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老师说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那时人们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包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时,人们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后来在晋代,粽子才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南北朝时期,又出现杂粽。在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被用作了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它的形状出现了锥形、菱形。宋朝时,人们又把果品包入粽子,就有了“蜜饯粽”。在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馅料也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人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最为出名。吃粽子的风俗,也一直流传至今。
吃粽子
端午节这天,我早晨起床后,洗漱完毕,正准备吃饭。只见妈妈给我端上了热气腾腾的粽子。有好几种口味的:豆沙、猪肉、红豆、绿豆、蜜饯、红枣、蜜枣等。我拿了一个豆沙粽子,先解开缠绕在外面的线,然后,再剥开一层层的竹叶,就露出了晶莹雪白的粽子。我咬一口,又松又软真是香甜可口。
为什么端午节吃粽子呢 ? 相传古时候,有一位爱国诗人屈原,他提出了许多爱国主张,当时朝廷不采纳,结果土地沦陷,屈原十分愤闷,就自投汨罗江而死。当时的人们听到这个消息,都很难过,就用竹叶把糯米包起来,作为祭品投到汨罗江中。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就把这一天定为端午节,并且在端午节吃粽子。
我吃着香喷喷的粽子,禁不住想起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我们要学习他的爱国精神,我们只有好好学习,掌握好本领,长大以后才能报效祖国。
吃粽子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节不久就到了,想必大家对去年过端午节的情形仍记忆犹新吧!现在我就介绍一下我家乡的端午节吧!
我的家乡――永昌,位于祖国的大西北,是座古城,历史悠久,可如今也只是知道者微乎其微的小镇而已。在彼,人们留心于早晚的云蒸霞蔚,四时的风花雪月,并不太在意小小的端午节;在此,人们向往着都市的灯红酒绿,生活的纸醉金迷,而忽略了小小的城镇。他们都喜欢心目中美好的东西,却不知在此边陲小镇中,端午节也是热闹非凡的。
家乡的端午习俗可谓多种多样。插茱萸。在端午的前几天,人们就弄一枝茱萸(或一柳条)插于门楣之上,据说可以驱妖避邪。戴香包。大人们用布缝制成小布包,并将艾、苍术、板蓝根等草药包于其中,让孩子或戴于项下,或系于腰间,可增强免疫力。我的家乡由于缺水,所以并不像江南等地划龙舟。在我家乡,最典型的风俗便是吃粽子了(有些地方吃油糕)。将糯米洗净,并配一把包,用棕叶宝成三角锥形,蒸熟,便成了香气四溢、味甘可人的粽子了。在永昌吃粽子有一个讲究,那就是在吃之前先祭屈原,在祭祖先,然后才能吃。
我最爱吃粽子。每逢端午节,我总要吃个够,直到再也吃不下为止。妈妈做的粽子十分可口。轻轻将棕叶撕破,便露出了又白又嫩的糯米糕,忍不住吃一口,甜汁溢入口中,那感觉简直妙不可言。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吃惯妈妈包的粽子,吃起别人包的,总觉得有些干涩,不如妈妈包的香嫩。
不知怎的每次吃粽子都会有同一种感觉。满口喷香的糯米,氤氲香气中,仿佛升腾起成败英雄不灭的屈原,自己也仿佛回到了失落千年的楚国。不禁对靳尚、张仪与郑袖的卑鄙无耻嗤之以鼻,为屈原的气节所折服。何为英雄?生死契阔,气吞山河?金戈铁马,仰天长啸?都不是!而是喜笑悲歌气傲然,九万里风鹏正举!隐隐的,似乎可见你将那无尽的沉沦抛进滚滚汨罗江,只有那涓涓流水重复着永不改变的晨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你的心胸可吞日月,可囊星汉!整个世界因你而美丽!折断柳条留不住的,是岁月的裙袂,挽短罗衣留不住的,还有你追寻真理的脚步……
忽然,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下幽雅的餐桌。原来,手中的粽子已尽,才明白富贵名禄过眼云烟,君王霸业恒河沙数,最终空留叹嗟,沉沦不已……
粽子在口,母亲在身边,家乡在心中。
我的家乡在廉江,那里有很多风味小吃,比如:粽子、臭豆腐、牛肉串等等,但我最喜欢吃的是粽子。
粽子的形状很像五边形,粽是用荷叶包着的,还要一条草绳绑着,好像粽子正要穿衣服似的,还要绑着一条腰带。
粽子的色味很香,闻起来很舒服,并且让人越闻就越想闻了。我为什么要喜欢吃粽子呢?原来是它的香味在勾引我吧。
有一次,爸爸妈妈带我来摊点里吃粽子,粽子的香味弥漫了这个摊点。摊主把我们要的粽蒸好了送上来给我们吃。
我见到了粽子,就连忙把它接过手里,粽子在我的手里热呼呼香喷喷的,我把粽子的草绳解下来。然后把荷叶脱下一点点,不津津有味地吃起粽来,粽子的糯米沾在我牙齿里,好像一个小朋友拉着妈妈不想去学校似的。我把粽子吃完了还想吃,但我的肚子太小,吃都吃不下,装都装不下。妈妈说:“你这个小东西,还真喜欢吃粽子。不要难过,下次爸爸妈妈再带你来吃,好吗?”我听了妈妈的话,高声喊到妈妈万岁。
如果到了端午,我就能吃到更多的粽了,我盼望着这一年的端年节,等着吃粽子呢。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节不久就到了,想必大家对去年过端午节的情形仍记忆犹新吧!现在我就介绍一下我家乡的端午节吧!
我的家乡――永昌,位于祖国的大西北,是座古城,历史悠久,可如今也只是知道者微乎其微的小镇而已。在彼,人们留心于早晚的云蒸霞蔚,四时的风花雪月,并不太在意小小的端午节;在此,人们向往着都市的灯红酒绿,生活的纸醉金迷,而忽略了小小的城镇。他们都喜欢心目中美好的东西,却不知在此边陲小镇中,端午节也是热闹非凡的。
家乡的端午习俗可谓多种多样。插茱萸。在端午的前几天,人们就弄一枝茱萸(或一柳条)插于门楣之上,据说可以驱妖避邪。戴香包。大人们用布缝制成小布包,并将艾、苍术、板蓝根等草药包于其中,让孩子或戴于项下,或系于腰间,可增强免疫力。我的家乡由于缺水,所以并不像江南等地划龙舟。在我家乡,最典型的风俗便是吃粽子了(有些地方吃油糕)。将糯米洗净,并配一把包,用棕叶宝成三角锥形,蒸熟,便成了香气四溢、味甘可人的粽子了。在永昌吃粽子有一个讲究,那就是在吃之前先祭屈原,在祭祖先,然后才能吃。
我最爱吃粽子。每逢端午节,我总要吃个够,直到再也吃不下为止。妈妈做的粽子十分可口。轻轻将棕叶撕破,便露出了又白又嫩的糯米糕,忍不住吃一口,甜汁溢入口中,那感觉简直妙不可言。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吃惯妈妈包的粽子,吃起别人包的,总觉得有些干涩,不如妈妈包的香嫩。
不知怎的每次吃粽子都会有同一种感觉。满口喷香的糯米,氤氲香气中,仿佛升腾起成败英雄不灭的屈原,自己也仿佛回到了失落千年的楚国。不禁对靳尚、张仪与郑袖的卑鄙无耻嗤之以鼻,为屈原的气节所折服。何为英雄?生死契阔,气吞山河?金戈铁马,仰天长啸?都不是!而是喜笑悲歌气傲然,九万里风鹏正举!隐隐的,似乎可见你将那无尽的沉沦抛进滚滚汨罗江,只有那涓涓流水重复着永不改变的晨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你的心胸可吞日月,可囊星汉!整个世界因你而美丽!折断柳条留不住的,是岁月的裙袂,挽短罗衣留不住的,还有你追寻真理的脚步……
忽然,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下幽雅的餐桌。原来,手中的粽子已尽,才明白富贵名禄过眼云烟,君王霸业恒河沙数,最终空留叹嗟,沉沦不已……
粽子在口,母亲在身边,家乡在心中。
五月五吃粽子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汩罗江边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两千多年后,五月初五成了传统节日——端午节,大家包粽子、划龙舟、煮鸡蛋,用各种方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又是一年端午节,我很想体会体会这种气氛,便向奶奶要求,让她教我怎样包粽子。
包粽子,首先要把箬叶洗干净,在热水中泡软。再准备好枣子、鸡蛋、肉等做陷,将自己喜欢的陷煮得香喷喷的,就可以开工了。先把长长的箬叶折叠,围拢来,做成一个窝,中间放进调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后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匀,最后把箬叶包着的粽子做成四角的形状。
这包粽子的功夫全在最后一道工序,你的粽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个角是不是匀称,是不是有型。我开始学的时候,总是把四个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个角,就是揉成一团球了。
奶奶就不止一次看着我的“杰作”发笑:“这,这能叫粽子吗?你让细线系在什么地方啊?”
我晕!感情粽子包出四个棱角是方便用细线系着挂起来的,怎么这世界上就没有圆粽子呢?
包好的粽子放进锅里用猛火煮,大约1小时后,改文火煮30分钟就可以。
在煮粽子的过程中,我总是急不可耐地要揭盖子察看情况。因为从锅里飘出那粽子的香气,馋得我直流口水。
等待的时间总是特别的漫长,看到热气腾腾的粽子终于从锅里“解放”出来的时候,我高兴得手舞足蹈。放在碗里,用筷子剥开,就可以看到里面金黄松软的“粽肉”了,咬一口,美味无比,我差点连筷子都要咬下来了。
今年端午节,我学会了包粽子,品尝到自己劳动的果实,那感觉不是一般的甜蜜。
我的家乡在廉江,那里有很多风味小吃,比如:粽子、臭豆腐、牛肉串等等,但我最喜欢吃的是粽子。
粽子的形状很像五边形,粽是用荷叶包着的,还要一条草绳绑着,好像粽子正要穿衣服似的,还要绑着一条腰带。
粽子的色味很香,闻起来很舒服,并且让人越闻就越想闻了。我为什么要喜欢吃粽子呢?原来是它的香味在勾引我吧。
有一次,爸爸妈妈带我来摊点里吃粽子,粽子的香味弥漫了这个摊点。摊主把我们要的粽蒸好了送上来给我们吃。
我见到了粽子,就连忙把它接过手里,粽子在我的手里热呼呼香喷喷的,我把粽子的草绳解下来。然后把荷叶脱下一点点,不津津有味地吃起粽来,粽子的糯米沾在我牙齿里,好像一个小朋友拉着妈妈不想去学校似的。我把粽子吃完了还想吃,但我的肚子太小,吃都吃不下,装都装不下。妈妈说:“你这个小东西,还真喜欢吃粽子。不要难过,下次爸爸妈妈再带你来吃,好吗?”我听了妈妈的话,高声喊到妈妈万岁。
如果到了端午,我就能吃到更多的粽了,我盼望着这一年的端年节,等着吃粽子呢。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首诗是唐代文秀写的端午节。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天中节。在这天,人们会赛龙舟、挂艾草、包粽子、食粽、佩戴香囊。
在我们老家,在端午节那天,十分热闹,每家每户都早早起了床,忙了起来。我们家也不例外,
奶奶准备好提篮带上我,从原材料开始准备。我和奶奶两个人去家门口的小河边摘芦叶,这是一大片的芦苇地,在一片片的叶子中,我彻底迷糊了,到底什么样的叶子才是最适合包粽子呢?奶奶边摘边告诉我,要挑选叶子上没有黑点、没有枯斑、甚至连一个小洞眼也不能有的新鲜翠叶。我于是跟随奶奶的脚步,信心满满地开工起来。好不容易找到了几片好叶子,可是被我摘下来的一瞬间就不小心碰坏了。奶奶转过头安慰我说:“阿妹,不要紧的,奶奶小时候刚开始摘芦叶也这样,摘多了就有经验了。”我又尝试了几次,总算摘得几片自己还算满意的芦叶,回头一看奶奶已经摘满了一篮子。我热得满头大汗
回到家中,奶奶便去厨房淘米,洗粽叶。我也就在灶台边,心不在焉地玩起稻草来。
奶奶,您材料准备好了没有?”我焦急又无奈地喊道。“好了,快点来吧!”我兴奋地蹦了过来,只见奶奶娴熟地把一张张粽叶卷起来,做成一个小尖锥裹成三角状,然后先放一把米垫底,再夹一个蜜枣放进粽叶里,随后用手抓一把米洒在馅上,再把米压密实平整,最后就可以翻折粽叶把预留那段的粽叶盖在米上,这样鼓鼓的粽子就成型了。可是想把一个粽子裹起来可真不容易,奶奶腾出一只手抽了围兜里的一根线,一头用牙齿咬住,另一头就开始在粽子上绕来绕去,还没看明白情况,眨眼间就包好了。第一个粽子就这样诞生了。“我也要包!”我着急地说,奶奶看了我那着急劲儿说:“乖,别着急,心急可吃不了热豆腐。”奶奶的话像定心丸我的心一下就平静了下来,我拿了两片粽叶有模有样的学了起来,可看似简单却怎么包也包不好,无奈之下我只得向奶奶求助了。
奶奶看了看我的粽子,有不对的地方,她马上给我指出。并教了我一个小妙招,一卷、一放、一压、一裹,在困难的尝试中我终于包好了第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