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和强力集团创作风格的不同之处

柴可夫斯基和强力集团创作风格的不同之处
2024年11月20日 21:40
有2个网友回答
网友(1):

在19世纪60年代的俄国音乐界,以巴拉基列夫和评论家斯塔索夫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有共同见解和目标的小组,被称为“强力集团”或“五人团”。成员有居伊、鲍罗廷、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中心人物巴拉基列夫。他们视格林卡为旗帜,致力於发展民族音乐文化而走上专业创造道路,从事搜集、整理和改编俄罗斯民歌,创作取材于祖国历史、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的歌剧、交响音乐、器乐乐曲和歌曲。由此可见,强力集团的作品起点高,风格上较大气。五人中穆索尔斯基的评价最高,他的作品有根据普希金戏剧而创作的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霍凡斯基之乱》。以他为例来说,他的音乐创作深受民主主义思想影响,认为艺术的目标是表现人民,而不是为其自身。对於主导动机也有自己的处理方式,总的来说,他的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法都是他那一时代俄罗斯音乐中最为独创的。
柴可夫斯基与他们不同,虽然处於同一时代,也是19世纪欧洲民族乐派代表人物,他因为经历和性格的不同,在作品上与他们有较多的出处。
无论是在戏剧音乐和声乐音乐方面的发展,还是在器乐方面的成就,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之所以成为西方音乐文库中的精品,部分原因在於作者个性和情感的率直流露和音乐表达手段的成熟。他的标题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交响幻想曲《里米尼的弗朗切斯卡》及标题交响曲《曼弗雷德》均与文学经典名著相联系。钢琴作品又都是标题小品组成德套曲,代表作《四季》最为著名。可见柴可夫斯基本人对於浪漫精致的音乐语言的追求。
柴可夫斯基是俄国最早接受学院教育的专业作曲家,较多地学得西欧的作曲手法,与他对俄国社会的动荡感受,个人心理气质以及对本国音乐传统的继承和对民间音乐的热爱相结合,显示出其特有的个性和悲剧性风格。他的旋律极其丰富,有长呼吸的抒情旋律,以适应其强烈的感情宣泄。
最后要补充的是,柴可夫斯基其实是个很内向和孤僻的人,不单因为他的同性恋身份在当时社会不被得到的认可,俄国当时的社会情况对这位大作曲家的性情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自己从笔记上给归纳总结了些,希望对楼主有帮助。

网友(2):

柴可夫斯基的创作在题材上与他同时代的俄国“强力集团”作曲家有很
大的区别。“强力集团”作曲家强调反映重大历史事件、民族史诗、神话传
说和俄罗斯风土人情以及异族情调,着重描绘民族的整体形象,力求表达民
众群体的心愿和向往。而柴可夫斯基则更多地关注个人的切身体验,竭力倾
诉俄国知识分子和普通市民阶层共有的思想情感和内心苦闷。
在艺术风格上,柴可夫斯基创作同“强力集团”作曲家有明显的差异。
“强力集团作曲家创作较多地直接引用俄罗斯农村歌曲或异族的民间音乐素
材,音乐一方面具有浓郁的俄罗斯乡土气息,另一方面又往往穿插别致的异
国风味。他们的音乐格调,总体来说,较为粗犷和质朴。柴可夫斯基虽然也
在一些作品中采用俄罗斯民歌素材,但是他更主意汲取俄国城市浪漫的音调
和借鉴西欧艺术音乐的成果,因此他的音乐既保持了俄罗斯的气质,又能适
应更加宽泛的艺术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