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曲艺队吸收的女艺人师爱玉大胆对“流水”等板式进行改革,创造出适合女演员演唱并具有各种行当的优美唱腔,调号从“G”升为“D”调,乐器增加了唢呐、笙等,打击乐器中去掉书鼓改用堂鼓,使人耳目一新。
1960年,于书田出席“全国盲聋哑人代表会议”,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1964年10月2日,《人民日报》专题介绍了潞安大鼓,并刊登于书田的照片。1965年后,曲艺队吸收了不少明目人,从根本上改变了曲艺队伍,促进说唱艺术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曲艺日趋繁荣,于书田、师爱玉、焦天保、杜玉山、李长生、李二狗等民间艺术家倍受群众欢迎。
进入20世纪80年代,新文艺工作者在继承老艺人多年结晶的基础上,对潞安大鼓的传统唱腔再次进行了改革:即大鼓由演员自打划归乐队,吸收秧歌、上党梆子等戏剧唱腔,并借助于电子琴等现代乐器来烘托气氛。如今的潞安大鼓不仅板式更加丰富,旋律更加优美动听,土香土色、韵味独特,而且过门短,伸缩性强,既适合街头饭场、室内演唱,也适于舞台表演,是本省及我国北方的主要曲种之一。
潞安大鼓的唱腔属板腔变化体,早期只用流水板演唱。后来,盲艺人于书田等吸取了襄垣鼓书、武乡琴书及戏曲上党落子、上党梆子的声腔音乐,不断丰富唱腔,创造了花板、悲板、垛板以及起、送、转等过渡板式。演唱时用书鼓、击板击节,伴奏乐器有二胡、低胡等。演唱形式多为坐唱,六、七人为一组,各操乐器,分担角色,或独唱或齐唱,行当齐全,红火热闹。
传说长篇潞安大鼓书目有《打登州》、《破孟州》、《燕王扫北》、《巧联珠》、《巧奇缘》等。小书段有《偷吃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