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尝记溪亭日暮
一个是教育界的名流、苏门后四学士之一,一个是知书善文的状元孙女,这样的家庭该算文学艺术之家了。李清照自然从小耳濡目染,受到不少熏陶。因此,在少女时期,她就已经才力华赡,词名难掩。“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尝记”二字点出了是词人陷入了美好的回忆当中,很直白却不突兀。我们可以设想一个这样的镜头:深闺之中,清照倚靠在窗前发呆,轻抚一下脸颊,捋一捋耳际的青丝,百无聊赖。蓦地,垂头一笑,记起了在溪亭的那个傍晚。其实,历来诗酒不分家,哪有文人不喝酒?同样姓李,李白可以“斗酒诗百篇”,李清照就不能“把酒黄昏后”?更何况,宋代以前的酒其实都是酒精度十度以下的米酒,一个小女子,就算醉了,也只不过微醺而已。酒醉微醺,正是看天天蓝、看景景美、兴致高昂的时候,最好作诗,这首词写的就是这份兴致。溪亭,就是溪亭泉,是济南的七十二名泉之一。宋朝时,溪亭泉与珍珠泉等一起汇为濯缨湖,水面颇广,是文人墨客诗酒游玩的好去处。据记载,古时的溪亭泉紧依濯缨湖,北接大明湖,水面广阔可以通舟楫,即使到了明代,这一带水势依然旺盛。只是,现在的溪亭泉,只留了一方泉池,再也无法“争渡”了。幸好,李清照活在宋朝。在溪亭的那个傍晚,有些怎样的意趣呢?“沉醉”,便揭示出来,原来是喝酒了。古代文人喝酒不比现今的人,只一味地傻喝,他们喝酒有覆射、酒令、吟诗、作对,诸如此类的游戏。清照在溪亭的宴饮一定也会如此吧?行舟在悠长的水道中,一边行令畅饮一边赏景游玩,何等乐事!往往,有美景佐酒会让人更沉醉其间,就是欧阳修说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了,醉了,醉得连太阳落山了也浑然不知,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但是,这“沉醉”二字却又透露了清照心底的欢愉,是甘于沉醉的欢愉。“不知归路”是确实辨不清路径了,也曲折传出她们流连忘返的情致。“兴尽晚回舟”,果然如此,确实流连忘返,直至兴尽方才回舟。这样愉快的一次郊游,怎能不玩到尽兴呢?开始将小舟往回划,却仍在舟上打打闹闹,还是因为“沉醉”。醉了,闹了,自然就“误入藕花深处”。这“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沉醉了,便忘情了,这一忘情也就更见情致了。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幽杳而神秘的世界。误打误撞的这一入,给清照带来的是更大的惊喜和更深的陶醉吧?这样的美景,这等美事,一下子全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少年的时光,回想起来,总是幸福的。那些日子,没有哀伤,没有悲痛,只有快乐。李清照的少年时光,应该是非常快乐而欢愉的。她是长女。李清照的母亲,去世的早,所以,很多时候,李恪非对她是宠爱有加。李清照在这些词中写出来的情怀,其实就是一条线索,让我们可以找到她。有人说这是李清照做少女时所写的词,而我个人却觉得,这不过是李清照写下的回忆录。写作时间,当在她嫁给赵明诚前后。这有可能是她在汴京,写下的对自己青春、对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的一种怀旧的情感和留恋的不舍。那些快乐无比的生活,那些自由自在的生活,那些没有离愁的生活,已经悄然离她远去。那颗刚刚成熟的心,被这些东西,纠缠着,折磨着。
溪亭,山东济南名泉。苏轼之弟苏辙曾在济南任职,有《题徐正权秀才城西溪亭》诗:“竹林分径水通渠,真与幽人作隐居。溪上路穷惟画舫,城中客至有罾鱼。”可见溪亭既为泉名,亦为地名。在济南城西,所濒之湖,时称西湖。苏辙又有《和李诚之待制燕别西湖》诗,序文中说:“于是数与其僚燕于湖上。”湖上可燕饮,当有亭子,此词“沉醉不知归路”,可见荡舟前曾在溪亭燕饮。
崇宁元年(1102)七月,清照父李格非因党争被罢官,有可能居住济南,李清照可能在此时归宁而泛舟西湖。另外,大观二年(1108),李格非曾游济南佛慧山,并作《历下水记》,可见当时已确实家居济南,当时李清照居山东青州,相距不远,可能来济省亲,其间有可能泛舟游湖。其他时间清照是否有可能居于济南,则未见于文献记载。
(摘录自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
楼下的,重复别人答案是无意义的。
管理员,你也太失察了,窃取别人答案获推荐,严重抗议
1.溪边 2.亭子 3.太阳落山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