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是的,自从有了人类,有了社会,便有了分离,许多本该是天长地久的,却不得不天隔一方。唐代自然也是如此。这个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疆域广大,国内和国际交流频繁,所以人们的活动场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人口的流动性增强,上至达官贵人下到黎民百姓,都有机会或主动或被动地离开自己的家。所以,唐人送别诗的一个特点就是:送别的种类很多,涉及领域广泛,而且又都是一往情深。
孟郊的《古别离》
杜甫的《新婚别》
写的是夫妻间的离别,那份别离的幽怨与痛苦,自是感人至深的。
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
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
则是兄弟间的骨肉分离,难舍之情溢于言表。而
孟郊的《古怨别》
杜牧的《赠别》
则极写情人间的缠绵悱恻。这些可算是亲人间的、情人间的离别,而在唐人的送别诗中,抒写更多的则是同僚间的、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他们有的是写送好友到外地去做官的,如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送梓州李使君》
李白的《送友人入蜀》
等,好友外出做官,诗人摆酒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还有也是送好友到外地做官的,但际遇不同,与前者相比,他们的友人或同僚却都是被贬的,这类诗歌,在唐人的送别诗中占了很大的份量,如
王勃的《别薛华》
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
刘长卿的《送裴郎中贬吉州》
柳宗元的《重别梦得》
等,诗人在送别好友的同时,或表达政治上的失意,或渲泄对朝廷的不满,或表明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宽慰,感情深切而感受人。
还有一类送别,也与做官有关,那就是送友人去远征的,如
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
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
等,这些多是边塞诗人的作品,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相比之下,下面的这类送别诗,可能会让人的心情轻松一些,那就是送友人去远游的,也可能是诗人多半不愿把“柴米油盐”放在诗中表现出来,所以,我们读不到多少他们为生计而四处奔忙的句子,更多的倒是游山玩水的闲情逸致。如
杜荀鹤的《送友人游吴越》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刘长卿的《饯别王十一南游》
等,这些诗毫无悲酸之态,也不故作豪放语,意境高远,情深意浓。
以上都是送人离家的,唐诗中还有一类则是送人归家的,如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李白的《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温庭筠的《送人东归》
等,就是送人回家的,而
王维的《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韦庄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则是送友人回国的了。这类诗中还有一种,如
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送严士元》
王维的《送别》
虽然送的是出家人或隐士,却也可以算作是送人回家的,只是这个家有些抽象而已。
此外,唐人送别诗中还有一类,那就是无论是送人的还是被送的,都不是主人,如
司空曙的《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杜牧的《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
权德舆的《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等,这里的送者和行者,都是旅途中的一个匆匆过客,其送别的情绪则别有一翻味道,让人深思,耐人寻味了。
二、手法多样 情深意长
送别诗首先是抒情诗,诗人们在抒发心中的情感时,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使用比喻……那么,在唐人的送别诗中,表现出来的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好友分别,离情别绪自是深重,深情厚谊不吐不快,所以,在唐人的送别诗中,有很多是直抒胸臆的作品,如
高适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闪途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直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而毫无保留阻碍,慷慨悲歌,一吐为快。再如
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话潭水身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友情之厚,深及千尺,借助潭水直抒胸臆,至于“相送情无限,沾巾比散丝。”则更是把浓重的离愁别绪直吐出来而不假任何掩饰。
当然,直抒胸臆是一种坦诚,是深情厚谊的最直接的体现,但是,深挚的情感又往往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所以有很多诗人不愿去仰声长呼,而是借助别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找到了借景抒情这一法宝。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的确,景物在有情人的眼中是会变的,它会因人的情绪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在送别诗中,诗人们在送别时的眼前的景物也都往往附上了浓重的情感的色彩。唐人的诗本就重情趣,重意趣,他们在表现“情”与“意”的时候,往往都要借助“景”或“境”,这一点在唐人的送别诗中也有深刻的体现,是唐人送别诗一个相当显著的特点。如
李白的《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首联写送别的地点在郊外,青山白水,景色如画,但一“横”一“绕”就把不愿分离的惜别之情借助山水表达出来。中间两联更写离别的深情,颔联想象别后友人的行程,表达了对友人的殷切关怀,颈联“浮云”象征友人行踪不定,“落日”隐喻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尾联情意更切,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整首诗借景抒情,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感情真挚而感人。
再如
刘长卿的《饯别王十一南游》:
里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友人远去,频频挥手,依依惜别,但诗人没有直抒心中所想,借送别处长江两岸的景物入诗,用一“望”字把眼前景和心中情融为一体,让烟水、青山、飞鸟来烘托自己惆怅的心情,“空”字不只点出被送友人远了,同时写出了此时诗人空虚寂寞之情,五六句写心随友人去了,直到目的地,最后又回到现场,久久不忍归去,无限愁思寄予白苹,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且首尾相应。而历来为人们所推重的薛涛的那首《送友人》则更是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开首两句直落别浦晚景,秋季相送格外难堪,眼前的景色令人凛然生寒,而且此处不尽写景,暗用蒹葭诗意,以表达一种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情绪,使诗的内含大为深厚,三句似宽慰的语调,与前句隐含的离伤构成一个曲折,表现出相思情意的执着,末句美梦难得,一句之中层层曲折,将难堪之情推向高潮。
借景抒情这种艺术手法,自从产生以来,一直都是最常用的抒情手法之一,用在诗歌中的更是俯拾即是,因为离开了景而纯粹去谈情,仿佛这情便没有了着落。所以,在唐人的送别诗中,几乎每首诗都有借景抒情的例子。但我以为借景抒情的最高境界则是:融情入景,把一段浓浓的深情,深婉含蓄地藏在简淡的、似乎是不经意间得来的景中,只留下若隐若现的一截丝头,让读者去发现、去抽取,越抽越多,牵出一腔心事,跌宕起伏,意味深远,一如醇酒,虽清洌而味厚,时愈久而愈香。
如张说的《送梁六自洞庭山》就是这类诗歌较为典范的例子: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在这首标志七绝进入盛唐的诗中,诗人便深深地掩藏了自己的心事,只含蓄地借助景物透露给我们些许信息:眼见友人离去,秋波浩渺中征帆渐远,直入朝廷去了,而自己却谪居岳州,遥无归期,一个“孤”字语带双关,失落与孤寂的情绪便渐上心头了,而一个“浮”字又顿生扑朔迷离之感,峰浮于水,人浮于世,飘泊之愁便更浓了,第三句明写传说中的神仙“不可接”,实是友人“不可接”,友人远去的地方——朝廷“不可接”,于是一片凄婉的心事就在这简淡的秋景中浮现,随着悠悠的湖水荡漾起伏,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在评价唐诗时说:“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 以此来评价这类诗歌当不为过。再如
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即景抒情,情在景中,写景有一种淡淡的意境,精美如画,竹林寺远,钟声触动思绪,归影勾起诗人的归意,但诗人形象隐于诗外,在闲淡的意境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但这种情怀全在意境之中,诗人一句也没有说。却深得融情入景之三味。
融情入景的写法,还有一类是诗人使用了比喻,将心情托负于物象,比如同样是
刘长卿的诗《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末一句写友人远去,一叶孤舟顺水而去,实则上更写友人身为逐臣,飘泊无定,正如孤舟,同是逐臣,此情更堪伤怀,读来令人黯然神伤。而王维的那首《送沈子福之江东》中的名句:“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更把相思之情比喻成无边春色,直送友人到天涯海角去了。
以上俱是在送别时,借身边之景来抒离别之情,在唐人的送别诗中,还有一种则是写别后之景,抒离别之情的。如
王勃的《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写送别,而不写分别时的情境,却写别后之情,写别后之情,我们也不能明白地看到,我们只能见到别后之景、别后之境:寒烟渐渐升起,月华慢慢逝去,夜色深沉冷寂,江亭人去亭空。友人去后,诗人顾望留连之状跃然浮现纸上,凄凉寂寞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可谓深得借景抒情、融情入景之妙。而
许浑在他的《谢亭送别》中写到: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也是同类的手法,因送别而醉,醒来时暮色苍茫暗淡,风雨迷蒙凄清,于是心情也更加怅惘空虚,凄暗孤寂。更有妙者如
王维的《山中相送》: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不写送别,只把道别作暗场,而写别后的寂寞之感、怅惘之情。离愁往往在别后当日的日暮而更浓重、更稠密,但诗人却只用“掩柴扉”这一生活中极为平凡的动作来表达,把浓厚深挚的情感,掩藏在这一看似不经意的动作之中,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至于“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船风” 则是想象别后远的友人的处境而别有一翻味道了。
三、伤感旷放 各有千秋
“多情自古伤离别”,这是柳永式的、带着浓重伤感情绪的离别,也是和他有着相同感触的许多人的离别。唐人的送别诗中,这类诗不在少数。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王勃的《别薛华》)
不重惜别之情,而写悲切的身世之感,政治上挫折,迢迢千里唯失意相伴,哀伤情绪是很浓厚的。再如
卢纶的《送李端》: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全诗以一个“悲”字贯穿全篇,首联写送别的环境,从衰草笔,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给全诗定下了深沉感受伤的基调,次联写送别的情景,仍是紧扣悲字,融入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颈联感叹身世,仍是紧扣悲字,感情沉郁,将惜别、感世与伤怀合在一起,心境更显悲凉。再如
贾至的《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随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诗人是怀着被贬的失意离开故乡的,开首两句情景交融,既点明季节地点,又渲染气氛,给人一种人生飘乎,离合无常之感。三句“浮云”的比喻,更加深了难遣的离情,结尾一个“空”字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唐诗中写迁谪之苦,离别之恨者居多,此诗以迁谪之人又送迁谪之人,情形倍加难堪,读来沉郁苍凉,余味不尽。
但是友人分别也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同样是王勃的送别诗,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句子,与《别薛华》在格调上迥然不同,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勿使燕然上,唯留汉将功”。陈子昂在他这首《送魏大从军》中写送友人去远征,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至于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
岑参的《送李副使赴碛西行军》
《武威送刘判官碛西行军》
两首,则更是化惆怅为豪放的经典之作,“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在惜别中重书祝捷之意,来壮僚友之行色,在送别诗中可谓独具一格。“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中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字里行间激情荡漾而气贯长虹,珍重的送别之意暗含其中。
这些诗句以豪情叙别,不作儿女之态,正是以深情作铺垫,写出了知已之情,是以豪放见佳之笔。同样的,有一些诗人,在与好友分别之时,虽不是如此豪放,却也是以旷达出之,表现了唐人独具的开阔胸襟。如
王昌龄的《送柴侍御》:
流水通波接五冈,送君不没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友人远去,两地相隔,不免要产生感伤,但是诗人却宽慰友人说,两地流水相通,青山一道,云雨相同,明月共睹,所以并没有真正地分开,这里诗人巧妙地化两地为一乡,宽慰友人的离伤,语意新颖而情思旷达。
再如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场深情的离别,我们看不到有丝毫黯然销魂有样子,诗人借送别的时间、地点,巧妙地布置环境,使得景色色调清新、明朗,轻快而富于情调。又如
李白的《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此诗以醉别开始,以干杯结束,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满豪迈不羁和开朗乐观的感情,格调爽朗,毫无缠绵哀伤的情调,且诗中自然美与人情美相互映衬,充满诗情画意,特别是结尾两句,干脆有力,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些在分别时唱出的豪放旷达的诗句,正体现了唐人那种豁达的胸襟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一扫悲情哀语,而成为送别诗中的一道风景。
四、造句精审 言浅情深
真正的文学是纯粹的,真挚的情感也是纯粹的。古往今来,朋友之情不断被人们歌之咏之,颂之赞之,正是因为朋友之间那种心与心交融的真挚的情感让人们激动不已。那是一种醇正地人情美,真正的友情美,而真正的美从来都是不用雕琢的,“豪华落尽见真淳”,在送别友人的时候,诗人们往往把自己的一颗真心,用最朴素的语言捧出,化成千古绝唱。如
权德舆的《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全诗用朴素的语言,写久别重逢后的离别,通篇淡着笔,不事雕琢,在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深永的情味,朴素中自有天然的风韵。前两句诗交待一别一逢整整十年岁月,虽不写沧桑而沧桑之感在平淡的叙述中油然而生,别具情致。三四句是一幅深山夕阳中悄然作别的素描,有一种令人神远的意境,千峰无语立斜阳,寂静而略带荒凉的境界中,使人不禁产生人生离合的感慨,别逢是那样偶然,匆匆,难以逆料,一种浓重的情味涌上心头。造句精审,言浅情深,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再如
孟浩然的《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也没有华丽的词藻,语句平淡逝乎口语,对偶不工,语出天然,但深挚动人的感情却挥之不去,言浅情深,余味悠长。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各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里,晚岁当为邻舍翁。
柳宗元的这首《重别梦得》寓复杂的情绪和深沉的感慨于朴实无华的语言之中,语似质直而意蕴深婉。“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这是与友人相见时的问候语,语出天然毫无修饰,但相思之情自在言外,悲喜交集之态尽在其中。
送别自是有情人的事,是有真情的人的事,所以每一首送别诗都是发乎真情的至真至纯之语,语出天然,不用修饰,我们自会被那份深挚的友谊感动了。
作为唐代诗歌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唐人的送别诗在其思想内容上,大大丰富了唐代诗歌的题材和内容;在艺术表现上,格调或豪放或含蓄,或旷达或深婉,抒情或直露或蕴籍,或借景或托物,用语浅近,不事雕琢,真正体现了“境近意远,词浅情深”的艺术特点。
所以,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手法,唐代的送别诗都值得我们认真地学习、深入地研究。
山居秋瞑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风词 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知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段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不相识。
以上是我比较喜欢的两首。仅供参考。
刘长卿的诗《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末一句写友人远去,一叶孤舟顺水而去,实则上更写友人身为逐臣,飘泊无定,正如孤舟,同是逐臣,此情更堪伤怀,读来令人黯然神伤。而王维的那首《送沈子福之江东》中的名句:“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更把相思之情比喻成无边春色,直送友人到天涯海角去了。
以上俱是在送别时,借身边之景来抒离别之情,在唐人的送别诗中,还有一种则是写别后之景,抒离别之情的。如
王勃的《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写送别,而不写分别时的情境,却写别后之情,写别后之情,我们也不能明白地看到,我们只能见到别后之景、别后之境:寒烟渐渐升起,月华慢慢逝去,夜色深沉冷寂,江亭人去亭空。友人去后,诗人顾望留连之状跃然浮现纸上,凄凉寂寞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可谓深得借景抒情、融情入景之妙。而
许浑在他的《谢亭送别》中写到: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也是同类的手法,因送别而醉,醒来时暮色苍茫暗淡,风雨迷蒙凄清,于是心情也更加怅惘空虚,凄暗孤寂。更有妙者如
王维的《山中相送》: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不写送别,只把道别作暗场,而写别后的寂寞之感、怅惘之情。离愁往往在别后当日的日暮而更浓重、更稠密,但诗人却只用“掩柴扉”这一生活中极为平凡的动作来表达,把浓厚深挚的情感,掩藏在这一看似不经意的动作之中,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至于“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船风” 则是想象别后远的友人的处境而别有一翻味道了。
三、伤感旷放 各有千秋
“多情自古伤离别”,这是柳永式的、带着浓重伤感情绪的离别,也是和他有着相同感触的许多人的离别。唐人的送别诗中,这类诗不在少数。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王勃的《别薛华》)
不重惜别之情,而写悲切的身世之感,政治上挫折,迢迢千里唯失意相伴,哀伤情绪是很浓厚的。再如
卢纶的《送李端》: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全诗以一个“悲”字贯穿全篇,首联写送别的环境,从衰草笔,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给全诗定下了深沉感受伤的基调,次联写送别的情景,仍是紧扣悲字,融入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颈联感叹身世,仍是紧扣悲字,感情沉郁,将惜别、感世与伤怀合在一起,心境更显悲凉。再如
贾至的《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随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诗人是怀着被贬的失意离开故乡的,开首两句情景交融,既点明季节地点,又渲染气氛,给人一种人生飘乎,离合无常之感。三句“浮云”的比喻,更加深了难遣的离情,结尾一个“空”字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唐诗中写迁谪之苦,离别之恨者居多,此诗以迁谪之人又送迁谪之人,情形倍加难堪,读来沉郁苍凉,余味不尽。
但是友人分别也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同样是王勃的送别诗,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句子,与《别薛华》在格调上迥然不同,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勿使燕然上,唯留汉将功”。陈子昂在他这首《送魏大从军》中写送友人去远征,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至于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
岑参的《送李副使赴碛西行军》
《武威送刘判官碛西行军》
两首,则更是化惆怅为豪放的经典之作,“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在惜别中重书祝捷之意,来壮僚友之行色,在送别诗中可谓独具一格。“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中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字里行间激情荡漾而气贯长虹,珍重的送别之意暗含其中。
这些诗句以豪情叙别,不作儿女之态,正是以深情作铺垫,写出了知已之情,是以豪放见佳之笔。同样的,有一些诗人,在与好友分别之时,虽不是如此豪放,却也是以旷达出之,表现了唐人独具的开阔胸襟。如
王昌龄的《送柴侍御》:
流水通波接五冈,送君不没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友人远去,两地相隔,不免要产生感伤,但是诗人却宽慰友人说,两地流水相通,青山一道,云雨相同,明月共睹,所以并没有真正地分开,这里诗人巧妙地化两地为一乡,宽慰友人的离伤,语意新颖而情思旷达。
再如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场深情的离别,我们看不到有丝毫黯然销魂有样子,诗人借送别的时间、地点,巧妙地布置环境,使得景色色调清新、明朗,轻快而富于情调。又如
李白的《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此诗以醉别开始,以干杯结束,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满豪迈不羁和开朗乐观的感情,格调爽朗,毫无缠绵哀伤的情调,且诗中自然美与人情美相互映衬,充满诗情画意,特别是结尾两句,干脆有力,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些在分别时唱出的豪放旷达的诗句,正体现了唐人那种豁达的胸襟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一扫悲情哀语,而成为送别诗中的一道风景。
四、造句精审 言浅情深
真正的文学是纯粹的,真挚的情感也是纯粹的。古往今来,朋友之情不断被人们歌之咏之,颂之赞之,正是因为朋友之间那种心与心交融的真挚的情感让人们激动不已。那是一种醇正地人情美,真正的友情美,而真正的美从来都是不用雕琢的,“豪华落尽见真淳”,在送别友人的时候,诗人们往往把自己的一颗真心,用最朴素的语言捧出,化成千古绝唱。如
权德舆的《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全诗用朴素的语言,写久别重逢后的离别,通篇淡着笔,不事雕琢,在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深永的情味,朴素中自有天然的风韵。前两句诗交待一别一逢整整十年岁月,虽不写沧桑而沧桑之感在平淡的叙述中油然而生,别具情致。三四句是一幅深山夕阳中悄然作别的素描,有一种令人神远的意境,千峰无语立斜阳,寂静而略带荒凉的境界中,使人不禁产生人生离合的感慨,别逢是那样偶然,匆匆,难以逆料,一种浓重的情味涌上心头。造句精审,言浅情深,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再如
孟浩然的《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也没有华丽的词藻,语句平淡逝乎口语,对偶不工,语出天然,但深挚动人的感情却挥之不去,言浅情深,余味悠长。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各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里,晚岁当为邻舍翁。
柳宗元的这首《重别梦得》寓复杂的情绪和深沉的感慨于朴实无华的语言之中,语似质直而意蕴深婉。“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这是与友人相见时的问候语,语出天然毫无修饰,但相思之情自在言外,悲喜交集之态尽在其中。
送别自是有情人的事,是有真情的人的事,所以每一首送别诗都是发乎真情的至真至纯之语,语出天然,不用修饰,我们自会被那份深挚的友谊感动了。
节妇吟 唐 张籍
君知妾有夫 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执戢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
赠婢 唐 崔郊
公子王孙逐后尘 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似海 从此萧郎是路人
离思 唐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遣悲怀叁首之二 唐 元稹
昔日戏言身后事 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 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 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 贫贱夫妻百事哀
无题 唐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 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 走马兰台类转蓬
乐游原 唐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乾
无题 唐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乾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 唐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 唐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神女生涯原是梦 小姑居处本无郎
无题二首之二 唐 李商隐
重帷深下莫愁堂 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 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 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 未妨惆怅是清狂
金龟婿
为有 唐 李商隐
为有云屏无限娇 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 辜负香衿事早朝
天若有情天亦老
金铜仙人辞汉歌 唐 李贺
茂陵刘郎秋风客 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 叁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走千里 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 忆君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 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 渭城已远声波小
相看两不厌
独坐敬亭山 唐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清平调 唐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相思相见知何日 此时此夜难为情
秋风词(叁五七言诗) 唐 李白
秋风清 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 寒鸦 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 此时此夜难为情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谢 楼践别校书叔云 唐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来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志飞 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人生得意须尽欢 天生我材必有用
将进酒 唐 李白
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 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叁百杯
岑夫子 丹丘生 将进酒
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 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消万古愁
千里不留行
侠客行 唐 李白
赵客缦胡缨 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百马 飒踏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 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 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 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 持殇劝侯赢
三杯吐然诺 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 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 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 煊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 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 白首太玄经
白发叁千丈
秋浦歌 唐 李白
白发叁千丈 离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 唐 杜甫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太江流
名岂文章着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唐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叁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客至 唐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杯 肯与邻翁相对饮 格篱呼取尽馀杯
卧看牵牛织女星
秋夕 唐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月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岸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 唐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岸犹唱后庭花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遗怀 唐 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二首之一 唐 杜牧
娉娉袅袅十叁馀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
赠别二首之二 唐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过尽千帆皆不是
望江南 唐 温庭筠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不是一番寒澈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
宛陵录 唐 斐休
尘劳回脱事非常 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是一番寒澈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
山雨欲来风满楼
咸阳城东楼 唐 许浑
一上高楼万里愁 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沈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 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 故国东来渭水流
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愁来明日愁
自遣 唐 罗隐
得即高歌失即休 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愁来明日愁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蜂 唐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四海为家
西塞山忆古 唐 刘禹锡
王[氵睿]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终南别业 唐 王维
中岁颇好道 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 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 谈笑无还期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相思 唐 王维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城曲 唐 王维
渭城朝雨 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复值接舆醉 狂歌五柳前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 王维
寒山转苍翠 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 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 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 狂歌五柳前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凉州词 唐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阙辅叁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物换星移
滕王阁诗 唐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廉暮卷西山雨
闭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浮生半日闲
题鹤林寺僧舍 唐 李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 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 又得浮生半日闲
花非花 雾非雾
花非花 唐 白居易
花非花 雾非雾 夜半来 天明去 来如春梦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劝君一杯君莫辞
劝酒诗 唐 白居易
劝君一盏君莫辞 劝君两盏君莫疑 劝君三盏君始知 面上今日老昨日 心中醉时胜醒时
天地迢遥自长久 白兔赤乌相趁走 身后堆金拄北斗 不如生前一尊酒
君不见春明门外天欲明 喧喧歌哭半死生 游人驻马出不得 白舆素车争路行
归去来 头已白 典钱将用买酒吃
杨家有女初长成 天生丽质难自弃 后宫佳丽叁千人 叁千宠爱在一身
遂令天下父母心 渔阳鼙鼓动地来 上穷碧落下黄泉
忽闻海上有仙山 山在虚无缥缈间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 唐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 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 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 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 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 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 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 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 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叁千人 叁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 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士 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 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 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 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 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 西出都门百馀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 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 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 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 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 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 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 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 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 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 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 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 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 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子弟白发新 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 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 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 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 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 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 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 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 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 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 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 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 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 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 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 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 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 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 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 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 不见长安见尘雾 唯将旧物表深情 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 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 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 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 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己亥岁二首 唐 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 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题城都南庄 唐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金缕衣 唐 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寒食 唐 韩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慧能偈 唐 六祖慧能大师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神秀偈 唐 神秀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