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故宫的创作背景

2024年11月23日 02:27
有2个网友回答
网友(1):

大故宫的创作背景是:

之所以笔耕不辍地写大故宫,阎崇年说是因为他从小就与故宫有特殊的缘分,“这可能是命中注定的吧。”

自1949年4月从山东移居北京,阎崇年参观故宫的次数超过了1000次。他曾在南长街上过学,体育课就在天安门广场,晚饭后也常在天安门散步。

工作后,阎崇年工作和居住的地点也围绕着故宫。他在北京史研究会、满学会担任过职务,开会、研讨都围绕着故宫那些事儿。

扩展资料:

《大故宫》出自资深历史学家之手,却像小说一样好看,像带悬疑的电视连续剧一样引人入胜,数百张故宫独家珍稀图片带来类似动漫效果和阅读的不断惊喜。

《大故宫》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融历史、文学、文化、博物于一炉,一卷在手,数百年明清风云尽收眼底。

真实历史人物的悲欢离合,虚构的宫戏更可观可信、更耐人寻味、带来对天下兴亡、历史人生的反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故宫

网友(2):

之所以笔耕不辍地写大故宫,阎崇年说是因为他从小就与故宫有特殊的缘分,“这可能是命中注定的吧。”自1949年4月从山东移居北京,阎崇年参观故宫的次数超过了1000次。他曾在南长街上过学,体育课就在天安门广场,晚饭后也常在天安门散步。工作后,阎崇年工作和居住的地点也围绕着故宫。他在北京史研究会、满学会担任过职务,开会、研讨都围绕着故宫那些事儿。
几十年过去,阎崇年看到了故宫的变化,“它从我最早见到时的饱经沧桑变成了如今的金碧辉煌”。
视如己出,阎崇年对于《大故宫》有这样的情感。他说,创作《大故宫》,他尽心尽力了。从启动算起整整两年,从早到晚,从工作日到节假日,阎崇年全部用来看材料、分析数据、写作修改。“我两年的心都集中在这套书上,晚上做梦都是大故宫。经常夜里两三点就醒了,突然有个想法,赶紧起来披上衣服”。阎崇年说,在创作的几年间,他的心思都在这套书上,甚至连晚上做梦都是大故宫。他坦言,书中不少考证填补了历史空白,虽有遗憾处,但已尽心尽力。阎崇年说,创作与讲课不一样,书的每一篇章都要是新的,都要尽善尽美。但是,他也不讳言《大故宫》留有遗憾,比如清东西陵、明孝陵、十三陵都没写进去。
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黎波前日向记者透露:“2010年大故宫项目启动时,阎崇年先生不顾年近八旬,除了日夜笔耕不辍以外,甚至为一个数据、一个出处,亲临各种现场核实,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钦佩。” 阎崇年说,创作伊始就已经有了三部曲的架构,“第一部是核心紫禁城,第二部是紫禁城核心之外的其他部分,第三部分就延展到了全中国”。概述全系三本书,他介绍,第一部主要写紫禁城核心;第二部写紫禁城外围部分,特别是养心殿系统,宫外三海等等;第三部分重点就出北京了,读者进入三山五园、避暑山庄、沈阳故宫、台北故宫博物院等。
《大故宫》中除阎崇年擅长的历史学、满学、故宫学知识外,还涉及到了建筑学、文物学、文献学、档案学、艺术学、园林学、规划学等。阎崇年说:“历史学本来就是百科全书,它包括文学、军事、文化、书画种种。我是研究明清史的,前些年就打好了写这部书的基础,这次等于是厚积薄发。”他拿自己欠缺的建筑学知识打比方,“比如说屋顶,什么是单檐、重檐,我一直弄不明白。这次经过实地考察和多方学习,我终于把它说明白了。”阎崇年说,书中很少参考民间故事,主要靠文献材料相印证,“一般的传说我都没采用,比如承德避暑山庄有很多故事,但我都不用。我主要依靠文献材料,书中引用了许多文言文,难的我会加解释”。
阎崇年强调,《大故宫》绝对不是一个人的成果,包括紫禁城、紫禁城学会、所属的团体会员,南到台北,北到沈阳,西南到武当山,一直到木兰围场,“阎崇年就是一个符号”,他举例比如雍正皇帝从养心殿的住家,到前殿上班,路程是多少,故宫博物院单霁翔院长说他亲自量,我们俩亲自量的1.8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