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名状》是部不错的电影。
导演陈可辛,几大主演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都演技在线,尤其李连杰把主角庞青云演绎得入木三分,香港金像奖影帝也是对他最好的褒奖。
大概是主演们演技太好吧,虽然早知这片子是在刺马案框架上改变的,看完还是有点沉重,义结金兰的三兄弟落得如此结局,令人唏嘘。
根源在哪?导演想告诉大家什么?倒推回去,从拿下苏州后的杀降开始。
苏州一战,山字营坐困愁城之外,一筹莫展,挣扎在死亡线边缘。但他们的死亡威胁不是来自敌军的枪炮,而是饥饿。
这像个笑话,皇帝不差饿兵的说法自古有之,战死沙场也算军人荣耀,饿死前线算怎么回事,难怪庞青云愤而喊出:我的兵只能战死,不能饿死。
换谁带兵,也受不了这个。
庞青云不得不拉下脸皮找何魁借粮,他不知道的是,城外的清军想入城,城内的太平军想出城。陈可辛一定拜读过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围城里面的人念想着外面的世界,而围城外面的人渴慕着里面的世界。
共同点是:粮食,双方都是没有的。
好在赵二虎舍出命去潜入苏州,换来太平军主帅自尽,同时也把手下弟兄托付给他,往他肩头压上一幅道德的枷锁。
自古杀降不祥,杀降在道义上也理亏,苏州杀降是对是错呢?其实是个很简单的道理。
山字营无粮,苏州城内也无粮,要不是庞青云求来的十天粮食,攻下苏州清军就得就地劫掠,挖地三尺来找粮食,哪里还有馒头给降兵吃?
很明显嘛,如果庞青云没问何魁求到粮草,降兵半个馒头也吃不到,自己变成粮草倒是有可能的。
庞青云杀降的理由,他跟赵二虎讲得很清楚了,粮食是留着攻南京的军粮,接济了降兵,兄弟们就得挨饿,还怎么打仗?
庞青云杀降,从道义上似乎理屈,但在当时那种形势下,有更好的办法吗,不存在的,杀降是唯一的办法。
赵二虎倒好,看到大哥带回粮食,就成了他解脱道德枷锁的希望,非逼庞青云喂饱降兵不可。
可以假设一下,喂饱了这一顿,接下去如何处置这些降兵。
无非两个办法。
一是收编。二是遣散。
但这两个办法都是行不通的。
收编太平军降兵,一是难以保证其忠诚度与战斗力,把新收编的降兵带去打太平天国的核心天京,或是留在苏州,都是极其冒险的举动。二是粮饷不够,求来的粮食只够老兄弟吃,多出来这么多嘴怎么分,吃不饱饭,军心还得浮动。
遣散也不行。既没有路费发给他们,也没法提供干粮,无论这些人去向是哪里,沦为盗匪或是重新投入太平军可能性极大,也是不安全因素。
除此以外,还有个最大的不安定因素:降兵吃饱后,就地在苏州复叛。
这点在剧中台词就有体现,在画面里的细节上也能看出一二:这些降兵都没有剃发,且仍旧穿着太平军制服。
这似乎无关紧要,实则意义重大。
要知道,这是在清朝,剃发才是诚心归顺的表现。不剃发,还是长毛,随时可能复叛。
这并不是空穴来风,历史上有真实案例可考——李鸿章苏州杀降。
苏州城内太平军郜永宽等八王杀死主将慕王谭绍光出降,两天后,李鸿章、程学启下手,杀死八王,并杀苏州城内太平军降兵8000余人。
事后,李鸿章给出的三条理由之一正是——“受翎不剃发”,接受清朝的官职粮饷,但没有剃发,有很大诈降嫌疑。
诈降的危害有多大呢,李鸿章攻下苏州前吃过亏,太仓太平军守将蔡元隆就是通过诈降诱杀了1000多淮军,入城的李鸿章弟弟腿部中弹,险些报销,幸而被戈登洋枪队拼死救出城外。
应该是错的,因为他投降之后自己的一些部队也会被投降,所以他会让国家损失很多。
我认为庞青云苏州杀降是错的,因为他这样会招来很多人的怨恨,而且明显是不公平的。
我觉得应该是对的,因为当时那种情况下,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