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金三角运城是华夏文明发源地!好好重点开发下旅游资源!

2024年11月15日 12:14
有1个网友回答
网友(1):

运城:黄河金三角正在崛起的新兴城市

运城,古称河东,位于山西省西南端,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全市辖1区2市10县3个省级开发区,总面积1.4万平方公里,人口500万人。2000年10月撤地设市。
运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有4000万年前的中华曙猿化石和183万年前人类最早用火遗址;这里流传着女娲补天、黄帝战蚩尤、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嫘祖养蚕、后稷教民稼穑等优美传说;这里曾是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以及夏王朝初期的都城;三国名将关羽,思想家荀况,史学家司马光,建筑学家傅说,水利学家李冰,教育家王通,戏剧家关汉卿,文学家柳宗元、王勃、王维、王绩、王之涣,以及开中华民族商贸先河的春秋商人猗顿等杰出人物都是这里人;史称“将相接武、公侯一门”的闻喜裴氏家庭,曾出现过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全市文物古迹星罗棋布,景点1600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省级112处。有驰名中外的中华祭祀圣地后土祠、中国死海运城盐湖、武庙之祖关帝庙、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鹳雀楼、元代壁画艺术宫殿永乐宫、《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普救寺以及舜帝陵、司马光墓、黄河大铁牛……
运城大地,人杰地灵。
优越的投资环境
交通运输便利。运城,承东启西,贯通南北,辐射中原,是连接中西部的“桥头堡”,在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十分突出的战略地位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关公机场已经通航,辟有直飞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国内各大城市航线。全市公路里程达到8753公里,公路网密度每平方公里62.5公里,一小时公路圈初步形成。境内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运三(运城-三门峡)、运风(运城-风陵渡)、大运(大同-运城)等4条高速公路,里程312公里,形成了通西北、达中原、到华北的交通骨架。候西铁路横亘东西,南同蒲铁路纵贯南北,客运通往全国各地,货运可达全国各枢纽。
自然条件适宜。运城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是山西省乃至全国的麦棉、果业基地,有“山西的乌克兰”之称。小麦、棉花产量和商品量分别占全省的50%和70%以上;苹果面积300万亩,产量32亿公斤,分别占全省产量和商品量的60%和70%,是全国地级市中最大的苹果生产基地。
矿产资源丰富。具有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约54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的:铁矿1139.3万吨,铜388.1万吨,铝9868万吨。芒硝储量居全国第二。铅、镁、石灰石、大理石、硅石等储量在全省名列前茅。金银等贵重金属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盐湖面积132平方公里,在新石器之前就已被开采利用,唐宋时期每年的盐税占国库收入的1/8到1/6。
基础设施完善。全市现有电力装机149万千瓦,在建电源装机280万千瓦,50万伏和22万伏电网主架相连,电力供应充足。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发展迅速,已建成现代化的移动通信和数据通信网络,实现了100%的行政村通油路、通客车。商业、现代服务业等基础设施齐全,功能完备。
科技教育发达。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长足发展。基本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现有各级各类学校4242所(其中本科学院1所,专科8所),教师5.4万人。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1万人。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1个,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15个,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4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6家,技术力量较为雄厚。医疗卫生机构490个。康中和运中成为新的亮点,2005年高考全省文理状元均出现在运城。
投资环境优良。近年来,运城市委、市政府一直着力打造诚信运城,全力建设一个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健全透明的法制环境、文明诚信的人文环境,创造“亲商、富商、安商、乐商”的投资软环境。全面推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的便捷办事程序,并开通了网上审批窗口,实行审批内容、审批条件、审批程序、审批时限四公开。对引进项目实行全程跟踪,提供保姆式服务。设立招商引资投诉办公室,开通投诉热线,认真处理客商投诉,切实保障所有投资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喜人的建设成就
运城经济总量连续9年位居全省前3位。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470.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180美元。财政总收入55.6亿元。河津市于2003年跨入全国经济百强县市行列。12个县(市、区)财政收入超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18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06.8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806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8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6.5亿美元。“十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1%,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9.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进出口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54.6%。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二、三产业比例调整为11.8:56.8:31.4。
农业产业化格局初具规模。形成了果、菜、畜、麦、棉五大主导产业和红枣、芦笋、中药材、烟叶等特色产业,粮经比例调整为5:5。设施农业达59.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达112万亩。龙头企业304家,带动25万户农民从事产业化经营。新绛蔬菜批发市场、粟海、忠民、丰润4家企业跨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行列。全市粮食总产15.9亿公斤,果品总产27.5亿公斤,棉花总产0.9亿公斤,肉、蛋、奶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5.6%、2.5%、22.9%。农产品营销体系和专业市场建设力度加大,市农业会展中心和农产品质检大楼投入使用。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新成绩,实现了村村通油路、通客车。小康林业工程进展顺利,完成天然林保护工程6.8万亩,退耕还林工程7.4万亩,三北防护林0.8万亩。
工业成为全市经济的主导。为把运城建设成“山西省新型加工制造业基地”,运城市大力发展“七大产业”,培育“八大基地”,抓好“三个开发区”,做大做强“十八大旗舰企业”,工业成为全市经济的支撑,工业经济连续8年位居全省前三强。这里有全国最大的无机盐化工基地南风集团、装备规模居世界第一的运城制版集团、亚洲最大的铝工业基地山西铝厂、全国第二大铜冶炼基地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铁道部的龙头企业永济电机厂等大型企业。有南风、亚宝、关铝3家上市企业。钢铁产量达到480万吨;金属镁产量达到16万吨;化工产品元明粉、硫酸钾、洗衣粉的产量分别占到国内市场的60%、50%、25%以上;电解铝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氧化铝突破200万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19个,规模以上民营企业420家,海鑫、通达、振兴、阳光等4家民企跨入全国民企500强,海鑫集团成为全省最大的民营企业,在全国民营企业中上缴税金排名第一。
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突出“五千年文明看运城”这一主题,着力打造了华夏览胜(中国运城)、中华祭地圣境(万荣后土祠)、关公故里(运城解州)、中国死海(运城盐湖)、中华名楼(永济鹳雀楼)、回归自然(黄河历山)等旅游品牌,努力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经济已成为运城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2005年,全市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8.2亿元。
城镇化进程加快。围绕建设“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具有河东文化特色的工贸旅游中心城市”的目标,以提升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为切入点,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走出了一条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2005年,全面启动了东部新区、空港新区、盐湖新区等十大城建工程。努力创建省级园林城市,新增公共绿地74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达到4.17平方米。成功改造老区,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新建东部新区38平方公里、空港新区60平方公里、盐湖新区37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正在向100多平方公里扩张。科技馆、博物馆、体育馆、图书馆、妇儿中心和水、电、路、气、热、通讯、公交、环卫等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日益完善,城市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12个县城和一批重点小城镇建设正扎实推进。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05年,全市民营科技企业总数达到141家,高新企业总数达到24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农民参合率达到84.3%。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并轨工作稳步推进。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率达100%。城乡低保人数14万人。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美好的发展前景
2006年是“十一五”发展的开局年、起步年。运城市委、市政府将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培育装备制造业、新型化工产业、新型材料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中医药产业、旅游文化产业等六大支柱产业。继续实施大企业战略,优化企业结构。全力打造四个方阵:到2010年销售收入达100亿元及以上的企业6家,完成销售收入600亿元以上;到2010年销售收入达50-100亿元的企业8家,完成销售收入400亿元以上;到2010年销售收入达30-50亿元的企业10家,完成销售收入300亿元以上;到2010年销售收入达10-30亿元的企业27家,完成销售收入400亿元以上。以上四个方阵共51家企业,将作为全市“十一五”重点培育的骨干企业,组成运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力舰队,力争这些企业到2010年的销售收入达到1800亿元左右。同时,要大力发展商贸流通服务业,力争到2010年第三产业占全市生产总值超过40%。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6年在全市农村免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扩大到6个县(市),力争明年13个县(市)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市,大力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基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水泥(油)路通组达户、村村循环工程。发展农村通信、远程教育,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大力推广农村沼气使用,力争2010年50%的农户用上沼气。
三、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化,提高城市综合竞争能力。按照建设黄河金三角地区具有河东文化特色的工贸旅游中心城市的定位,全面实施十大工程建设。力争到“十一五”末,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60-80万人,建设3个卫星城市和一批经济强县、强镇,力争全市3-5个县(市、区)跻身全省20强,20个乡镇跻身全省百强乡镇,全市发电装机容量达500万千瓦以上,电网容量达到400万千瓦。
四、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增添发展后劲和动力。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市属国有企业产权股权多元化。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力争到“十一五”末,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达到90%以上。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增强县级财政自我平衡能力。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06年全市招商引资总量力争突破100亿元大关。
五、大力实施“绿色运城”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步伐。大力实施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工程,力争到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8%,城市建成区绿地覆盖率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2006年中心城市二级以上天数要达到240天。
六、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继续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彻底取消“单人校”和“复式校”;加快建设运城大学和各类高等专科学校,力争“十一五”期间在全市创办2-3所综合性大学。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切实维护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