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国为什么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24年11月22日 15:03
有3个网友回答
网友(1):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从2008年底开始将稳健的财政政策转向积极。当年11月5日,包括四万亿巨大投资计划在内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出台。2009年政府加大了铁路、公路、机场和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会文化和民生事业方面的投资力度。而2010年,四万亿投资计划走到了实施的最后一年。但财政政策没有与货币政策一起“双退出”,是因为四万亿投资的效果尚待巩固,一些投资项目还在进行中。明年中国经济回落的风险仍然存在,尤其外部环境变化的背景之下,内部经济复苏还有一定不稳定性,需要总体积极的经济政策,而在货币政策转向的背景下,需要积极财政政策对冲货币政策转向的压力。
实施文件的货币政策是应为现阶段物价水平上升,通过货膨胀,为了抑通胀而紧缩流通中的货币量,进而导致投资减少,来控制总需求。

网友(2):

1,实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宏观调控“两防”目标: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为全面通货膨胀;
2,从紧的货币政策通过紧缩银根、提高利率,可以控制信贷投放规模、改变企业投资成本偏低的状况,从而有利于保持投资的稳定增长;
3,从紧的货币政策是加强流动性管理的最主要政策手段,利用发行央行票据进行对冲操作,可以有效回收通过外汇占款渠道被迫投放的人民币,从而缓解流动性过剩;
4,稳健的财政政策是解决当前经济结构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的主要手段,通过积极调整国债资金投向和财政投资结构,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可以消除经济发展中的各类瓶颈制约、提高经济增长潜力;
4,稳健财政政策要求实行结构性的减税政策,从而发挥财政收入再分配功能,提高居民收入比重,扩大消费需求;
5,稳健的财政政策通过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倾斜,可以起到保障与改善民生的作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网友(3):

以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防范实体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和乏力,以稳健的货币政策抑制棘手的物价上涨和通胀压力
随着近来通胀压力明显增加,及国外经济环境明显变化,近一步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条件已经逐步发生了变化,各方普遍认为,政策转向已势在必行。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失为眼下的“最优”政策组合。目前情况下,政府需要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对信贷投放、货币发行,特别是热钱流入,适当地进行控制。或许也意味着整个应对金融危机的刺激政策正式开始逐步退出。
货币政策改为稳健表明,金融危机后新兴市场国家已逐步采取退出政策。
目前国际、国内经济复苏的前景并不明确。尤其是海外因素,美国经济复苏是否反复,欧洲债务危机是否蔓延恶化,重重疑问都尚未完全解决。2011年中国很可能面临“增量滞涨”的局面,即经济增长趋势放缓,伴随着通胀加速攀升,实属“两难”局面。而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可以为此“留一手”。譬如针对经济中需求不足的问题,就可以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振兴消费;此外,还可以通过财政支出的办法来进行部分项目的投资。其实,实施“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期间开工的大量项目,尚在建设中,需要后续建设资金。从这个层面看,财政政策在2011年将被动扩张。此外,政府为加大在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投资,也有进一步扩张的动力。 积极财政政策在保持总量扩张的同时,支出结构应该进一步优化,更加侧重民生和公共服务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