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兴趣及职业兴趣的 理解(二者之间有何区别)?

2025年02月23日 13:23
有3个网友回答
网友(1):

大家都是有兴趣爱好的,特别是简历中都会写什么排球、羽毛球和篮球。我这里所提出的兴趣爱好,比各位理解的广泛的多。对兴趣爱好再加一句解释的话,即一个人的感情依托所在。也就是说,一个人,做一件事情时,对这件事情非常非常地有感情,非常非常地投入,有发自内心的一种喜欢,每天都愿意花点时间做一做,做了十年了。它对你的影响,远大于大学4年你朝夕相处的专业。就像印度电影《三个白痴》里的那个喜欢野生动物摄影的男生一样。我举2个例子来说明。第一个例子,《明朝那些事儿》大家都看过吧,写这本书的作者笔名叫做当年明月,真名叫做石悦,79年或80年出生,从小到大,家里都有很多很多的书,他从小就看很多的历史书,家里还有一个特别好的环境,就是回家可以先看课外书,而不是非要先写作业,所以石悦从小就看历史,每天回家看2-3个小时的历史,逐渐就开始喜欢历史,而他对历史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上大学的时候,每天同学都看不到他,他不是在图书馆,就是在自习室,每天都看很多书,各种书,所以他对很多问题都理解得很深。大学毕业后,他考入了一个公务员的职位,每天下班后还继续看书,工作到第5年时,他开始写东西,每天下班后8点到11点,写3个小时,每天写1000字到1500字,从来没有想过赚钱,写好后就发在天涯或者自己新浪博客上,这些都是免费的。当他写了两个月后,他的粉丝就超过1000万,出版社就开始主动找他,一定要他出本书。《第一卷-朱元璋》这本书出版之后,第一年版税收入2000万人民币。他坚持写到2008年,三年写完明朝276年的历史,大家可以从中看到,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对他的影响有多大。性格爱好的出发点对人的影响非常重要!之所以形成爱好,原因是喜欢,喜欢的背后是你投入了感情。
我们绝大部分的年轻人,正是因为应试教育,抹杀了大家的很多天性,而培养了一种叫做技术和技能的综合素质,用这种综合素质谋生,你才能换来生存的物质基础,衣食住行,但是很多人都找不到自己的感情依托所在。很多人选择的时候首要出发点都是技术技能,都是为了谋生。而当你以谋生为目的过了10年左右,你就疲惫于再坚持下去,你开始思考自己想要的事,自己喜欢做的事。 这就是一个人的愿景和价值观,看长远,看战略是需要找到它。
《明朝那些事儿》写了276年的明朝历史,写了那么多的皇帝,那么多的文臣武将,那么多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但最后一章写了徐霞客,而最后一句话是“成功只有一个,即按照自己的方式度过此生“。这,大概是作者的肺腑之言,也让我们每个人警醒。
所以,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延伸下来就是感情依托所在,再延伸下来,就是今后所要从事的行业。感情的依托不可能在职业方向上,而只会在行业上。这才是兴趣爱好的真正含义。
这个含义如此重要, 那么如何理解呢,举个例子:新东方的俞敏洪,他做过英语讲师这个职业吗?毫无疑问做过,他开始就是北大讲英语的老师。他做过销售吗?当然做过,新东方刚开班的时候招生工作不就是自己做的吗,比如把保名表上提前填几个虚拟的名字,以便有利于学生报名,这样的销售技巧都是做过的。他做过市场类职业吗?当然更做过了,带着刷子和浆糊到处贴海报就是典型的呀。他做过人力资源的工作吗?很多新东方的老师不都是他招聘的吗。他做过财务工作吗?在新东方的早期,他每个月的钱都是带回家的,把巨量的现金放家里,都是他干的呀。大家看他可以转换这么多的职业方向,但是有一个没变的,就是教英语这个中心内容,也就是行业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你可以去问任何一个企业家,这个企业里的绝大部分职业岗位他都能做的了。所以,你的兴趣爱好,即代表着将来所要从事的行业,而不是职业,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如果,你真的有兴趣爱好,那么以此作为你的行业发展方向,是最理想的选择。

网友(2):

能把兴趣变成自己的工作,应该是很多人的一个梦想。现在越来越多的所谓斜杠青年,不满意上班的八个小时出卖时间,所以在业余时间,挣扎着摸索其他能换取收入的路径。很多人探索成功了,于是便能够获得其他人无限的羡慕眼光,更多的人正在失败的路上,因为切换行业,从零开始,相当于要逾越一个他人经过长时间堆积起来的山,如果没有之前长时间的积累,只靠灵光一现,是很难成功的。

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人的兴趣和职业到底是什么关系?如果真的把兴趣变成自己的工作,就一定能够快乐吗?反过来,如果工作不是自己的兴趣,那么就一定很难接受么?
我自己的兴趣很多很多,大部分的兴趣是浅尝辄止的,比如插画、电子琴、心理学、手工,等等,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单纯的只是想试试,觉得有趣,或是做一段时间,到了需要攀升比较陡峭的学习曲线时,缺乏一定的动力,就索性放弃了。

诚然,坚持两个字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我本身的目的并不是想把这件事做的有多好,而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探索一下可能性,当尝试到了一定的临界点,觉得自己不再有兴趣,或是自己真的不适合、没天分的时候,就结束了。这个过程中我获得了一定的快乐,但也真的没有把它做到一个结果,更没有把它们变成自己工作的一部分。

而面对工作的时候,心态是完全不同的。工作的困难,需要想办法去克服,过程中发现自己知识上的短板,一定要找路径去补齐和解决。遇到和他人合作的冲突问题,不管高不高兴,也需要去面对。因为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自己高兴,更多的意义是创造价值,也换取经济收入。
所以,不管工作是不是自己的兴趣,它本身就一定要带有功利的性质,首先工作一定是利他而不是利己的,或者说,工作中肯定是先利他再利己。在学设计的基础课本中,第一章往往都会有一个问题,设计与艺术的区别是什么?这个答案也能够很好的解释工作和兴趣的区别:前者是要为他人和世界创造可见价值,而后者更多的是表达自我。兴趣可以没有意义、没有价值,只要自己觉得有趣高兴,那么就可以去做。但是如果是一份工作或事业,它注定要产生对他人的价值才行。如果说不清楚这个价值在哪里,那么不如不做,或者是它就变成了一个自娱自乐的事情。
这也能解释,很多有情怀的事业,可能往往做不下去。人都是利己的,只会为了真正对自己有价值的事情埋单,他们只想读自己感兴趣的文章,看自己觉得好看的电影,购买对自己有价值的物品。而不会为了虚幻飘渺的情怀而狂热。这个世界是现实的,至少99%的人是现实的,所以如果真的想做成一番事业,就需要转换思维。不是从自己怎样做比较高兴的角度来思考,而是先想想自己做这个事情、写的这篇文章、画的这幅画、开的这家店,对别人来说有什么价值,能够满足别人什么诉求,如果真的能说清楚,那就值得去做;另外,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也无需抱怨,如果把一件事当成事业,那么注定存在困难,没有什么事是百分之百能够符合个人意愿的,因为世界是个客体,不会围绕着任何一个人转。

作为一个成年人,想要达成的目标,就需要用逻辑的思维去思考,而不是唯心的思考模式。

网友(3):

兴趣没有硬性的要求,而职业会对你的工作有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