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新的科技知识

2024年11月17日 00:05
有1个网友回答
网友(1):

科技知识:蝗虫大爆发之谜

--------------------------------------------------------------------------------

http://www.sina.com.cn 1999/09/07 14:03 科技日报

  

  提起蝗虫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们是农作物和其他植物的害虫。蝗虫的踪迹遍布全世界,是农业生产的一大害。

  今年入夏以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了持续高温干旱的天气,这种天气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不便,也给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但是,这却给农作物害虫的繁殖和生长带来便利条件,这样,蝗灾便爆发了,特别是黄淮海地区发生了较大面积蝗灾。

  蝗虫在黄淮海和海南岛等地区大面积发生,受灾面积达1000多万亩。其中河北、河南、山东等省的一些地区情况尤其严重,有的区域蝗蝻 (蝗虫幼虫)密度每平方米达2000多只,对农业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

  前一段时间,各地防治蝗虫已到关键时期。在河北海兴县召开的全国夏蝗防治现场会上,农业部要求各地各部门通力协作,切实抓好组织措施,抓好治蝗物资和技术方案的落实,保证今年蝗虫不起飞、不扩散、不成灾。

  有关方面专家指出,由于受异常气候的影响,我国蝗灾隐患在短期内难以消除,今后仍需要增加投入,加大蝗区生态治理力度,通过标本兼治,蝗灾就可得到控制和治理。

  蝗灾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几乎在我国出现蝗灾的同时,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也爆发了大蝗灾,其灾情之严重是历史上罕见的。小小的蝗虫竟让俄罗斯这样的科技强国束手无策,奈何不得。而在我国华北等地也出现了同样的蝗灾,由于科技人员努力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很快就控制了灾情。这说明蝗灾并不是不可以防治和控制的。

  那么,蝗虫大爆发的缘由和情形如何呢?

  每逢蝗灾爆发时,一群群的蝗虫铺天盖地,乌云蔽日般东奔西撞,它们所到之处,各种绿色植物均遭暴殄,惨不忍睹。譬如,1988年,非洲的塞内加尔和毛里塔尼亚境内,发生了数十年罕见的蝗灾,仅一群蝗虫就可达1000亿只以上。

  蝗虫属于直翅目,昆虫纲、蝗科,身体一般绿色或黄褐色。咀嚼式口器。后足大,适于跳跃。不完全变态,其幼虫称为“蝻”,主要以禾本科植物为食,种类很多,世界上共约有1万余种,在我国有300余种,如飞蝗、稻蝗、竹蝗,意大利蝗、蔗蝗、棉蝗等是农林业的主要害虫。

  飞蝗通常分为两种生态型,即独栖型及迁移型或称“群居型和散居型”。独栖型一般在傍晚稍有迁移习性,但对农作物危害稍轻。迁移型经常集成大群迁移,是严重的害虫,圣经上就有有关这种飞蝗爆发的记载。

  独栖型和迁移型飞蝗形态上有一定区别,有人认为这与取得食物方式有关。最为有名的蝗虫是沙漠飞蝗,体长5 厘米,迁移型是粉红色。另外还有亚洲飞蝗,均可引发蝗灾。我国常见的飞蝗就属这种。

  南美飞蝗、北美的洛杉矶飞蝗、迁移飞蝗等几种飞蝗的分布面积最广,在亚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均有其踪迹。

  蝗虫的大爆发特别易在天旱和森林过量砍伐之后出现,蝗虫适应干旱的能力很强,这是因为其他昆虫和鸟类在此情况下都不能生存,而且能造成蝗虫疾病的一种丝状菌被抑制,故而使其数量大增。此外,干旱还使蝗虫喜食的禾本科植物生长受到限制,因此,凡是遇有好食物时,蝗虫便蜂拥而至。故而,这种地方的蝗虫密度极高,逐渐形成集团化行动。

  尽管如此,蝗虫为何要集团行动依然疑问重重,令人费解。不过,科学家近来研究发现,蝗虫密度的增加,个体间身体相互接触传递某种信息,刺激蝗虫体内黑化诱导素大量增加使蝗虫体色由绿变黑。这种黑化诱导素可能成为了解蝗虫集团行动的重要线索。

  还有一种学说认为,独栖型和迁移型这两种生态型能相互转变。由于温度、湿度和栖息密度的影响,这两种生态便能互相转变。我们相信,掌握环境条件,预测和控制迁移型的飞蝗的行踪,对防治蝗虫有着重要意义。

  另外,我们还可以设想变害为“宝”,让蝗虫走上人们的餐桌,据研究蝗虫体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这样既控制了蝗虫又给人们带来一道美味佳肴。

陈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