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尔玛的相关文献

2024年12月04日 22:30
有1个网友回答
网友(1):

歌剧《诺尔玛》的故事剧情发生在公元前50年,罗马征服高卢人的过程之中。当时高卢人信奉德鲁伊特教。“关于高卢人的历史,特别是有关西元前1世纪中叶高卢被罗马人征服以前的历史(即所谓的“独立”高卢时期)在很长时间内一直处于半隐半现少有人知的状态,其原因在于独立时期的高卢人没有自己的文字记载,人们只能根据古代希腊、罗马人的相关记载去粗略了解古代高卢人的生存状态。随着19世纪中叶考古学的兴起,古代高卢人的面目才得以真实显现,他们的文明程度比人们通常想象的要先进许多。”《诺尔玛》剧中所描绘的正是凯撒入侵高卢时期高卢人的生活状态——高卢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免遭异族践踏,为了获取民族独立而奋勇抵抗。体现为剧中多处合唱曲,以粗俗狂躁的语言文字,和激越奋发的音乐语言淋漓尽致的展现出古代高卢人勇武好斗的个性特征与坚强不屈的可贵品质。
歌剧《诺尔玛》,其脚本有罗马尼根据根据法国剧作家亚历山大·苏梅的同名悲剧改编而来。讲述了关于古代德鲁伊特清教教徒的爱情、阴谋与背叛的悲剧故事。歌剧中祭司长诺尔玛所属的德鲁伊特是包含在古代凯尔特人之中的一个阶层。凯尔特人是欧洲大陆上阿尔卑斯山以北最早兴起的史前民族,罗马人称他们为高卢人。高卢人居住在今日法国、比利时、德意志西部与意大利北部的地区。在历史上,他们虽从未形成自己的书面语言,未形成统一的民族,然而他们却拥有着如钢铁般的坚强意志,顽强不屈的反抗罗马人的统治。凯撒在《高卢战记》中提到:“全高卢中,凡是有一些地位和身份的人都分属于两个阶层……一个是祭司阶层,一个是骑士阶层,前者专管有神灵方面的事情,主持公私祀典,以及解释教义上的问题。有大批的年轻人,为了向他们学习,集中在他们周围,他们在这圈子中很受尊重……这些祭司们每年有一个固定的日子,集中在卡尔努德斯——一般都认为它的领域是全高卢的中心——一块圣地,举行会议。”作为古代凯尔特人祭司,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职能:如负责主持祭祀,充当人与神之间的沟通中介,向神祈求赐福,同时传达神的旨意,在教徒们心中他们是人与神的结合体。剧中祭司长诺尔玛便充当着这一重要角色。德鲁伊特教的祭祀一般是在橡树林中进行,最具代表性的宗教仪式便是人祭。这些教义教规在《诺尔玛》歌剧场景中都有真实的对照。如“圣地”对应剧中的场景即是圣林:第一幕诺尔玛用金镰割下圣树上的槲寄生,并用纯洁的白布包裹,进行庄严神圣的祈福,也是古代德鲁伊特教的宗教仪式;在歌剧结尾处,诺尔玛与波利翁纷纷跳入火堆赴死,便是德鲁伊教活生生的人祭。 18世纪末,格鲁克进行了歌剧改革,在他的作品《阿尔切斯特》的序文中,清楚地说明了他的歌剧改革的要点:音乐要从属于戏剧;要压制歌手们不顾内容的炫耀声乐技巧合作娱乐性的表演;要除去与剧情和与台词无关多余的装饰性花腔表演和无故穿插的音乐;要使序曲反应全剧的气氛和情节的发展。他要求音乐尽量自然、朴素、真实地表现戏剧内容。格鲁克的这一举措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使得作曲家更加注重音乐与诗词的紧密结合,同时也影响了声乐演唱风格,去除矫揉造作的形式之风,追求自然纯美与延绵悠长的音乐效果。贝里尼从前辈的歌剧改革中受益良多,格鲁克音乐服从戏剧的核心宗旨与趋向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对贝里尼的歌剧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同时格鲁克提升了宣叙调在歌剧中的地位,使其不再只作为咏叹调的陪衬而存在。贝里尼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将宣叙调配以旋律,更加富于歌唱性,同时仍保留其语言性特色。在《诺尔玛》中贝里尼充分的运用乐队与人声去表现戏剧因素的人物的内心世界,对旋律的精心雕琢可谓巧夺天工。不论是咏叹调或是重唱,都能紧密结合唱词,恰如其分的展示人物的情感世界,彰显出贝里尼抒情戏剧的音乐主张。同时在音乐取材上,贝里尼摒弃了意大利喜歌剧常用的神话题材与传奇故事,而采用了真实的历史题材,也能体现出格鲁克改革的趋向现实主义的创作新主张。
19世纪,欧洲社会整体上进入了资产阶级革命阶段,其中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拿破仑专政为最重大、最有影响的事件,它突出的表现为世袭的封建贵族向新兴的资产阶级的权利转换。对这一事件做出第一反应的,是一向十分敏感和活跃的思想文化界。以华兹华斯、柯勒律治、济慈、雪莱、拜伦、歌德、海涅、乔治桑、雨果等位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艺术风靡一时,他们的作品反对崇拜理性,追求个性解放,歌颂自然之美,体现民众感情。浪漫主义思潮很快从思想文化领域蔓延到音乐艺术世界,不仅对浪漫主义音乐作品的产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为这类作品提供了文学基础。长年处于奥地利帝国奴役之下的意大利人民,受到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激励与鼓舞,民族独立意识被唤醒,爱国热情空前高涨。这一时期的歌剧创作题材多数与民族情感息息相关,鼓舞人民抗战斗志的英雄性歌剧层出不穷,纷纷表达出作曲家的政治态度与国家荣辱感。《诺尔玛》在时代号召下,从浪漫主义的肥沃土壤中孕育而生,以其鲜明的浪漫主义创作特征,掷地有声的表达出作曲家贝里尼的爱国热情和革命主张,并成为意大利浪漫派格局的开山之作。其中极具号召力的群众合唱被意大利人民广为传唱,发展成为意大利爱国曲调。
1831年,作曲家贝利尼在上一部歌剧《梦游女》成功之后受到斯卡拉歌剧院的委托创作一部新的歌剧,于是贝利尼考虑将当时活跃于戏剧舞台的《诺尔玛》搬上歌剧舞台。贝利尼和他同时代的多尼采蒂和罗西尼在创作速度上有所不同,他的歌剧精工细作。其作品的特点是自然流畅的旋律,他似乎不必依靠曲式或规范,在他的笔下旋律惊人的拥有了生命及灵魂,它绵延不断如行云流水,以自己的意志生长发展。其歌剧往往一气呵成,直到结束才给人以喘息。在这方面,"钢琴诗人"肖邦及"指环"的作者瓦格纳都十分钦佩他,而后来的斯特拉文斯基则把他与贝多芬相提并论。虽然贝利尼希望能够在《诺尔玛》上面画较长的时间来打磨,但迫于无奈,这部《诺尔玛》最后也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来完成。在这部歌剧中,贝里尼减弱了旋律中的装饰部分,自然朴实却扣人心弦。有时根据特殊需要,这部歌剧也作四幕演出。 国家大剧院首度请来欧洲顶级导演皮耶阿里,该导演也同著名导演乌戈·德·安纳相似,也是集各种工作于一身,如经常作为一部新制作的导演、舞美设计、服装设计、灯光设计等,确保所追求的和希望展现的艺术效果的完整性和合一性的最大化。本次邀请该艺术家作为国家大剧院制作《诺尔玛》的导演和舞美设计,一定能够在他所想给观众营造的作品意境给予充分的最佳的诠释。
2006-2008年间作为德国德意志国家歌剧院音乐总监,被称为是继朱塞佩·西诺波利之后唯一的意大利音乐总监,意大利共和国骑士勋章获得者,指挥大师雷纳托·帕伦波首次飞抵国家大剧院,为国内观众呈现保质保真的原味音乐。另外,服装设计曾在欧洲各大重要的剧院和多部知名的歌剧中担任服装设计和设计助理,并且与导演皮耶·阿里合作过《卡门》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而灯光设计弗朗哥·马里曾在国家大剧院与帕尔玛皇家歌剧院联合制作的《弄臣》中担任过灯光设计,编舞亚历山大·潘泽沃尔塔也在2013年国家大剧院制作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担任编舞与助理导演,此次二人再度合作,为观众打造出一部精品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