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
塔板理论与速率理论都是为了揭示色谱分析中的有关问题和现象。
区别
一、概念不同
1、塔板理论:色谱柱看作一个分馏塔,设想其中均匀分布许多塔板,并认为在每个塔板的间隔空间内,组分在两相中立即达到分配平衡,经过多次的分配平衡后,分配系数小的组分先流出色谱柱,并得到描述色谱流出曲线的表达式。
2、速率理论:把色谱分配过程与分子扩散和气液两相中的传质过程联系起来,建立了色谱过程的动力学理论,即速率理论。
二、提出人不同
1、塔板理论:马丁和辛格建立的“塔板理论”模型。
2、速率理论:由荷兰学者范第姆特(van Deemter)等吸收塔板理论中的一些概念提出。
三、侧重点不同
1、塔板理论:塔板理论是色谱学的基础理论,塔板理论将色谱柱看作一个分馏塔,待分离组分在分馏塔的塔板间移动,在每一个塔板内组分分子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形成平衡,随着流动相的流动,组分分子不断从一个塔板移动到下一个塔板,并不断形成新的平衡。
一个色谱柱的塔板数越多,则其分离效果就越好。
2、速率理论:,要想提高液相色谱法的柱效,必须用小而均匀的固定相颗粒填充均匀,以减小涡流扩散和流动相传质阻力。改进固定相的结构,对于减小滞留流动相传质阻力以及固定相传质阻力至关重要。此外,选用低粘度的流动相(如甲醇、乙腈等),也有利于减小传质阻力,提高柱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塔板理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速率理论
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是色谱分析的两大基本理论,前者以热力学平衡为基础,后者以动力学为基础,两个理论相辅相成,较好地揭示了色谱分析中的有关问题和现象。
塔板理论是一个半经验公式,它进行了一些基本假设,从热力学平衡的角度处理色谱分离过程,形象地描述了溶质在色谱柱中的分配平衡和分离过程,成功地解释了色谱峰的正态分布现象和峰值的位置,提出以理论塔板数、理论塔板高度、有效塔板数和有效塔板高度作为计算和评价柱效的参数。但因某些假设不符合实际,不能解释造成谱带扩张的各种原因和流动相流速对柱效的影响,应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速率理论吸收了塔板理论中板高的概念,充分考虑组分在两相间的扩散和传质过程,从化学动力学的角度较好地解释了影响板高的各种因素,对气相、液相色谱都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