,传播可能性大大减少,不规范输血及血制品时才有发生。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也不容忽视。随着乙肝疫苗在新生儿中的大力推广,及其它母婴阻断措施的实施,母婴传播得到极大控制。目前HBV-DNA阳性母亲分娩约有百分之九十通过干预成功阻断母婴垂直传播。HBV感染不经呼吸道、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共用电脑等办公用品)、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及拥抱、握手、共用厕所等不会感染HBV。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未发现乙肝能经吸血昆虫,如蚊虫、臭虫叮咬传播。
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时的年龄是致乙肝慢性化的最主要因素,在围产期(即母亲怀孕后至婴儿娩出42天内)和婴幼儿期感染HBV中,分别有90%和25%~30%发展为慢性感染,而5岁以后感染仅有5%~10%发展为慢性感染,婴幼儿期感染乙肝后变为慢乙肝,其自然史一般分为4个期:即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复制期和再活动期,各期特点为:①免疫耐受期:血清HBsAg、HBeAg、抗HBC三者阳性(即大三阳),HBV-DNA病毒载量高,但肝功能正常,肝脏组织学检查未见明显肝损害,此期可维持数年甚至数十年。②免疫清除期:此期血清可以是HBsAg、HBeAg、抗HBC(大三阳),也可以是HBsAg、抗HBe、抗HBC(小三阳),病毒定量检测(HBV-DNA)一般大于2000IU/ml(相当于104copies/ml),伴有肝功反复异常(如ALT持续或间歇升高),肝组织学中度或严重坏死、肝纤维化等,反复或严重的肝损害可导致肝硬化或肝衰竭。③非活动复制期:表现为HBsAg、抗HBe、抗HBC(小三阳),HBV-DNA低于检测下限,肝功正常,肝组织学无损害或有轻微损害,这标志着乙肝在机体内获得机体免疫系统的控制,此期患者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大大减少。④再活动期:某些处于非活动期的患者在一些诱因下可再次出现肝炎活动复发,表现为DNA阳转,肝功异常,病情加重等,这些诱因包括劳累、免疫力下降,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性药物等等,尤其是那些“小三阳”但HBV-DNA仍然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容易反复出现肝炎发作,疾病进展可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HCC(原发性肝癌)。
意见建议:患者在就诊过程容易出现的误区:
误区一:对肝炎传染性认识的误区。
引起慢性肝损害的病毒性肝炎主要是乙型、丙型肝炎,而甲型、戊型肝炎是一种引起急性肝炎,基本不会慢性化,甲戊型肝炎通过消化道传播,而乙、丙型肝炎通过血液、体液、母婴垂直、创伤性医疗器械等传播,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共同用餐、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传播乙肝和丙肝。因此,对于HBsAg(+)者或慢丙肝患者,首先自己要清楚自己疾病的传播方式,不要产生自卑心理,把自己孤立于家人朋友之外,其次也要教育周围的人具备正确的医学常识,不对慢乙肝、慢丙肝患者产生歧视态度。http://www.doc88.com/p-9062388524120.html大量事实证明,夫妻双方中一方有慢乙肝或慢丙肝,而另一方与之共同生活几十年都没有被传染上。只要有科学正确的防护手段,避免血液暴露,是不会被传染的。这也是卫生部出台关于入职入学体检时不允许查乙肝相关指标的科学依据。。。。。。。。。。。。

网友(2):

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期或者传染性强的阶段,与任何血型的正常人性生活,都有一定感染概率。但正常人有抗体的话,被感染的概率就大幅度降低。建议还是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去加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