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2024-10-30 19:27:25
有1个网友回答
网友(1):

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效的教学设计有利于高效思品课堂的达成。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思想品德课教师不仅要有高度的课程意识和过硬的专业素养,还必须关注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度。笔者认为,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教学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
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教育过程中,只有当外部的教育因素触及学生内在的精神需求时,才能使受教育者处于一种积极的接受状态,从而产生良性的内化过程。中学时期正是学生长知识、长身体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求知、求美、求真、求友谊、求有价值的心理更渴求得到理解和尊重。因此,教师若能走进学生生活,引领他们感悟人生的意义,就能够使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进而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和学习态度。
教师可通过课间谈心、个别谈话、座谈会、民意调查等形式,多渠道接触学生,了解他们的精神需求,在教学设计时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我在讲《学会与父母沟通》一课时,了解到部分学生由于个人的逆反和叛逆心理与父母的关系处理不好,学生与父母拌嘴、吵架、赌气现象时有发生。为此,我在课前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一名少年因与父母赌气离家出走,由于身无分文,连续两天米饭未进,饿得两眼直冒金星。就在此时,一位好心人送给他一个馒头,他感激涕零,连声道谢,并许诺来日将涌泉相报。然后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你对案例中少年的做法有什么看法?“一个馒头”就可“涌泉相报”你是怎么认识的?(2)你与你的父母赌过气或发生过摩擦吗?事后你是怎么处理的?上课时,课堂气氛异常的活跃,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自己的观点。最后,我也谈了自己的看法:“这名少年离家出走是不对的,试想,他走后父母会着急成什么样子?别人送一个馒头就感激涕零,父母生养之恩你又该如何去报答?”我接着说:“在家里,谁主动向父母道过谦、说过谢谢的话?”大部分学生都低下头。我因势利导:“理解父母、尊重父母是学会与父母沟通的前提”,接下来课上的很顺利,效率也很高。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教师投给学生一份爱,学生就会回报教师一份情。“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用心,要使课堂贴近学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考虑学生所急、所忧、所乐,而后因势利导。
二、教学设计要突出趣味性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更应重视学生的兴趣,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眼球”。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关注点,这样才能在教学设计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学生非常关心又非常想弄清楚的问题,如社会热点、国家建设、学习心理等等,在课堂上适当作些探讨,能激发学生的兴奋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节学生的身心,提高学习效率。而教学中巧设情景、设疑导思、联系生活结合时事、案例故事、借助多媒体等都是用来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达到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在教学鲁教版五四制七年级下册《诚信做人到永远》一课时,我设计了两个案例:案例一:一对农家夫妇吵架,妻子气急,拿起一瓶农药就喝,本想一死了之,结果毫发未伤!为什么呢?原来这瓶农药属假劣产品,一点毒性也没有。假农药立了大功,救了一条人命,喝药女子的丈夫为了感谢厂家救命之恩,特给农药厂送锦旗一面。案例二:“三鹿”奶粉事件。学生听第一个案例后哈哈大笑,听第二案例后引起深思。第一个案例虚褒实贬的幽默,看似表扬,实为嘲讽,无情地讽刺那些缺乏诚实信用,搞搀杂制假和兜售假药的人,化腐朽为神奇,学生听了情绪兴奋,脸上挂笑,一个道理便被轻松接受了;第二个案例使学生对一个企业缺乏诚信造成的危害有了一个鲜活的认识,进而感悟到不但个人要讲诚信,诚信对于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都至关重要。学生再学习起本节内容来便兴趣盎然。
三、教学设计要体现课程资源的多元化
巴金先生说:“孩子们变好或变坏和他们受到的教育有关,有句话叫‘先人为主’,所以父母是第一个老师,不能把一切推给学校。我们希望子女成龙,首先就要尽父母的职责。”宋庆龄也说:“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可见,家长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作用是多么的重要。实践表明,充分利用家长的“优势”资源,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家庭、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还可以教会学生懂得用最真挚的情感去感恩父母,用更开阔的视野去关注世界。同时,充分利用家长的“优势”资源,不仅能给家长带来深刻的教育启迪,给师生带来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更能调动教师、学生和家长关注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为打造思品高效课堂增添了活力。
在教学《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一课时,我认真分析了教材和学生,针对学生A(单亲家庭)性格有些孤僻,而且纪律意识差。之前家访了解到A在家经常与父亲拌嘴,甚至不顾家中经济困难索要名牌服装等。于是我在课前“设计”时,与其家长进行了沟通,并决定邀请A的家长参加本节课教学。在课堂上A的父亲满含眼泪讲述了几年来自己带着A艰难地生活却得不到理解的感受。最后他对着A说:“孩子,爸爸不怨你!我只希望你能够理解爸爸的难处,有什么话我们父子不能好好交流呢?”短短几分钟,让班里每个学生的心灵受到了一次爱的洗礼。学生A更是热泪盈眶,羞愧难当,主动站起来哽咽着对父亲说:“爸爸,是我错了,对不起!我保证以后再不会与你顶嘴了,我做错的地方您给指出来,我一定改!”。这节课后,学生A变化很大,我也感到很欣慰。其实,由于学生叛逆和逆反心理的作用,大多与家长缺乏交流。如果我们能够让家长成为我们思品课堂的“常客”,坚持到校参与我们的教学,让他们一一走进我们课堂,进行“现身说‘法’”,就会在无形之中让我们的学生变得上课听讲认真,提问发言积极,学习劲头十足。这样坚持下去,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何愁不能达到高效呢?
四、教学设计要关注教学反思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虽然力求设计丰富多彩的情境、案例、活动等等,寓教育于其中,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落实品德课的教育目标。但是由于观念的偏差、认识的局限、经验的缺乏,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一些误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也是教师打造高效思品课堂的手段之一。
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促进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习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才能促进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对控制方法、技能的准确把握,从而提高教师的监控能力,自如地应对教学过程中各类问题。例如,在设计《与诚信结伴同行》一课时,我就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差异,在教学后对本节进行了认真反思。通过反思既看到了本节值得肯定的“亮点”:“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加强了对‘诚信’含义的理解与认识,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们积极动脑、大胆辩论、勇于反思个人诚信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深了对‘诚信做人’重要性的认识。另外,使他们认识到诚信不是是非不分,而是讲原则、必须符合法律、道德的要求的。”同时,也发现了影响本节课效率提高的“瑕疵”:“在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方面还不到位,主要表现在,课前设计的案例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等。诚信的含义理解起来相对容易一些,但对于部分学生真正落实到行动上还有一定困难。”,并找到了下一步突破瓶颈的“切入点”:“邀请家长进课堂,强化自己的亲人、身边人的榜样功效,教育学生一生都做一个诚信的人”。结合反思情况,我对本课进行了“再教设计”,第二次执教这节课时取得了满意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