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24年11月21日 17:09
有2个网友回答
网友(1):

  一、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营造开放的思维空间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实践证明,课堂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师生对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教学双方思维活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把自己置于学生平等的地位,倾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会得到学生各种各样的创意心声。有时,教师还要装着“无知”,向学生学习,让学生觉得老也有所“不知”,从而让学生获得自信。这样做并不会影响老师的师道尊严,相反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让学生质疑问难,掌握创新思维的钥匙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疑”才能有“思”,只有“思”才能有创新。所以老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提出题,鼓励他们敢于质疑,敢于提出难倒教师和学生的问题,敢于向权威挑战。在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畅所欲言,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能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激发提问的热情。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能嘲笑、讽刺,更应该耐心引导。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其提问的积极性。
  
  

网友(2):

一、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营造开放的思维空间
如在学习“声音的传播”时,通过实验,学生发现用手轻挠桌面,耳朵靠近桌面听不见声音,贴在桌面上就听得非常清楚,学生通过实验发现了桌子可以传播声音。那么棉线也可以传播声音吗?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学生在做出自己的猜测后尝试,自由选择材料如棉线、牙签、小纸杯等做了一个土电话,通过制作与亲身体验,学生发现了棉线能传声,推导出固体可以传播声音。学生这一发现,我及时给予肯定,虽然前人早有结论,可对于学生来说,却是新的发现。
二、让学生质疑问难,掌握创新思维的钥匙
在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畅所欲言,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能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激发提问的热情。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能嘲笑、讽刺,更应该耐心引导。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其提问的积极陛。
三、注重让学生动手,在探究中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
还有在探究过程中做到有目的、有准备地进行科学探究,教师做好探究的指导。如在实验探究之前,将预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指导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一步一步完善自己的探究计划。如你探究的主题是什么?你的猜测是什么?怎样去证明你的猜测?需要的材料什么?怎样进行实验研究?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法?学生在实验计划的指导下带着问题进行观察与实验,对学生有创意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教师要进行鼓励和表扬,使学生都有自我表现和创新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
四、进行激励性评价,培养学生富有创造性的思维
例如:在上《土壤》一课的时候,刚上课,面对老师展示的土壤,学生脸上再现出各种表情。面对学生疑惑的神情,我不失时机地提问,“你今天想研究土壤哪方面的问题?”这一问,引出学生的很多问题:土壤是什么颜色的?土壤有几种成分?土壤里有什么营养?有几种土壤?等等,这些问题中有许多与本课内容无关,但这正是引发学生进入探索性学习的切人点,面对大量问题,老师要充分给予关注和肯定,赞扬他们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予点拨和启发,从而在班级里营造出一种活跃的、发散的探索氛围,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提问的习惯。
五、以训练思维为重点,教给创新方法。
思维是对事物本质的规律的反映。在科学教学中如能对学生进行多元思维的训练(如求异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等),学生在多元思维过程中,进行多角度、多方位思考时会产生新的问题,激起新的探索欲望。http://www.qsmxjy.com/
在教学中,不但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更要积极采取策略,或营造氛围,或评价鼓励,或启发引导,激发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究,深入的培养创新思维。力求实现在发现中进行探究,在探究中寻得新的发现,不断地在发现和探究中,逐渐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