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4月,赫尔伯特·冯·卡拉扬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斯堡,这使他颇为得意,因为,这座城市不但有着美丽的风光,还有着传统的音乐氛围,更重要的是这里曾诞生过一位不朽的音乐大师——沃尔夫冈·莫扎特。
像这座城市的许多家庭一样,卡拉扬的家庭充满着音乐的气息。童年的卡拉扬有着音乐的天赋,加上他的刻苦,很快便超过了他的哥哥。9岁时,钢琴弹得颇为流畅,11岁时就在李斯特作品音乐会上演奏。后曾从师当时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约瑟夫·霍夫曼教授,但因手指指腱老发炎,不得不中断学业。经教授指点,开始改学指挥。在维也纳音乐和表演学院,曾师从著名指挥克莱门斯·克劳斯。1929年1月,对卡拉扬是个非同寻常的日子,他首次举办了个人音乐会。
1934年,他在柏林寻找工作,但一无所获。4月,卡拉扬来到了亚琛,开始他的真正的音乐生涯。三个月后,27岁的他,成为亚琛国家歌剧院音乐总监。1935年又取代剧院原指挥。
1937年,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授予他乐团主任,狂妄的卡拉扬却拒绝了。
1933年5月1日,卡拉扬加入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即臭名昭著的纳粹。
1938年,卡拉扬以客座指挥的身份,指挥了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的拉威尔的《达芙妮与克罗埃》、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演出获得成功。从此,卡拉扬得到了宣传部部长戈培尔的赏识,被戈培尔及部下称之为“来自亚琛的神奇小子” 。
由于富特温格勒不是纳粹,并且始终代表着犹太人,所以,戈培尔一直在寻找一个人,欲取代富特温格勒,而卡拉扬则是戈培尔心中对付富特温格勒的最佳人选和有力武器。只是由于希特勒认为,卡拉扬指挥技术太低;并且,富特温格勒是欧洲、乃至全世界最有影响的大师,是德国的一面艺术旗帜才作罢。
卡拉扬则不同,他充分的运用录音、影视等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其表现之一就是大量地灌制唱片,从录音磁带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高保真”音响技术,从激光唱片到数码录音,卡拉扬不停地重复录音,刻意追求音乐层面上的音响效果,而忽略了音乐的本身内在。同时,借助电视、电影媒体制作了大量的名曲和名剧。
高处不胜寒,晚年的卡拉扬尽管辉煌但仍掩饰不住孤寂,由于他的超范围权力的滥用,卡拉扬与柏林爱乐乐团乃至整个德国音乐界矛盾重重,新闻舆论开始找卡拉扬的麻烦,奥地利人对卡拉扬微词不绝。柏林爱乐乐团与卡拉扬终因梅耶的聘用问题,爆发冲突。面对卡拉扬的强硬声明,柏林爱乐乐团进行了反击:
1. 拒绝参加萨尔斯堡音乐节,拒绝和他举行音乐会;
2. 乐团寻求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商量签订不包括卡拉扬在场的录音合同;
3. 乐团将取消和卡拉扬电影公司的合同。
第三点是捅向卡拉扬心脏的致命一刀。因为卡拉扬在晚年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电影制作当中,而且投进了大量的经费。卡拉扬面临是孤注一掷,还是低头妥协,权衡再三,选择了后者——屈服,卡拉扬第一次面对属下低下了高傲的头。
1989年7月16日,卡拉扬与世长辞,终年81岁。一生荣耀终归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