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是从何时开始的,有何典故?

2024年11月23日 09:24
有5个网友回答
网友(1):

东汉末年开始,纪念我国医圣张仲景舍药之举

网友(2):

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是从东汉末年开始的。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正薯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

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茄物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颤清液,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网友(3):

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从东汉末年开始。

典故是东汉名医张仲景研制出御寒食疗方子,于冬至日搭棚支锅,为穷人舍汤,将羊肉和祛寒的药物一起熬煮,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取名“祛寒娇耳汤”。百姓喝后浑身发暖、两耳贺腔生热,再也不会被冻伤了。从此以后,冬至吃猜拆饺子的习俗就传下来。

冬至是我国农历一个传统节日。饺子深受中国人民喜爱,属于年节食品。民谣有“冬至不端饺子碗穗拍枣,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古语有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可见冬至吃饺子已经是必不可少的风俗。冬至吃饺子是源于东汉名医张仲景冬至日赠医施药之举。

网友(4):

  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是从东汉末年开始的。

  冬至吃饺子的传说
  
  南阳郡涅阳(现河南省南阳县)有个张仲景,是一代名医。他医术高明,不管是什么疑难病症,都能手到病除,人们称赞他是妙手纳前回春的医圣。
  那时侯正是东汉末期,张角领导的黄巾军农民起义动摇了东汉皇朝的统治。各地军阀也趁机大搞封建割据,战争连年不断,田地荒芜,瘟疫流行,民不聊生。张仲景本来在长沙当地方官,目睹瘟疫夺去无数人的生命,心中十分痛苦,旧辞去官职回到故乡,要为群众治病,拯救人们的生命。
  张仲景还乡的时候,正是冬天。寒风刺骨,雪花飘飘,他走到白河岸边,看到那些为生计奔波的乡亲们,面黄肌瘦,衣不遮体,好多人的耳朵都冻烂了,心中十分难过。
  张仲景一到家,登门求医的人络绎不绝。骡马来,轿车请,官宦人家,乡里豪绅,还有富得流油的生意人,整日里把个张仲景围个不透风。张仲景虽然忙得团团转,可是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坏耳朵的穷乡亲。他让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盘上大锅,在冬至那天开了张,给穷人舍药治冻疮。舍得药叫作“祛寒娇耳汤”,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等煮好后,把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娇耳”熟后,分给前来乞药的人们,每人一大碗汤,两只“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驱寒汤,只觉得浑身暖洋洋的,两耳发热。天天如此,舍药一直到大年三十,人们的耳朵也都医好了。大年初一,人们庆贺新春,就学着“娇耳”的样子做起过年的食品。有人称这种食物为“饺耳”的,也有叫“饺子”的,还有的叫“扁食”。人们吃着饺子,不忘张仲景舍“驱寒娇耳汤”的恩情。
  张仲景信芦在长沙做官的时候,就经常为附近的老百姓除疾医病。那年瘟疫流行,他在衙门口盘上大锅,舍药救生,受到了长沙百姓的衷心爱戴。他返回故乡后,长沙的人民非常思念他,每年都推选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带着乡亲们的一片心意,千里迢迢来到南阳看望他。张仲景对长沙人民也有深厚的感情。
  后来,张仲景渐渐地老了。在不久于人世之前,长沙的父老赶到了,说长沙有一块风水宝地,想叫他奉终时葬于长沙。南阳人哪里肯依!两下就争执起来。张仲景见状,说:“我吃过长沙水,不忘长沙父老情;我生于南阳城,不忘家乡养育恩。我死后,你们抬着我的棺材,向长沙方向走去,灵绳在哪儿断了,就把我葬在哪里算了。”众人一听,也都不再争论了。长沙选来了精壮的小伙子,南阳的人们找来了有力气的后生。冬至那天,张仲景寿终了,人们就按照他的遗嘱,棺左边,是长沙的小伙子肩扛;棺右边,是南阳的后生肩扛,起棺出城往东走。
  灵柩走到了当年舍“祛寒娇耳汤”的地方,灵绳忽然断了。戴孝送殡的百姓们赶忙跑回家去,拿来镐、锹、挑子等,刨土挖墓穴,担土筑坟茔。你一挑,我一担,川流不息,昼夜不停,把张仲景的坟墓垒得又高又大,又在张仲景墓前修庙供奉。这就是现在的医圣祠。
  张仲景为老百姓解病洞坦清去疾、舍“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人们说他成了仙,灵魂符在他写的医书《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上。人们有了病,照他的药方配制药,煎熬服后,就会病除。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救死扶伤的一代医圣,每到冬至这一天,都要包顿饺子吃,说冬至吃了饺子不冻耳朵。此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网友(5):

冬至节的由来与传说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传说之一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租穗、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弊陆卜,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冬至传说之二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悉肆。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冬至传说之三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