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数学家的故事(要短的)急需!!!!

jixue !!!!!!
2024年11月19日 15:14
有3个网友回答
网友(1):

数学家的故事——苏步青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网友(2):

陈景润是福建人,生于一九三三年,他妈妈一共生了十二个孩子。只活了六个、其中陈景润排行
老三。陈景润的幼小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创伤。他时常被惊慌和迷惘所征服。
当他升入初中的时候,江苏学院从远方的沦陷区搬迁到这个山区来了。
那学院里的教授和讲师也到本地初中里来兼点课,他喜欢两个外地的数理老师。外地老
师倒也喜欢他。十三岁那年,他母亲去世了。是死于肺结核的。而父亲又结了婚,后娘对他就更不如亲娘了。
抗战胜利了,他们回到福州。陈景润进了三一中学。毕业后又到英华
书院去念高中。那里有个数学老师,曾经是国立清华大学的航空系主任。有一次,老师给这些高中生讲了数论之中一道著名的难题。他说,当
初,俄罗斯的彼得大帝建设彼得堡,聘请了一大批欧洲的大科学家。其中,
有瑞士大数学家欧拉(他的著作共有八百余种);还有德国的一位中学
教师,名叫哥德巴赫,也是数学家。
一七四二年,哥德巴赫发现,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的和。
他对许多偶数进行了检验,都说明这是确实的。但是这需要给予证明。
因为尚未经过证明,只能称之为猜想。他自己却不能够证明它,就写信请
教那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欧拉,请他来帮忙作出证明。一直到死,欧拉也
不能证明它。从此这成了一道难题,吸引了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两百
多年来,多少数学家企图给这个猜想作出证明,都没有成功。
老师又说,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
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
高中生们轰的一声大笑了。
但是陈景润没有笑。他也被老师的话震动了,但是他不能笑。如果他
笑了,还会有同学用白眼瞪他的。自从升入高中以后,他越发孤独了。同
学们嫌他古怪,嫌他脏,嫌他多病的样子,都不理睬他。他们用蔑视的和
讥讽的眼神瞅着他。
他成了一个踽踽独行,形单影只,自言自语,孤苦伶仃的畸零人。长
空里,一只孤雁。
福州解放!那年他高中三年级。因为交不起学费,一九五○年上半年,
他没有上学,在家自学了一个学期。高中没有毕业,但以同等学历报考,
他考进了厦门大学。那年,大学里只有数学物理系。读大学二年级时,
才有了一个数学组,但只四个学生。到三年级时,有数学系了,系里还是
这四个人。因为成绩特别优异,国家又急需培养人才,四个人提前毕了业;
而且,立即分配了工作,得到的优待,羡慕煞人。一九五三年秋季,陈
景润被分配到了北京!在第X中学当数学老师。这该是多么的幸福了呵!
他一向不会照顾自己,又
不注意营养。积忧成疾,发烧到摄氏三十八度。送进医院一检查,他患有
肺结核和腹膜结核症。
这一年内,他住医院六次,做了三次手术。当然他没有能够好好的教
书。但他并没有放弃了他的专业。中国科学院不久前出版了华罗庚的名著
《堆垒素数论》。刚摆上书店的书架,陈景润就买到了。他一头扎进去了。
非常深刻的著作,非常之艰难!可是他钻研了它。住进医院,他还偷偷
地避开了医生和护士的耳目,研究它。他那时也认为,这样下去,学校没
有理由欢迎他。
他想他也许会失业?又有什么办法呢?好在他节衣缩食,一只牙刷也
不买。他从来不随便花一分钱,他积蓄了几乎他的全部收入。他横下心来,
失业就回家,还继续搞他的数学研究。积蓄这几个钱是他搞数学的保证。
这保证他失了业也还能研究数学的几个钱,就是他的生命:他的生命就
是数学。
至于积蓄一旦用光了,以后呢?他不知道,那时又该怎么办?
这也是难题;也是尚未得到解答的猜想。而这个猜想后来也证明是猜
对了的。他的病好不了,中学里后来无法续聘他了。
厦门大学校长来到了北京,在教育部开会。那中学的一位领导遇见了
他,谈起来,很不满意,提出了一大堆的意见:你们怎么培养了这样的高
材生?
王亚南,厦门大学校长,就是马克思的《资本论》的翻译者,听到意
见之后,非常吃惊。他一直认为陈景润是他们学校里最好的学生。他不同
意他所听到的意见。他认为这是分配学生的工作时,分配不得当。他同意
让陈景润回到厦门大学。
听说他可以回厦门大学数学系了,说也奇怪,陈景润的病也就好转了。
而王亚南却安排他在厦大图书馆当管理员。又不让管理图书,只让他专
心致意的研究数学。王亚南不愧为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家,他懂得价值论,
懂得人的价值。陈景润也没有辜负了老校长的培养。他果然精深地钻研了
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和大厚本儿的《数论导引》。陈景润都把它们吃
透了。他的这种经历却也并不是没有先例的。
景润在厦门大学图书馆中也很快写出了数论方面的专题文章,文章
寄给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华罗庚一看文章,就看出了文章中的英姿
勃发和奇光异采,也提出了建议,把陈景润选调到数学研究所来当实习研
究员。正是:熊庆来慧眼认罗庚,华罗庚睿目识景润。
一九五六年年底,陈景润再次从南方海滨来到了首都北京。
一九五七年夏天,数学大师熊庆来也从国外重返祖国首都。
这时少长咸集,群贤毕至。当时著名的数学家有熊庆来、华罗庚、张
宗燧、闵嗣鹤、吴文俊等等许多明星灿灿;还有新起的一代俊彦,陆启铿、
万哲先、王元、越民义、吴方等等,如朝霞烂熳;还有后起之秀,陆汝
钤、杨乐、张广厚等等已入北京大学求学。在解析数论、代数数论、涵数
论、泛涵分析、几何拓扑学等等的学科之中,已是人才济济,又加上了一
个陈景润。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风靡云蒸,阵容齐整。条
件具备了,华罗庚作出了部署。侧重于应用数学,但也要向那皇冠上的明
珠,哥德巴赫猜想挺进!

网友(3):

数学家的故事——苏步青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