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看似占尽了优势,足以同清政府分庭抗礼。但实际上,此时的太平军一旦放弃了运动战,长久地驻扎某一处大型城池,便无异于固步自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洪秀全赖在南京不走,便注定了太平天国运动难以取胜。
在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前来镇压的清军一直疲于奔命,基本搞不清起义队伍的进军方向,很难形成合围之势。结果,在洪秀全拿下南京后,清军随即在南京城东和扬州设立了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分别由向荣和琦善统领。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占尽地利,如同两个钢钉一样,虽然不能一举攻破南京,却将太平军的大本营盯得死死的。
面对两座大营,太平军也十分忧虑,他们也想着拔掉这两颗钉子,但由于双方综合实力相近,谁也不能在短时间内除掉对方,便就此相持了下去。要知道,在两军相持的过程中,战争几乎从未中断,时常处于焦灼状态。
另外,即便洪秀全定都南京,但太平军的军事斗争却并未仅限于南京一隅。在与围困清军作战的过程中,太平军还进行了西征和北伐,其中尤以北伐的军事行动最为重要,甚至一度进逼京畿,令清廷为之惶恐。
太平天国的北伐于1853年5月开始,由林凤祥、李开芳等人统领,北伐军从扬州出发,沿途势如破竹,经安徽、河南,直抵天津。这一军事行动同西征一样,尽管未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却起到了吸引清军注意力的作用,减轻了南京方面的压力。不过,由于北伐军偏师孤进,后援未能及时到达,使得林凤祥和李开芳两人同两万多将士被清军消灭殆尽。
尽管洪秀全等人耽于享乐,还忙着搞内斗,但不可否认的是,太平军中并不乏卓有见地的军事领袖。一边同江南大营、江北大营抗争,一边试着从其他方向打开局面,以减轻都城的压力,原本是一着妙棋,颇有围魏救赵的意思。
在天平军北伐势力后,南京局势变得更加危急。为了摆脱窘境,洪秀全等人决定集中力量拔掉江南、江北大营。此时,天京事变尚未爆发,杨秀清、石达开、韦昌辉、秦日纲等人尚在,而青年将领陈玉成、李秀成等人也开始崭露头角。可以说,尽管林凤祥、李开芳等猛将相继战死,但太平军却仍处于巅峰期,故而在众多将领的合力拼杀下,还是于1856年上半年攻克了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史称“一破江北江南大营”。
然而,由于太平天国领袖迅速腐化堕落,内部的权势争夺也愈演愈恶劣,在1856年下半年便发生了天京事变,杨秀清被杀,韦昌辉、秦日纲被处死,石达开领精兵出走,数万将士殒命。此后,太平天国由盛转衰。尽管后期又曾第二次破清军江南大营,可还是未能避免失败的结局。
翻阅历史典故,太平天国时期非常的厉害。那个时候每天都在打仗,为的是占领地盘姑姑扩大自己的领域。可是太平军不敢和清军区去对抗,单看江南大本营从本质上来说只是攻击性的一个堡垒。江南大营的组成其实就是从广西追过来的一只清朝军队。
两支队伍没有对战,很多人都觉得纳闷?但是江南大营就驻扎在太平天国的城外,这支队伍不去攻打,但是也不撤走,就在这里恶心着太平天国。可以试着分析一下,如果两军在对弈的时候,太平天国一定会占下风。因为江南大营的防御是非常好的,并且武器精良,所以说如果双方打起来太平天国损失会非常的大。
其实在那个时候太平天国是一个新生的政权。主要想扩大自己的领土,并且还要增加人口。在经济上也不是特别的强,所以对于江南大营的到来,太平天国还是有些害怕的。所以鉴于损失大并且没有油水,太平天国古此酒放弃了与江南大营的对战,其实这也是最明智的选择。
至此导致太平天国想到去北伐西征。从根本利益上讲,对于太平天国来说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在封建时期都是弱肉强食,当然太平天国也没有那么傻,不会做一些鸡蛋碰石头的事情。北伐西征只能带来利益,看来当时太平天国的领头羊还是比较聪明的。在战争时期不仅仅要有勇,还要有谋。才能够使一个国家鼎力并且能够繁荣昌盛。
太平天国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在于,当时的南方地区大部分已经处在他们的控制之下,没有必要去攻打江南大营。
太平天国留着江南大营不打却去实行北征和南征,其实也是为了调动清政府的军队,为江南减轻压力而去北征和南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