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中国人奉节必过,和中西方文化交流广有一定关系,过节的优点是促进消费,提升GDP,其外一种文化传播的需求而已,我认为不用过分在意,各种解释都是一个热闹罢了!
不具有官方解释:每年1月1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万圣节”,曾几何时,在中国国内也开始流行起过万圣节。
万圣节前夜,相信不少朋友的微博、微信早早地被各类“鬼节”元素刷屏,街道上,也充斥着各种南瓜灯、大小鬼的装饰。然而,在这狂欢的大军中,又有多少人是:至今都不知道万圣节是什么,便加入了狂欢的大军?
万圣节起源于古西欧国家,最早的时候,在西欧的凯尔特族人认为鬼魂妖魔会在10月31日造访人世,于是他们在自家门前摆上果品祭祀亡灵,同时还让年轻人戴上面具、提着南瓜灯四处游走,为鬼魂照亮回归的路,到了19世纪,移民将鬼节习俗带入美国和加拿大等国。而最终,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凭借着其强大的文化输出,将万圣节的文化传播至世界各国,于是形成了一股万圣节热。
长久以来,似乎这些打上西方文化标签的事物都在国内炙手可热,而像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的文化也似乎成为了全球的“文化正确标杆”,以至于国人总会把这些国外的节日与“高大上”相联系起来。实际上,中国也有类似的“鬼节”,即每年的阴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与万圣节一样,其也存有悠久的历史以及传统的习俗,但作为本土文化的产物,中元节往往只被国人一笔带过,除了有一些祭祀活动外,少有人问津,从某种程度而言,这也是文化上的不自信。
除了文化因素外,商业价值也是万圣节在中国流行的一个原因。节假日往往是商家促销产品的好时机,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节假日已经不能满足商家需求,加之我国对于传统节日的开发利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大多数节日停留在旅游和食品方面,所以像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等著名节日就自然成为了传统节日的补充,商家热衷于利用这些“快餐文化”在各大媒体上宣传相关主题产品,以此带动消费。
然而,不管是出于文化还是商业的角度,或许对于普通人而言,万圣节只是一个为娱乐消遣而找的一个正当理由,至于为什么要打扮成这样,为什么要过这个节日,已经不再重要。因为在和平的年代,娱乐,似乎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常态,我们习惯于以一种泛娱乐化的浅性思维对待周围的一切。
然而,笔者认为,万圣节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其背后有着复杂的信仰与文化,而对待这种事物,我们应该存有一份的基本的敬畏与警惕,若是不明所以地将其拿来,作为一种麻木的娱乐方式,到最后可能只会成为被娱乐的傀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