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的特色小吃:大面炸豆干安溪官桥赤岭“大路街”的“大面”,再怎么样挑剔的人,也不能说它不是名副其实、真真确确、货真价实的“大面”哟! 参观这种“大面”的制作过程,你不会像师傅那样大汗淋漓,但你肯定会瞠目结舌、忍俊不禁。 “大面”全凭手工操作,一切器材取自家居现成:放倒一扇大门板,搁上一大团发酵过的面团;那根两米多长、大腿般粗细的硬木门栓,一头塞进墙上壁洞,一头斜坐着赶面师傅。老师傅一腿曲起,一腿脚尖着地,蹬蹬踢踢着做扇形往复压辗运动,嘴中还哼哼唧唧,十分滑稽好笑! 压辗几遍,面团伸展开来,有大锅盖般大小;撒上一层干面粉,将它翻转身,再辗再压。如是反复多遍,甭管它薄厚方圆,又最后撒上干粉,层层叠将起来,拿把两尺来长的铡刀,从左往右地切、切、切……切完为止,不计宽窄。最细者也有半指粗,你敢说它不算“大”面? 这种大面耐煮耐嚼耐饿。烫熟后捞出作螺状摊晾于竹筛,食客从筛旁油锅里捞上一块炸豆干,夹进螺形大面条间,团成春卷状。“牙好,胃口就好!”只要是“牙好”者,确越嚼越觉得“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难怪其貌不扬的它,至今流传不衰。 麻糍手里捻 安溪龙门教堂对面,龙门镇山头村下尾溪,有棵好几百年的大芒果树,匝地浓阴盈亩。自古以来,树阴下都搭着间草寮,远远的,就能听到从草寮传来的开水壶的吱吱声;远远的,就会闻到麻糍的甜香味。 这儿的麻糍太出名了,出名得海外侨亲回家,大多会在这停车,或雇车特地到这品尝一口。 这儿的麻糍真“麻”,外面裹着厚厚的一层炒芝麻末或炒花生末;这儿的麻糍真甜,可随主便醮上蜂蜜、白糖、红糖或饴糖;这儿的麻糍还真嫩,选料十分讲究:本地糯米有“小术”、“大术”两个品种,夏术秋术两次收成。舂麻糍用的必须是“大术”,夏季的“大术”还不行,必须是秋收的才好。 将秋收糯米“大术”淘净浸透沥干,置石臼中边舂边翻、边翻边舂;越是“磨洋工”,它便越腻越嫩。舂好的糍粑蒸熟搁冷后,整团置入新从深井里打上来的凉水中,它不馊不溶不发硬。客人叫好时,主客双方净手,大小任意,随吃随捻。所谓“麻糍手里捻”,大概就是这层意思吧? 现代人头脑“活络”多了,有的糍粑不用臼舂,改为机器磨辗。其外观别无二致,但口感云壤有别。难怪来此大树阴下歇凉尝糍的海外游子,络绎不绝。 澳茄茜草諽 赤日炎炎似火烧,口干舌燥心糟糟;喝碗澳茄茜草,心凉齿香火气消! 安溪属丘陵山区县,枯树崖壁上,偶爬有澳茄的藤蔓。它其实与无花果同科,节节生根,气根就直接扎进树皮或岸壁,汲取水分营养。一年一生的澳茄,大小如鸡蛋,脐部平蒂部尖,酷似儿童抽旋着玩的辘辘。成熟的澳茄外皮由青转黄变褐,肚里满是白色花柱状蕊头,取之水浸搓捏成胶状黏液,煮开过滤冷却,即成透明温润的澳茄了。 茜草的制作要简单得多。小溪深涧旁,长着的茜草洗净晾干,至盛夏褥暑,取之置大锅大鼎文火熬呵炼呵,至茜草叶消梗糊、汤汁浓褐,过滤后加入浓米浆冷却,水灵灵、鲜嫩嫩、弹性十足、肤腻眸亮的茜草,便如邻家小妹,惹人眼馋口馋地“初长成”了。“安溪人,真好客,入门就泡茶”,说的是男人的事、大人的事;而孩子客、女宾客“入门”,要是您从冰箱里,“泡制”出一小碗茜草或澳茄招待,他们会更由衷欢迎。 茜草和澳茄,均在大热天同时上市,吃法也完全一样:切一小块置于瓷碗中,加入冰凉开水,调入白糖或蜂蜜,用小匙轻轻搅拌,它即呈碎角状在凉水中翻腾旋转,恰似乌龙翻江、百蛟倒海,煞是耐看;而入口的爽滑细嫩,更使人印象深刻,历久不忘。现市面上发售的“仙草蜜”,即此物也! 安溪三宝”令闽南旅外侨亲爱不释“口 在闽南侨乡安溪,除了享誉海内外的铁观音茶叶外,还有三样“宝贝”令人爱不释“口”,特别是久居异域的闽南旅外侨亲,如有返乡,通常都要带一些回居住地,让亲朋好友品尝家乡的美味。 行销四方的湖头米粉曾经有“小香港”之称的湖头镇,出了个康熙年间的宰相李光地,而为世人所知,其爽滑可口的“湖头米粉”,更是闽南乡亲的“最爱”。 记者走进“米粉之乡”湖头镇福寿村,只见家家户户的房顶上正在用竹匾晒着米粉。该村党支部书记李加怀告诉记者,福寿村有四百多户在加工米粉,年生产米粉达五千吨左右。 今年五十五岁的李天成,十二岁开始跟随父亲加工米粉。如今他与老伴俩还有儿媳妇一起加工米粉,每天收入都在一百元以上。一家每年的收入可达三点五万元。李天成告诉记者,在福寿村,凡是加工米粉的,每户年收入都在三至四万元以上。 在湖头车站开米粉店的张朝檐告诉记者,福寿米粉以优质大米为原料,精加工而成,久煮不烂,入口嫩滑,深受消费者欢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有人向他订货,每年寄往这两个城市的米粉都在几千斤。还有很多东南亚的华侨向他购买米粉,回乡探亲的华侨也都会捎一些回去馈赠亲友。 闻名遐迩的官桥豆干在安溪县官桥镇莲美村,沿省道二O六线的莲美村口、路边摆放着许多卖豆干的摊点,只见车辆不时停下来,购买莲美豆干,村民们忙得不可开交。 记者采访了正在卖豆干的村民林建南。据林介绍,他家三代人都在加工豆干,现在他每天能卖七八十斤的豆干,日收入一百多元,一年下来就有三万多元的收入。 官桥豆干以豆浆沉淀度适中,手工细致,含水分少,不易变质而闻名。可用刨刀刨切如丝状,加佐料烹煮,入口细嫩。许多回乡探亲的台胞和东南亚一带的华侨,临走时都会捎带一些豆干。 在莲美村,有许多人靠加工豆干每年收入都有四五万元,个别做得好的,每年收入有几百万。官桥镇党委书记李建文告诉记者,在莲美村,加工豆干的收入占农民收入接近百分之五十,一片小小豆干撑起莲美村经济的半边天。 “后垵柿饼”软又甜 安溪县城有个古称“后??”的地方,以柿饼加工闻名。记者来到当地人谢文图家里,盛情的主人端上了满满一盆的柿饼,吃着香甜柔软的柿饼,实为至美的享受。 谢文图从事柿饼加工已经十多年,是有名的柿饼加工户,年收入近两万元。谢文图说,在他们村,加工柿饼的有六七十户,每户年加工柿饼都在三四千斤,多的有五六千斤。目前柿饼供不应求,省内的主要销往泉州、厦门、福州一带,省外的销往广东、上海、北京等。还有很多回乡的华侨,也都一定要捎带一些回去,作为馈赠亲友的上佳礼品,也可解乡愁之苦。 据介绍,“后垵柿饼”形大肉厚,干而不硬,软而不烂,柿霜粉多而洁白,入口冰甜,既是配茶佳品,又是治病良方,深为人们喜爱。安溪的特色小吃:大面炸豆干安溪官桥赤岭“大路街”的“大面”,再怎么样挑剔的人,也不能说它不是名副其实、真真确确、货真价实的“大面”哟! 参观这种“大面”的制作过程,你不会像师傅那样大汗淋漓,但你肯定会瞠目结舌、忍俊不禁。 “大面”全凭手工操作,一切器材取自家居现成:放倒一扇大门板,搁上一大团发酵过的面团;那根两米多长、大腿般粗细的硬木门栓,一头塞进墙上壁洞,一头斜坐着赶面师傅。老师傅一腿曲起,一腿脚尖着地,蹬蹬踢踢着做扇形往复压辗运动,嘴中还哼哼唧唧,十分滑稽好笑! 压辗几遍,面团伸展开来,有大锅盖般大小;撒上一层干面粉,将它翻转身,再辗再压。如是反复多遍,甭管它薄厚方圆,又最后撒上干粉,层层叠将起来,拿把两尺来长的铡刀,从左往右地切、切、切……切完为止,不计宽窄。最细者也有半指粗,你敢说它不算“大”面? 这种大面耐煮耐嚼耐饿。烫熟后捞出作螺状摊晾于竹筛,食客从筛旁油锅里捞上一块炸豆干,夹进螺形大面条间,团成春卷状。“牙好,胃口就好!”只要是“牙好”者,确越嚼越觉得“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难怪其貌不扬的它,至今流传不衰。 麻糍手里捻 安溪龙门教堂对面,龙门镇山头村下尾溪,有棵好几百年的大芒果树,匝地浓阴盈亩。自古以来,树阴下都搭着间草寮,远远的,就能听到从草寮传来的开水壶的吱吱声;远远的,就会闻到麻糍的甜香味。 这儿的麻糍太出名了,出名得海外侨亲回家,大多会在这停车,或雇车特地到这品尝一口。 这儿的麻糍真“麻”,外面裹着厚厚的一层炒芝麻末或炒花生末;这儿的麻糍真甜,可随主便醮上蜂蜜、白糖、红糖或饴糖;这儿的麻糍还真嫩,选料十分讲究:本地糯米有“小术”、“大术”两个品种,夏术秋术两次收成。舂麻糍用的必须是“大术”,夏季的“大术”还不行,必须是秋收的才好。 将秋收糯米“大术”淘净浸透沥干,置石臼中边舂边翻、边翻边舂;越是“磨洋工”,它便越腻越嫩。舂好的糍粑蒸熟搁冷后,整团置入新从深井里打上来的凉水中,它不馊不溶不发硬。客人叫好时,主客双方净手,大小任意,随吃随捻。所谓“麻糍手里捻”,大概就是这层意思吧? 现代人头脑“活络”多了,有的糍粑不用臼舂,改为机器磨辗。其外观别无二致,但口感云壤有别。难怪来此大树阴下歇凉尝糍的海外游子,络绎不绝。 澳茄茜草諽 赤日炎炎似火烧,口干舌燥心糟糟;喝碗澳茄茜草,心凉齿香火气消! 安溪属丘陵山区县,枯树崖壁上,偶爬有澳茄的藤蔓。它其实与无花果同科,节节生根,气根就直接扎进树皮或岸壁,汲取水分营养。一年一生的澳茄,大小如鸡蛋,脐部平蒂部尖,酷似儿童抽旋着玩的辘辘。成熟的澳茄外皮由青转黄变褐,肚里满是白色花柱状蕊头,取之水浸搓捏成胶状黏液,煮开过滤冷却,即成透明温润的澳茄了。 茜草的制作要简单得多。小溪深涧旁,长着的茜草洗净晾干,至盛夏褥暑,取之置大锅大鼎文火熬呵炼呵,至茜草叶消梗糊、汤汁浓褐,过滤后加入浓米浆冷却,水灵灵、鲜嫩嫩、弹性十足、肤腻眸亮的茜草,便如邻家小妹,惹人眼馋口馋地“初长成”了。“安溪人,真好客,入门就泡茶”,说的是男人的事、大人的事;而孩子客、女宾客“入门”,要是您从冰箱里,“泡制”出一小碗茜草或澳茄招待,他们会更由衷欢迎。 茜草和澳茄,均在大热天同时上市,吃法也完全一样:切一小块置于瓷碗中,加入冰凉开水,调入白糖或蜂蜜,用小匙轻轻搅拌,它即呈碎角状在凉水中翻腾旋转,恰似乌龙翻江、百蛟倒海,煞是耐看;而入口的爽滑细嫩,更使人印象深刻,历久不忘。现市面上发售的“仙草蜜”,即此物也! 安溪三宝”令闽南旅外侨亲爱不释“口 在闽南侨乡安溪,除了享誉海内外的铁观音茶叶外,还有三样“宝贝”令人爱不释“口”,特别是久居异域的闽南旅外侨亲,如有返乡,通常都要带一些回居住地,让亲朋好友品尝家乡的美味。 行销四方的湖头米粉曾经有“小香港”之称的湖头镇,出了个康熙年间的宰相李光地,而为世人所知,其爽滑可口的“湖头米粉”,更是闽南乡亲的“最爱”。 记者走进“米粉之乡”湖头镇福寿村,只见家家户户的房顶上正在用竹匾晒着米粉。该村党支部书记李加怀告诉记者,福寿村有四百多户在加工米粉,年生产米粉达五千吨左右。 今年五十五岁的李天成,十二岁开始跟随父亲加工米粉。如今他与老伴俩还有儿媳妇一起加工米粉,每天收入都在一百元以上。一家每年的收入可达三点五万元。李天成告诉记者,在福寿村,凡是加工米粉的,每户年收入都在三至四万元以上。 在湖头车站开米粉店的张朝檐告诉记者,福寿米粉以优质大米为原料,精加工而成,久煮不烂,入口嫩滑,深受消费者欢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有人向他订货,每年寄往这两个城市的米粉都在几千斤。还有很多东南亚的华侨向他购买米粉,回乡探亲的华侨也都会捎一些回去馈赠亲友。 闻名遐迩的官桥豆干在安溪县官桥镇莲美村,沿省道二O六线的莲美村口、路边摆放着许多卖豆干的摊点,只见车辆不时停下来,购买莲美豆干,村民们忙得不可开交。 记者采访了正在卖豆干的村民林建南。据林介绍,他家三代人都在加工豆干,现在他每天能卖七八十斤的豆干,日收入一百多元,一年下来就有三万多元的收入。 官桥豆干以豆浆沉淀度适中,手工细致,含水分少,不易变质而闻名。可用刨刀刨切如丝状,加佐料烹煮,入口细嫩。许多回乡探亲的台胞和东南亚一带的华侨,临走时都会捎带一些豆干。 在莲美村,有许多人靠加工豆干每年收入都有四五万元,个别做得好的,每年收入有几百万。官桥镇党委书记李建文告诉记者,在莲美村,加工豆干的收入占农民收入接近百分之五十,一片小小豆干撑起莲美村经济的半边天。 “后垵柿饼”软又甜 安溪县城有个古称“后??”的地方,以柿饼加工闻名。记者来到当地人谢文图家里,盛情的主人端上了满满一盆的柿饼,吃着香甜柔软的柿饼,实为至美的享受。 谢文图从事柿饼加工已经十多年,是有名的柿饼加工户,年收入近两万元。谢文图说,在他们村,加工柿饼的有六七十户,每户年加工柿饼都在三四千斤,多的有五六千斤。目前柿饼供不应求,省内的主要销往泉州、厦门、福州一带,省外的销往广东、上海、北京等。还有很多回乡的华侨,也都一定要捎带一些回去,作为馈赠亲友的上佳礼品,也可解乡愁之苦。 据介绍,“后垵柿饼”形大肉厚,干而不硬,软而不烂,柿霜粉多而洁白,入口冰甜,既是配茶佳品,又是治病良方,深为人们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