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哪位高人知道动物是否会有同性恋?

2024-11-08 00:09:41
有5个网友回答
网友(1):

长江教育网

动物的同性恋是指成年的同性动物之间发生的求偶行为或性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不仅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着同性恋现象,至少在130种脊椎动物中也都存在着同性恋行为或者是同性性行为。

  据最新出版的美国《内分泌学》杂志上刊登的一项研究结果称,研究者发现在羊群中存在着同性恋公羊,而且这些同性恋羊脑部控制性生活的区域比异性恋羊的要小。这是否就说明了动物的同性恋行为是天生的呢?

  专家认为,动物界中同性恋行为是广泛存在的,可以说是很正常的。

  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康纳德·洛伦兹曾经观察过一群大雁,在雁群中经常有两只雄性的大雁关系特别好,它们经常待在一起,互相理毛,互相缠绕着脖子,交嘴(接吻),发展到最后就会互相爬跨。在一个笼子里,一只雄斑鸠会对另一只雄斑鸠点头哈腰,做出一系列的求偶行为。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专门从事动物行为研究的李春旺说,在动物界中,从鸟类到哺乳类都有同性恋行为的发现,他们一般称之为“同性接触”或者是“同性爬跨”。

  李春旺认为,动物的这种“同性爬跨”行为,受先天因素的影响。动物一般都有季节性发情期,这个时候动物个体已经发育成熟,能量的积蓄过程已经完成,受到体内性激素的刺激,会产生冲动,表现出求偶行为和交配行为。

  但是在一些雌少雄多的种群里或是等级序列非常严格的种群里,优秀的雄性动物往往更能博得雌性动物的青睐,比如,到了交配季节,鹿群中雄鹿就要比较谁的蹄子大,谁的体格强壮;野鸡就会看谁的羽毛更漂亮;山雀则比较谁的叫声更悦耳动听……

  雌性动物选择了那些优秀的雄性个体与之交配,剩余的“单身汉”找不到配偶,没有资格参与到繁殖群体中去,只能是发生同性爬跨行为,来释放体内积累的能量。

  “同性爬跨”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只要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往往就可以诱导同性恋行为发生。

  有研究人员利用斑鸠做过这样的实验,雄斑鸠到了发情季节,就会对笼子里的雌斑鸠表现出发情行为,如果你把雌斑鸠移走,放进一只母鸡,很快它就会对母鸡表现出求偶行为。如果连母鸡也没有,它甚至会对一堆抹布求偶。由此可以看出,雄斑鸠在没有求偶对象时,对另一只雄斑鸠求偶就是可以理解的事了。

  李春旺也提到了,动物园中人工饲养的鸵鸟,到了繁殖期,对身边的鸵鸟不理不睬,反而把饲养员当做求爱对象。这都说明动物的性行为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动物同性恋行为不仅仅是天生的,也有社会环境的影响。

  李春旺说,动物的同性恋选择大部分是临时的,当身边有异性个体出现时,它们会立刻扔下同性去追逐异性。

  但是也有一些动物形成同性恋伴侣后,即使异性出现了也不会改变初衷。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里,养着两只雌性的红嘴相思鸟,它们每天都要花大量的时间,相互为对方细心地梳理羽毛,投喂黄粉虫时,其中的一只常常最先飞抵食槽,用它的喙啄起小虫,但并不急于吃下,而是咕咕咕地招呼着另一只前来共享,俨然一对恩恩爱爱的小情侣。

  后来为了让它们繁殖后代,放进了一只雄性红嘴相思鸟,不料竟然遭到这对姐妹合力痛击,被打得缩在角落求饶,最后只好将其移走了事。

  动物的同性恋行为对物种繁衍没有好处,但是它的存在也有一定的生物学和动物社会学意义。

  李春旺解释说,动物的同性性行为有的时候只是一种学习行为。比如年幼的灵长类动物在游戏时有时会发生一些爬跨行为。这时候它们还只是亚成体,还未成熟,没有发育成熟的性器官,也没有足够的性激素的刺激,它们之间的爬跨不是一种性行为,只是小动物们在模仿成年动物之间的一种行为。但是这种学习对于动物以后的繁殖行为是十分有用的。

  还有的同性性行为是为了缓解社群压力,相互之间表示友好。社群动物中的个体常常发生对抗性冲突,尤其是同性动物之间,例如倭黑猩猩就是一种容易激动的动物,经常为了一些小事而争斗,可是它们争斗平息的速度似乎比发生的还快,其途径之一就是通过性行为。

  两只同性间互相摩擦生殖器,而异性间则发生真正的交配行为,它们以这种行为来示好、平息争斗,以减少家族和自己的损失。由此可以看出,同性性行为有着维持动物种群稳定的作用。

同性恋行为及其环境诱导

   在动物界中,从鸟类到哺乳动物都有同性恋行为现象被发现。5%的加州雌鸥之间会结下不解之缘,双宿双匕,护然一对夫妻的样子。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康纳德·洛伦兹曾经观察过一群大雁,在雁群中经常有两只雄性的大雁关系特别好,它们经常待在一起,互相理毛,互相缠绕着脖子,交嘴(接吻),发展到最后就会互相爬跨。在一个笼子里,一只雄斑鸠会对另一只雄斑鸠点头哈腰,做出一系列的求偶行为。

  哺乳动物中这样的现象就更多了,有10%的公山羊到了发情季节,对来自母山羊温情脉脉的挑逗尤动于衷,反而对其他的公山羊显示出浓厚的兴趣。倭黑猩猩间的同性恋行为表现为同性爬跨。

  动物界中这些形形色色的同性恋行为,似乎很是令人迷惑不解。其实,你只要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往往就可以诱导同性恋行为发生。在斑鸠实验中,雄斑鸠到了发情季节,就会对笼子里的雌斑鸠表现出发情行为,如果你把雌斑鸠移走,放进一只母鸡,很快它就会对母鸡表现出求偶行为。如果连母鸡也没有,它甚至会对一堆抹布求偶。这样,雄斑鸠在没有求偶对象对另一只雄斑鸠求偶就是可以理解的事了。这时候的母鸡、抹布及另一只雄斑鸠就成了这只雄斑鸠求偶的取代对象。但这种求偶行为的对象是会得到修正的,往往在雌斑鸠再出现后,这只雄斑鸠立马会扔下抹布去追逐雌斑鸠。有的动物形成同性恋伴侣后,即使异性出现了也不会改变初衷。在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里,养着两只雌性的红嘴相思鸟,它们每天都要花大量的时间,相互为对方细心地梳理羽毛,时而前南咕咕窃窃私语,时而卿卿喳喳合唱,投喂黄粉虫时,其中的一只常常最先飞抵食槽,用它的咏啄起小虫,但并不急于吃下,而是咕咕咕地招呼着另一只前来共享,严然一对恩恩爱爱的小情侣。后来为了让它们繁殖后代,放进了一只雄性红嘴相思鸟,不料竟然遭到这对姐妹合力痛击,被打得缩在角落求饶,最后只好将其移走了事。

同性恋行为的功能

  生命进化是一个优胜劣汰的漫长过程,能保留至今的生命形式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人们一般认为从性行为的最终功能——生殖来说,同性交配无法产生后代,是一种浪费的行为模式,可是这种现象在动物界广泛存在至今,就必、然有一定的生物学和动物社会学意义。这里仅仅介绍同性恋行为常见的几种生物学功能:

  l. 技能训练 动物间同性性行为的生物学意义,或许在于是一种性技能的训练。年幼的灵长类在游戏时有时会发生一些爬跨行为。研究表明,在幼年时期的同性爬跨行为比成年时要多得多,这也许是由于幼体未到成熟期,还没有发育成熟的性器官,没有足够性激素的刺激,它们之间的爬跨不是一种性行为,而仅仅是一种“游戏”。小家伙们是在模仿成年动物之间的行为?幼年时期的同性性行为也许是一种性技能的训练吧。

  2.攻击抑制 社群动物中的个体间常常发生对抗性冲突,因此自然选择保留了抑制冲突的行为方式,其中交换礼物(食物或树枝之类的物品)、对唱山歌、合唱共舞、互理毛发(羽毛)、乃至拥抱(灵长类)、交嘴(鸟类)等等一系列类似求偶动作的修好礼行表现最为常见。动物间的争斗通常以同性居多,动物发生性行为的本质也许不仅是为了繁殖后代,还可能是一种个体间结合的手段。倭黑猩猩是一种容易激动的动物,经常为了一些小事而争斗,可是它们争斗平息的速度似乎比发生的还快,其途径之一就是通过性行为。两只同性间互相摩擦生殖器,而异性间则发生真正的交配行为,它们以这种行为来示好、平息争斗,以减少家族和自己的损失。由此可以看出,同性性行为有着维持动物种群稳定的作用。

  3.能且释放(缓解紧张)在交配季节,一些雌少雄多的种群里或是在等级序列非常严格的种群里,雌性动物会选择那些具有优秀基因的雄性个体与之交配,剩余的单身汉往往因为找不到配偶,又受到附近异性交配的刺激而互相之间发生同性性交行为,就像上面提到的雄斑鸠在没有雌斑鸠的情况下会对母鸡甚至抹布求偶,取代对象的存在是发生同性性行为的基础。动物通过对取代对象做出求偶行为或性行为,可以释放体内积累的动作特异势能(即表现某一动作之前的内部待机状态程度),以缓解自身的紧张状态。

  4.联盟效应 季节性繁殖的物种,在交配期雄性动物为争夺配偶权,常发生象征性或殊死性的争斗以形成新的等级序列。胜者往往会对失败者做出爬跨行为,向弱者“示强”,这属于一种性侵犯的爬跨。在猴群中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实力不够强大者之间常会依靠互相爬跨的举动示好结为联盟,以增加与雌性交配的机会。因为两个单身汉联合在一起就很有可能打败一个比它们任何一个都强大的对手,当强者被“联盟”打得精疲力尽时,其中的一只就会拖住强者,让另外一只去与雌性交配;下一次,它们可以交换角色,使两者都得利。这样的情况在鸟类中也不罕见。

同性恋产生的进化机制

  有性生殖并非从来就有的,而是进化的产物。生物界先有无性生殖,后有有性生殖。最简单的无性生殖是细胞的一分为二,无性生殖存在着没有遗传物质的改变,不能适应变化剧烈的环境的缺点。有性生殖的出现成功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有性生殖是由无性生殖进化而来的,在进化的历史长河中出现的过渡性状及行为会不会给我们某些启示呢?

  有性生殖即通过配子的结合(结合两配子的遗传物质)产生合子,从而产生下一代的生殖方式。最原始的有性生殖是同配生殖,即两种形态结构及大小都相同的生殖细胞(这里实际上就是没有雌雄之别)结合产生合子,这是不是让我们联想到了同性恋呢?经过一段时间的进化后,出现了较大的配子与较小的配子结合,这又让人们联想到了卵细胞和精子的结合。在这里,较大的配子相当于卵细胞,提供产生合子的一半遗传物质和供合子生长所需的较多的营养物质;较小的配子提供另一半遗传物质,同时也供合子生长所需的较少的营养物质。当这个较小的配子遇到更小的配子时,它又会表现出相对的雌性行为。注意,这里的两个细胞并没有性别上的分化,而只是大小上的分化,这就是相对性别的现象。在高等生物类群中自然不乏相对性别的行为表现,就像一只较弱小的雄猩猩在另一只强壮的猩猩面前就相对的表现出.了雌性,而乐意与强壮的猩猩接近,甚至发生同性性行为。生命的进化真是妙不可言,自然选择规律总是在帮助生物们选择那些最适合它们生存和发展的方式,于是,有性生殖的最高级形式——卵配生殖出现了。有性生殖的两种配子以两种高度特化的细胞形式存在,即卵子和精子。有性生殖使生物能够保持一定的基因改变频率,能够最快的适应突然变化的环境,在个体上则表现出了结构分化、功能分工以及生殖效率的更加提高。

  生命发展早期的地球是一个日新月异、沧海桑田的世界,有性生殖的出现无疑是生物至今能够繁荣发展的重要手段。先进的高等生物已发展成了高度分化的两性世界,可是在一些动物中仍然保留着无性生殖的痕迹,这些为我们研究同性恋的起源提供了证据。

  众所周知,人类是地球上最高等的、两性高度分化的动物。人类的第23对染色体(即性染色体)的不同,决定了人的性别。男性是xy染色体,女性为X染色体。受精卵发育到一定时期,有xr染色体的受精卵发育个体中出现了睾丸,有。染色体的受精卵发育个体中则出现了卵巢。可是,人的最终性别并不仅是由染色体决定的,还取决于胚胎发育时期一些化学物质的分泌。在胚胎发育阶段性别还未分化时,胚胎中都会有一种称之为米勒氏管的结构,正常情况下,如果是。染色体,米勒氏管则发育成正常的雌性器官;如果睾丸存在,就会分泌一种叫做米勒氏管抑制素的化学物质,抑制雌性器官的发育,使个体产生正常的雄性器官。当米勒氏管抑制素不能正常分泌时,个体则会长成一个外表是雌性,而染色体是xy的人。也就是说,男性在胚胎期有着分化成两种偻别的潜能。人如此高等,在结构上尚且能留下两性器官的蛛丝马迹,更不用说其他的生物和看不见摸不着的性格发展,以及变化莫测的行为发育了。

即使在两性生殖的许多高等动物世界里,生殖的形式也不仅仅是一种,有些种类还发生了特殊的生殖方式,这些生殖方式也可能为同性恋行为现象的发生提供了诱导基础。如果一个个体能产生两种配子,这种情形就被称为雌雄同体,常见于扁形动物的涡虫类,环节动物的寡毛类,软体动物的腹足类及少数瓣鳃类。脊椎动物中的缉鱼、鲜鱼和螃照等的精巢内常有卵子存在,称为偶然性的雌雄同体。雌雄同体者除少数可自体受精外,绝大多数需异体受精。
  而一些硬骨鱼类,它们的同一生殖腺的不同部分产生卵子和精子,并可自体受精。还有一些鱼类,生命的早期为一种性别,而另一时期则变为相反性别。如一种热带产的妒鱼早期为雌性,后期转变为雄性。淡水产的黄鳝,从胚胎到第一次成熟产卵都是雌性的,产卵过后卵巢逐渐转化为精巢,产生精子,直到老死都为雄性。这就是动物界中存在的性逆转现象。关于性别转变的原因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是湿度引起的,有的认为与营养条件有关,还有人提出雄性先熟现象,认为雄性生殖细胞小,发育需时短,所以雄性比例高,但黄鳝性逆转现象则反驳了雄性先熟假说。这些假说都不太完善,很难圆满解释性变的种种现象。

  近来有科学家做了有关同性恋老鼠的实验,科学家选取一只带有明显同性恋倾向的雌性老鼠,对它进行检测,发现它生殖内分泌失调并且雌性激素偏低。给它注射一定量的雌二醇后,这只老鼠就乐意接受雄性老鼠的亲近和性行为了。而科学家们给一只原本性欲很强的雌性老鼠体内注射事儿带团后,雌性老鼠则变得逐渐对雄性老鼠失去了兴趣,却与身边的雌性老鼠缠绵起来。实验证明,激素的失调很有可能引起同性恋行为。

  动物世界的进化过程是非常漫长与复杂的,在这一过程中,动物的种种生理以及它们所形成的潜意识的行为仍然保持着,随着意识活动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现象必然会受到许多意识因素的介人,从而使同性恋行为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动物的同性恋行为还有待我们去深人的研究和探讨。

网友(2):

对人同性恋行为的调查结果其实最早源于对动物同性恋的研究结果,动物的性行为为人类的同性恋行为提供了许多旁证。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奥登·伍德等把许多果蝇放在一只3.8加仑的广口瓶内,雌性果蝇成群躲在瓶子的底部和顶部,而雄性果蝇却互相追逐着,似乎在进行狂欢。这些雄性果蝇首尾相连,围成一大圈或排成一个长长的队伍,蜿蜒移动着。它们一边移动,一边与队伍中的另一只果蝇磨擦着尾部,即进行交尾,同时嗡嗡地哼着动听的音乐。伍德认为,这就是果蝇的同性恋行为。他们将被怀疑是雄性果蝇同性恋基因的某个基因片断移植给了上述果蝇,结果证实这种基因的确是同性恋基因。

猕猴、羊、老鼠、牛……多彩的同性恋与双性恋世界

对于同性恋、变性等异类现象,科学家们正试图从基因、从碱基对上找原因。只有从源头上找原因,对性指向的解释才能够做到比较全面和可信。

不仅如此,动物学家的大量研究和调查更为人们揭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动物同性恋和双性恋世界。大部分公猕猴通常是追逐母猴进行交配的,但公猴之间也会产生同性恋。一个常被引用的很典型的现象是,一只猕猴王拥有“三宫六院” ,但它还不顾自己的身份,迷恋上一只长得很乖巧的公猕猴,与它相拥厮混在一起,而且把部下进贡的食物分给这只公猕猴吃。

在调查羊的交配情况时,研究人员也发现,约有10%的公羊有典型的同性恋特征,它们对母羊的含情脉脉视而不见,却要找公羊进行恋爱和交配。有研究人员认为公羊中的这种同性恋比率与人类基本一致,这不能完全说是一种巧合。此外在老鼠、牛和加州雌鸥等其它动物中也有典型的同性恋和双性恋行为和趋向。对此一些研究人员的解释是,动物体内或大脑中的雌激素或雄激素水平有异常,因而造成了动物的同性恋,这同样是同性恋的一种生物学渊源。

动物界同性恋普遍存在,其实不难在生物学机制方面找到答案,因为自然界最原始的繁殖形式是无性繁殖,目前许多生物还存在着生殖的特殊形式,如蟾蜍等的精巢内常有卵子存在,称为偶然性的雌雄同体。”不仅如此,作为地球上高等的生物,两性高度分化的人,也同样会带着“原始的印迹”:任何男性都要分泌雌激素,每个女性都会产生雄激素,黄诚说,另外,男性在胚胎期还有分化成两种性别的潜能。“人的胚胎发育阶段性别还未分化时,胚胎中都会有一种称之为米勒氏管的结构,正常情况下,如果XY染色体存在,就会分泌一种叫做米氏管抑制素的化学物质,抑制雌性器官的发育,使个体产生正常的雄性器官。当米氏管抑制素不能正常分泌时,个体则会长成一个外表是雌性,但染色体却是XY的人,男性在胚胎期有着分化成两种性别的潜能。”新闻链接资料显示,现已发现有“同性恋”的动物种类已占动物物种总量的20%。其中,洪堡企鹅会与同性伙伴保持6年以上的关系;雄灰雁间的这种关系更可维系长达15年,以雁的寿命而言,这几乎是一生的恋情,而熊甚至会与同性一道来抚育下一代,而抚育的小熊往往是捡的甚至是偷来的。

网友(3):

11. 中国时报   国际新闻   930208

亲嘴交颈 动物也有同性恋

 刘铁虎/纽约时报网站七日报导 罗伊和西罗这两只曼哈顿中央公园动物园的颔带企鹅(南极企鹅)彼此可是彻底交心,将近六年来它们形影不离,彼此情话绵绵,交颈也做爱。不过,它们都是公的。拟人化地说,西罗和罗伊是同性恋企鹅,若提供母企鹅为伴,它们会坚决拒绝,而母企鹅对它们也没兴趣。

 两只企鹅的主要管理人葛蓝泽说,有一回,它们似乎极度渴望一起孵蛋,竟然将一块岩石搬回窝里,坐在上面,用腹部温暖石块。最后,他给它们一枚受过精的蛋,让它们好好孵,结果罗伊和西罗表现完美,足足在蛋上坐了标准的卅四天,直到小企鹅「探戈」生下为止。

 接下的两个半月,它们合力抚养探戈,为它保暖,用喙餵它食物,一直到它能自力更生,葛蓝泽对二企鹅极尽赞美。

 罗伊和西罗的情形绝不特异,两只年轻公企鹅米罗和斯夸克也正开始表现追求行为,耳鬓厮磨、亲嘴又弯腰作势。它们之前,中央公园 动物园还有乔琪和米奇,这两只根图母企鹅企图一起孵蛋,而温德和卡斯这对非洲公企鹅也在康尼岛纽约水族馆生活。的确,科学家已在 动物世界发现同性恋行为。

 尽管此领域专家不愿将动物研究延伸到人类身上,但这方面日渐成长的科学内容已日益为美国社会同性恋辩论所吸收,将之应用至同性恋婚姻到有关肛交法律等等议题上。同性恋团体辩称,如果同性恋行为会发生在动物身上,这便是自然的现象,与道德无关,因此同性恋者的权利应受保护。另一方面,一些保守宗教团体过去一直谴责这种行为,称之为「兽性」。

 公开讨论动物同性恋行为相对而言是新近的发展,法蓝斯‧底瓦尔一九九七年出的《倭黑猩猩:被遗忘的猿猴》(加州大学出版社)引发有关动物性欲的激烈讨论,他说:「承认这回事会引发一些文化羞涩。」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倭黑猩猩性活力十足狂野,研究显示,不论在野外或园内观察,几乎全部是双性恋,而将近半数的性交是与同性发生,曾观察到母倭黑猩猩几乎每小时均从事同性恋活动。公母恒河猴在野外和园中亦表现同性恋行为。

 接著在一九九九年,布鲁斯‧巴格米出版《生物丰富性:动物同性恋与自然多样性》,这是首部纵览动物同性行为学者研究的著作,巴格米说,学者曾为约四百五十种物种记录过同性恋行为。去年夏天,美国心理治疗协会等团体引用此书为文呈交最高法院,供挑战德州反肛交法的「劳伦斯对德州案」使用,法院后来取消此法。

 反对九号投票案的同性恋人权团体亦曾在二 ○○○年以「性欲丰富性」的理论反对奥勒冈州禁止在公立学校教导同性恋或双性恋的法规。此案后来不得成立。

 鸟类同性恋行为亦属普通,例如,一○至一五%的野生西方母海鸥为同性恋,彼此有追求仪式,有时虽与公海鸥交配产卵,但事后仍返回原来的同性伴侣身边,可以多年不分离。

 哺乳类中,公母瓶鼻海豚均常从事同性恋活动,研究人员指出,海豚被掳时有时反而表现较多同性恋行为。

 尽管动物同性恋行为普遍,但科学家说,仅只如此并不意谓这全是基因造成的,后天的培养也是重要因素,就好像左撇子的儿童亦可经由训练使用右手一样。

 巴格米对於延伸动物研究至人类身上亦持谨慎态度,他指出,纳粹德国迫害同性恋者的惯用说词即是同性恋是动物的行为。加州大学生物学教授祖克认为,动物研究所显示的是,「性欲一词比一般人所想的宽广得多,绝不仅只是为繁衍子孙而已。」

网友(4):

有!
千真万确!
中国动物学家曾在西南山区观察到野外的滇金丝猴有同性间的插入动作.当时登过报纸.

楼主可以自己在网上搜一下.
而且最新的报道,川金丝猴也有同性恋!

请参考:
《川金丝猴 也有「同性恋」》

联合新闻网2004.6.17【大陆新闻中心/综合报导】

大陆与美国的野生动物专家最近惊奇地发现,雄性「川金丝猴」间也有「同性恋」,而在川金丝猴身上发现这种现象,尚属首次。

天府早报报导,四川省阿坝州的白河自然保护区内,动物专家进行川金丝猴的野外调查时发现,在杉树和桦树丛中,几只体格健壮的成年雄性川金丝猴,旁若无人地做著「亲密」举动。

动物专家表示,它们相互「喜欢」上了,这是川金丝猴的同性恋。同性川金丝猴「情侣」出现时,总有一只先出来打头阵,担任「绅士」,而另一只则做娇羞状,两只川金丝猴会以相互梳理毛发、爬跨(一种亲密动作)等行为表达感情。

川金丝猴是大陆特有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分布在四川省和甘肃省境内的岷山、邛崃山,陕西省的秦岭以及湖北省的神农架等地。生活在海拔一千五百至三千四百公尺的针阔混交林中,野生数量约一万五千只。

专家指出,川金丝猴和大多数灵长类动物一样,也是「一夫多妻」制。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远比人们所想和了解的要多,同性间发生感情,就不足为奇。

川金丝猴体型中等,另外还有体型近似川金丝猴而稍小的黔金丝猴,以及身体较川金丝猴稍大的滇金丝猴。

http://intermargins.net/repression/pervert/homosexual/news/2004Jan-Jun/20040617b.htm

网友(5):

有啊!~~应该有些动物是雌雄同体的,它们可以习以转换性别,那就可以证明它们也会做同性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