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印是图书第一次印刷后,没有改动或改动甚少的印制。由于对排版胶片不作改动或仅作少量改动,重印可以加快出书速度并使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图书重印时,开本、书号、版式均不变,但封面、扉页可以重新设计;图书的中国标准书号条码一般也不变,但若定价有调整,则必须在原来的条码后加上附加码(整个条码需重新申请制作)。重印书应在版本记录中标明印次,每重印一次记录一次,逐次累计。如初版图书第一次重印,标“第1版第2次印刷”,第二次重印标“第1版第3次印刷”,依此类推。重印书的印数也是从初版第一次印刷起逐次累计,如某书初版第一次印5 000册,版本记录中应标“印数1—5 000'’,第一次重印印了8 000册,应标“印数5 001—13 000'’,第二次重印印了6 000册,则标“印数13 001—19 000”,依此类推。
再版是对原书作较大修改后重新排版印制。再版虽以原书为基础但要进行较大的修改,有时甚至是脱胎换骨的改造(如《辞海》1936年出初版,1965年、1979年、1989年、1999年先后四次再版,书名一直是《辞海》,而每次修改的量都很大),所以操作时完全按照生产新品种的程序进行,制作成本并不低于或仅稍稍低于初版书。再版的书,有的在书名后加括号标明“修订本”,有的不标明。版本记录中对第一次再版标“第2版”,第二次再版标“第3版”,依此类推。再版的图书,不可再用原书号,必须用新的书号;除书名外,其他如封面装帧、开本、版式等都可以重新设计。需要说明的是,再版仅指同一个出版单位的出版行为。如果某种图书原由甲出版社出版,后来改为由乙出版社出版,它就不是再版书,而是乙出版社的初版书。
重印的意义
图书的重印是出版单位很重要的一项工作。重印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a. 及时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良好社会效益的图书,常常是长销书,社会对它们的需要,通常是比较均衡的。重印正好适应这一特点,当先前印制的图书销售得差不多时,重印的图书即可补充上市,满足社会的需要。
b. 符合最佳经济效益原则。图书分批重印,出版单位在资金、人力和仓储等方面可分批投入,避免流动资金、仓储资源被某一种图书占用过多,从而保证出版单位总体上的经营能够做到有条不紊、兼顾各个方面。除此之外,图书印制后若搁置时间过长,销售时难免发黄变旧,难以引发读者的购买欲,本来的长销书、畅销书反而会滞销。重印则能够保证上市的图书一直以良好的“品相”出现在读者面前,有利于不断扩大销售,从而既保证了社会效益的长久发挥,同时也给出版单位带来源源不断的经济效益。
c. 可以不断提高图书质量。一般地说,经过严格把关而出版的图书,其质量是有保证的,但是,也难免还会有个别的错讹没能发现和改正。对这些漏网的错误,重印时可以及时改正,从而不断提高图书的质量,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持续的贡献。
再版的意义
图书再版对出版单位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a. 再版是文化积累的重要方式。图书可把社会的文化精华固定记录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使之代代相传。通过再版,图书能够补充记录随着社会发展而新产生的文化精华,使之积淀存储,从而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新的基础。
b. 再版是图书更新换代、改善质量的重要途径。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都有发展,先前出版的图书中便难免有一些内容或者数据变得过时老化,显得陈旧,图书的质量也随之降低。因此,图书也要像工农业的一般物质产品一样,及时地更新换代,而再版就能使图书与时俱进地反映社会各方面的新情况、新进步,改善图书质量,以适应社会的新需求。
c. 再版可提升图书使用价值。有些物质产品通过深加工可以提升使用价值,兼具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属性的图书也一样。图书经过精益求精的修订,可以吸纳最新的科学研究和艺术创造成果,更新、充实、深化内容,从而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就是说,再版能够提升图书的使用价值。
d. 再版能使出版资源得到深度开发。对一个出版单位来说,历年积累的有保留价值的图书是创造新的效益、扩大社会影响的重要资源。相对而言,重印只是对这项资源的简单利用;再版则是对这项资源的深度开发,可以带来更大的效益,因为修订再版可以不断提高这些图书的质量,使老书焕发青春、长销不衰。
重印和再版都是对同一本书的再次印制,但是两者是有区别的。
一、重印和再版的概念及意义
(一)重印的概念和特点
重印是图书第一次印刷后,没有改动或改动甚少的印制。由于对排版胶片不作改动或仅作少量改动,重印可以加快出书速度并使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图书重印时,开本、书号、版式均不变,但封面、扉页可以重新设计;图书的中国标准书号条码一般也不变,但若定价有调整,则必须在原来的条码后加上附加码(整个条码需重新申请制作)。重印书应在版本记录中标明印次,每重印一次记录一次,逐次累计。如初版图书第一次重印,标“第1版第2次印刷”,第二次重印标“第1版第3次印刷”,依此类推。重印书的印数也是从初版第一次印刷起逐次累计,如某书初版第一次印5 000册,版本记录中应标“印数1—5 000'’,第一次重印印了8 000册,应标“印数5 001—13 000'’,第二次重印印了6 000册,则标“印数13 001—19 000”,依此类推。
(二)重印的意义
图书的重印是出版单位很重要的一项工作。重印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1.及时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良好社会效益的图书,常常是长销书,社会对它们的需要,通常是比较均衡的。重印正好适应这一特点,当先前印制的图书销售得差不多时,重印的图书即可补充上市,满足社会的需要。
2.符合最佳经济效益原则。图书分批重印,出版单位在资金、人力和仓储等方面可分批投入,避免流动资金、仓储资源被某一种图书占用过多,从而保证出版单位总体上的经营能够做到有条不紊、兼顾各个方面。除此之外,图书印制后若搁置时间过长,销售时难免发黄变旧,难以引发读者的购买欲,本来的长销书、畅销书反而会滞销。重印则能够保证上市的图书一直以良好的“品相”出现在读者面前,有利于不断扩大销售,从而既保证了社会效益的长久发挥,同时也给出版单位带来源源不断的经济效益。
3.可以不断提高图书质量。一般地说,经过严格把关而出版的图书,其质量是有保证的,但是,也难免还会有个别的错讹没能发现和改正。对这些漏网的错误,重印时可以及时改正,从而不断提高图书的质量,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持续的贡献。
(三)再版的概念和特点
再版是对原书作较大修改后重新排版印制。再版虽以原书为基础但要进行较大的修改,有时甚至是脱胎换骨的改造(如《辞海》1936年出初版,1965年、1979年、1989年、1999年先后四次再版,书名一直是《辞海》,而每次修改的量都很大),所以操作时完全按照生产新品种的程序进行,制作成本并不低于或仅稍稍低于初版书。再版的书,有的在书名后加括号标明“修订本”,有的不标明。版本记录中对第一次再版标“第2版”,第二次再版标“第3版”,依此类推。再版的图书,不可再用原书号,必须用新的书号;除书名外,其他如封面装帧、开本、版式等都可以重新设计。
再版的图书照原样再印或略作小的改动再印,称为再版书的重印。再版书重印的印次和印数,都是从初版的第一次印刷起累计。如某书初版重印过三次(即加上第一次印刷共印了四次),共印了30 000册,第二版的第一次印刷印了6 000册,就应标“第2版第5次印刷”、“印数30 001—36 000”,其第一次重印印了7 000册,则标“第2版第6次印刷”、“印数36 001—43 000"’,依此类推。
需要说明的是,再版仅指同一个出版单位的出版行为。如果某种图书原由甲出版社出版,后来改为由乙出版社出版,它就不是再版书,而是乙出版社的初版书。
(四)再版的意义
图书再版对出版单位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1.再版是文化积累的重要方式。图书可把社会的文化精华固定记录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使之代代相传。通过再版,图书能够补充记录随着社会发展而新产生的文化精华,使之积淀存储,从而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新的基础。
2.再版是图书更新换代、改善质量的重要途径。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都有发展,先前出版的图书中便难免有一些内容或者数据变得过时老化,显得陈旧,图书的质量也随之降低。因此,图书也要像工农业的一般物质产品一样,及时地更新换代,而再版就能使图书与时俱进地反映社会各方面的新情况、新进步,改善图书质量,以适应社会的新需求。
3.再版可提升图书使用价值。有些物质产品通过深加工可以提升使用价值,兼具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属性的图书也一样。图书经过精益求精的修订,可以吸纳最新的科学研究和艺术创造成果,更新、充实、深化内容,从而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就是说,再版能够提升图书的使用价值。
4.再版能使出版资源得到深度开发。对一个出版单位来说,历年积累的有保留价值的图书是创造新的效益、扩大社会影响的重要资源。相对而言,重印只是对这项资源的简单利用;再版则是对这项资源的深度开发,可以带来更大的效益,因为修订再版可以不断提高这些图书的质量,使老书焕发青春、长销不衰。
5.再版能打造图书的品牌。能够长销不衰的图书,往往已经形成一种品牌。品牌书生命力极强,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延续不绝,而这正是通过图书的不断再版来实现的。只有一次又一次再版,图书才能一代传一代,品牌的实力也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增强。因此,凡能修订再版的图书,出版者都应予以充分重视,创造条件使其顺利再版,从而打遄出新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