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赛曲雕塑简介:
马赛曲雕塑分为两个部分:上部以一个象征自由、正义、胜利的带翼女神为中心,她右手持剑,左手高举,号召人民向她指引的方向冲去;张开的羽翼,飞舞飘动的衣裙和召唤性的内在激情,表现出急速的运动和奔放的革命热情;两腿大步向前迈进,更加强了浮雕形象的前进感。女神占据整个浮雕的上半部,正从人们头顶上疾驰而过。下半部是一群志愿军战士,在女神的热情号召下蜂拥前进。其中心人物是一个有着大胡子的战士,他带领自己年轻的儿子一起参加战斗,少年依傍着父亲,走得更加坚定有力。和这个跃跃欲试的激动少年相对应的,是走在其后的沉着刚强的老人,他仿佛多次为自由而战,今天为了祖国又从容奔赴疆场。行列的最前面,号手正在吹响进军号,其余人物有持盾牌和宝剑的战士,有弯腰系结兵器的弓箭手,这些细节预示着战斗即将开始。所有这些人物被组成一个整体,显示出一种剑拔弩张的声势。
《马赛曲》的艺术构思简洁而宏大:人物不多,只有6名志愿兵和寓意女神组成,内容是表现志愿军在女神的指引下不畏艰险,不惧死亡奔赴前线保家卫国。但其艺术构图,却匠心独运。艺术家巧妙地运用了联想和呼应的手法,人物间互相半掩着,把图中所有的人物都编入了一个复杂的构架中,而且每个人物动作夸张中蕴涵着真实,姿态活龙活现,结构鲜明严谨,不错不乱。由于人物间彼此交错遮掩,整个人物队伍仿佛活动起来,好似一股势不可挡的洪流;该雕塑从平面的墙上向观众涌来,使人有种向上升腾的感觉;雕塑中所有道具的细节,如长枪头上的雄鹰、愤怒长嘶的马头、军人胸前的狮爪、盾牌上的狮形立体图案等等,都与人物浑然一体,增加了雕塑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真实感,渲染了气氛,既烘托了千军万马之势,又保持了稳定和完整统一。
马赛曲雕塑创作背景:
1836年,为了宣传革命,宣传法兰西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法国浪漫主义雕塑家弗朗索瓦·吕德以《马赛曲》(《马赛曲》是1792年奥国军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时,马赛人民威武雄壮地开赴巴黎战斗时所唱的爱国歌曲。法兰西共和国建立以后,被决定用作法国国歌)作为浮雕的题名,在凯旋门建筑物上创作了这座象征人民民主思想的雕塑。
马赛曲雕塑作者简介:
弗朗索瓦·吕德(Francois Rude, 1784-1855),法国浪漫主义雕塑家。在雕塑上,他与另一位浪漫主义雕塑家德拉克洛瓦并驾齐驱,与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雕刻家乌顿、罗丹等人齐名。其代表作即是巴黎人民妇孺皆知的那块装饰在巴黎凯旋门上的群像浮雕《马赛曲》。在浪漫派雕刻史上,他这尊浮雕被认为是不朽的。 吕德是一个富商的儿子,23岁时进入巴黎雕刻家皮埃尔·卡特里埃的工作室学艺。1809年和1812年曾两次获"罗马奖"。但都因法国政治局势不稳,国库空虚而未能去意大利深造。拿破仑称帝时,吕德参加了当时的帝政活动。帝政垮台,他也被迫流亡到比利时。12年的流亡生活使他备感痛苦,从此政治上渐趋成熟。回国后,在法国人民革命浪潮的激励下,他很快成了一位浪漫主义的雕刻家。他的作品既有古典主义的严谨,也富有浪漫主义的激情。
《马赛曲》是1792年,奥国军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时,马赛人民威武雄壮地开赴巴黎战斗时所唱的爱国歌曲。法兰西共和国建立以后,立即被决定用作法国国歌。弗朗索瓦·吕德借用这一曲名作为浮雕的题名,无疑是要在这座雄伟的凯旋门建筑物上宣传革命,宣传法兰西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让这一尊浮雕成为象征人民民主思想的纪念碑。
基本信息
名称:《马赛曲》,
规格:不详
现藏地:法国巴黎
雕塑简介
雕塑简介:
浮雕《马赛曲》分为两个部分:上部是一位象征自由、正义、胜利的自由女神,她右手持剑,左手高举,在号召人民向她指引的方向冲去。她那张开的羽翼,飞舞飘动的衣裙,和召唤性的内在激情,表现出急速的运动和奔放的革命热情。两腿大步向前迈进,更加强了浮雕形象的前进感。女神占据整个浮雕的上半部,正从人们头顶上疾驰而过。下半部是一群志愿军战士,在女神的热情号召下蜂拥前进。其中心人物是一个有着大胡子的战士,他带领自己年轻的儿子一起参加战斗,少年依傍着父亲,走得更加坚定有力。和这个跃跃欲试的激动少年相对应的,是走在其后的沉着刚强的老人,他仿佛多次为自由而战,今天为了祖国又从容奔赴疆场。行列的最前面,号手正在吹响进军号,其余人物有持盾牌和宝剑的战士,有弯腰系结兵器的弓箭手,这些细节预示着战斗即将开始。所有这些人物被组成一个整体,显示出一种剑拔弩张的声势。
《马赛曲》无论从造型上,还是从人物情绪的表现上看,都大大强于凯旋门上的其它三幅浮雕。当它完成时,作者已经52岁了,这尊《马赛曲》使吕德荣获万国博览会的雕刻金牌奖,并享受终身的荣誉。
凯旋门的浮雕也是世界艺术的瑰宝。在其内墙刻有拿破仑以宣扬战功的96个胜利战役的浮雕。在外墙西侧有“1810年胜利”,“和平”,“抵抗”,“马赛曲”四组浮雕,其中有的人物高达4.5米。而刻在右侧面向爱丽舍大街的《马赛曲》造型最美,描绘威武雄壮的义勇军于1792年高唱《马赛曲》出征的光辉场面。这是浪漫大师弗朗索瓦.吕德不朽的杰作,他塑造了手持武器,雄赳赳地走向战场,为自由为平等,博爱而战,为法兰西而战1793年革命时期英雄群像。一个带翅膀的女神右手持剑,站在人群之上正在号召人们向敌阵冲击,在下面的人群中,有一个满脸胡子的战士最为突出,他右手高举,左手牵着他的儿子走向战场,正在为新生的共和国而战斗。这些美丽的浮雕使凯旋门显得更加庄重。在大门内侧刻有曾经跟随拿破仑远征的386名将军的名字,顶楼盾牌上铭记着著名战役和558名对法国有功将领的名字。凯旋门正对爱丽舍大街的一面是1920年11月11日设立的无名战士墓。墓前镌刻着“为祖国牺牲的法兰西战士在此长眠”的铭文。墓前经常有人献上表示法兰西国家旗色标的红,白,蓝三色鲜花。[1]
在这件不朽的作品中,雕塑家特别突出地表现了具有革命爱国主义精神的法国人民的特征。雕刻家在这座高浮雕的处理手法上也是巧妙的,他运用了联想和照应的处理手法,通过一面向前迈进,一面伸手向后召唤的自由女神与蓄髯男子的动势,人们自然地会感觉到跟随在他们身后的汹涌澎湃的进军人流,而不是把这种革命热潮局限在少数人身上。由于雕刻家运用照应的手法把人群分为上下两层,女神向前飞跃的形象加强了人群的动势,下面人群中勇敢坚定的英雄形象则回答着女神的热情呼唤,使人感到他们的真实性。艺术家在这里广泛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象征手法,显示了人民气势磅礴的反抗力量。为了保卫祖国,这股战斗的洪流将从墙上冲出,给人以巨大的感染力。
作者介绍
弗朗索瓦·吕德(Francois Rude, 1784-1855),法国浪漫主义雕塑家。在雕塑上,他与另一位浪漫主义雕塑家德拉克洛瓦并驾齐驱,与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雕刻家乌顿、罗丹等人齐名。其代表作即是巴黎人民妇孺皆知的那块装饰在巴黎凯旋门上的群像浮雕《马赛曲》。在浪漫派雕刻史上,他这尊浮雕被认为是不朽的。 吕德是一个富商的儿子,23岁时进入巴黎雕刻家皮埃尔·卡特里埃的工作室学艺。1809年和1812年曾两次获“罗马奖”。但都因法国政治局势不稳,国库空虚而未能去意大利深造。拿破仑称帝时,吕德参加了当时的帝政活动。帝政垮台,他也被迫流亡到比利时。12年的流亡生活使他备感痛苦,从此政治上渐趋成熟。回国后,在法国人民革命浪潮的激励下,他很快成了一位浪漫主义的雕刻家。他的作品既有古典主义的严谨,也富有浪漫主义的激情。[1]
浮雕《马赛曲》分为两个部分:上部是一位象征自由、正义、胜利的自由女神,她右手持剑,左手高举,在号召人民向她指引的方向冲去。她那张开的羽翼,飞舞飘动的衣裙,和召唤性的内在激情,表现出急速的运动和奔放的革命热情。两腿大步向前迈进,更加强了浮雕形象的前进感。女神占据整个浮雕的上半部,正从人们头顶上疾驰而过。下半部是一群志愿军战士,在女神的热情号召下蜂拥前进。其中心人物是一个有着大胡子的战士,他带领自己年轻的儿子一起参加战斗,少年依傍着父亲,走得更加坚定有力。和这个跃跃欲试的激动少年相对应的,是走在其后的沉着刚强的老人,他仿佛多次为自由而战,今天为了祖国又从容奔赴疆场。行列的最前面,号手正在吹响进军号,其余人物有持盾牌和宝剑的战士,有弯腰系结兵器的弓箭手,这些细节预示着战斗即将开始。所有这些人物被组成一个整体,显示出一种剑拔弩张的声势。
《马赛曲》无论从造型上,还是从人物情绪的表现上看,都大大强于凯旋门上的其它三幅浮雕。当它完成时,作者已经52岁了,这尊《马赛曲》使吕德荣获万国博览会的雕刻金牌奖,并享受终身的荣誉。
凯旋门的浮雕也是世界艺术的瑰宝。在其内墙刻有拿破仑以宣扬战功的96个胜利战役的浮雕。在外墙西侧有“1810年胜利”,“和平”,“抵抗”,“马赛曲”四组浮雕,其中有的人物高达4.5米。而刻在右侧面向爱丽舍大街的《马赛曲》造型最美,描绘威武雄壮的义勇军于1792年高唱《马赛曲》出征的光辉场面。这是浪漫大师弗朗索瓦.吕德不朽的杰作,他塑造了手持武器,雄赳赳地走向战场,为自由为平等,博爱而战,为法兰西而战1793年革命时期英雄群像。一个带翅膀的女神右手持剑,站在人群之上正在号召人们向敌阵冲击,在下面的人群中,有一个满脸胡子的战士最为突出,他右手高举,左手牵着他的儿子走向战场,正在为新生的共和国而战斗。这些美丽的浮雕使凯旋门显得更加庄重。在大门内侧刻有曾经跟随拿破仑远征的386名将军的名字,顶楼盾牌上铭记着著名战役和558名对法国有功将领的名字。凯旋门正对爱丽舍大街的一面是1920年11月11日设立的无名战士墓。墓前镌刻着“为祖国牺牲的法兰西战士在此长眠”的铭文。墓前经常有人献上表示法兰西国家旗色标的红,白,蓝三色鲜花。
在这件不朽的作品中,雕塑家特别突出地表现了具有革命爱国主义精神的法国人民的特征。雕刻家在这座高浮雕的处理手法上也是巧妙的,他运用了联想和照应的处理手法,通过一面向前迈进,一面伸手向后召唤的自由女神与蓄髯男子的动势,人们自然地会感觉到跟随在他们身后的汹涌澎湃的进军人流,而不是把这种革命热潮局限在少数人身上。由于雕刻家运用照应的手法把人群分为上下两层,女神向前飞跃的形象加强了人群的动势,下面人群中勇敢坚定的英雄形象则回答着女神的热情呼唤,使人感到他们的真实性。艺术家在这里广泛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象征手法,显示了人民气势磅礴的反抗力量。为了保卫祖国,这股战斗的洪流将从墙上冲出,给人以巨大的感染力。
名称:《马赛曲》,
规格:不详
现藏地:法国巴黎
马赛曲雕塑图册
浮雕《马赛曲》分为两个部分:上部是一位象征自由、正义、胜利的自由女神,她右手持剑,左手高举,在号召人民向她指引的方向冲去。她那张开的羽翼,飞舞飘动的衣裙,和召唤性的内在激情,表现出急速的运动和奔放的革命热情。两腿大步向前迈进,更加强了浮雕形象的前进感。女神占据整个浮雕的上半部,正从人们头顶上疾驰而过。下半部是一群志愿军战士,在女神的热情号召下蜂拥前进。其中心人物是一个有着大胡子的战士,他带领自己年轻的儿子一起参加战斗,少年依傍着父亲,走得更加坚定有力。和这个跃跃欲试的激动少年相对应的,是走在其后的沉着刚强的老人,他仿佛多次为自由而战,今天为了祖国又从容奔赴疆场。行列的最前面,号手正在吹响进军号,其余人物有持盾牌和宝剑的战士,有弯腰系结兵器的弓箭手,这些细节预示着战斗即将开始。所有这些人物被组成一个整体,显示出一种剑拔弩张的声势。
《马赛曲》无论从造型上,还是从人物情绪的表现上看,都大大强于凯旋门上的其它三幅浮雕。当它完成时,作者已经52岁了,这尊《马赛曲》使吕德荣获万国博览会的雕刻金牌奖,并享受终身的荣誉。
《马赛曲》是1792年,奥国军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时,马赛人民威武雄壮地开赴巴黎战斗时所唱的爱国歌曲。法兰西共和国建立以后,立即被决定用作法国国歌。弗朗索瓦·吕德借用这一曲名作为浮雕的题名,无疑是要在这座雄伟的凯旋门建筑物上宣传革命,宣传法兰西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让这一尊浮雕成为象征人民民主思想的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