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时间,名称都有哪些

2024年12月04日 15:13
有5个网友回答
网友(1):

春节,
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

龙抬头(二月二)
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人们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

寒食节:
清明节前一
天。

清明节:公历(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

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

冬至
: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

除夕
:农历一年最后一天,即十二月廿九或三十,当年十二月是
小月则在廿九,逢大月则在三十。

网友(2):

名称:春节
时间:除夕夜过后的早晨
习俗:贴窗花,放鞭炮,吃团圆饭。
相关故事:《笑面虎》

网友(3):

好👍👍👍👍👍👍👍👍

网友(4):

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时间、名称通常有以下几种:
1、春节: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古称: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
正”即正月之“正”),俗称“过大年”。
2、元宵:农历正月十五。元宵意指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又称为“上元节”。元宵是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
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因此又称“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
或“元宵”。而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3、清明: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同时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4、端午:农历五月初五。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因为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初五”是恶日,因而避讳“五”,改为“端午”。端午节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记载,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但是端午节之后的一些习俗受到屈原的影响。
5、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中国古代的情人节。也有人称为
“乞巧节”或“女儿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中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七夕节本名乞巧节,所谓乞巧,即在月光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
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6、中秋: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7、重阳:农历九月初九。叫“登高节”,习俗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现在我国又将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
8、冬至: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网友(5):

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时间、名称通常有以下几种:
1、春节: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古称: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
正”即正月之“正”),俗称“过大年”。
2、元宵:农历正月十五。元宵意指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又称为“上元节”。元宵是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
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因此又称“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
或“元宵”。而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3、清明: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同时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4、端午:农历五月初五。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因为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初五”是恶日,因而避讳“五”,改为“端午”。端午节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记载,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但是端午节之后的一些习俗受到屈原的影响。
5、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中国古代的情人节。也有人称为
“乞巧节”或“女儿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中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七夕节本名乞巧节,所谓乞巧,即在月光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
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6、中秋: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7、重阳:农历九月初九。叫“登高节”,习俗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现在我国又将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
8、冬至: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