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高手翻译文言文

2024年11月28日 15:45
有1个网友回答
网友(1):

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之一,两千多年来曾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诸多领域,更是中医文化的理论基础。近代以来,它虽然受到东渐的西方文化的攻击、排斥、否定,视之为"原始思想",但并未因此而泯没。1949年以后,它也曾被视为中医药学"不科学"的内在根据之一,主张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取而代之,但亦未能完全达到目的。时至今日,它仍然在中医药学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发挥积极作用,并且毫无隐退的迹象。作为古老的哲学思想,阴阳学说竟有如此悠久、顽强的生命力,这在世界哲学史、科技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故有必要以现代人的思想和语言深人解读其意蕴。
毛泽东曾在纵论事物的"对立统一"时指出:“中国古人讲,"一阴一阳之谓道'。不能只有阴没有阳,或者只有阳没有阴。这是古代的两点论。"[1]即是说,古老的阴阳学说与唯物辩证法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长达六七十年之久的英国李约瑟博士,从现代自然科学的层面上,也给予阴阳学说出极高的评价。他把阴阳学说与现代遗传学、胚胎学、化学、物理学联系起来,认为这些学科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阴阳学说。他特别肯定和赞赏物质析离后仍旧各有阴阳即阴阳互含的思想,认为此即所谓"场"的思维方法,并用磁铁不断地一分为二后每部分"仍旧具有南北两极"这一科学事实予以证明。他的结论就是:"现代科学所探讨出的世界结构的某些部分,已见诸阴阳学家的思考中。"[2]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量子力学大师、丹麦哥本哈根学派代表人物玻尔,曾经访问过中国,他对阴阳学说也情有独钟。他后来根据阴阳双鱼太极图设计其族徵,认为此图标明的阴阳互根互补思想与微观世界的波粒互补一致。在他看来,近年来(指尤世纪前期——引者注)的经典物理学在解释微观现象时则显然有一种根本局限性。"互补一词的意义是:一些经典概念任何确定应用,将排除另一些经典概念的同时应用,而这另一些经典概念在另一种条件下却是阐明现象所同样不可缺少的。"[3]而阴阳互补思想恰好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科学发展的这一要求。这一态度表明,阴阳学说与现代尖端科学之间也是相通的。
由上述毛泽东、李约瑟、玻尔的看法,不难理解现代中医药学何以仍然运用阴阳学说。这一学说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比较深刻、全面地揭示了事物之间及其内在要素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辨证关系。
医家认为,阴与阳互有相反的规定,或指相互对待的物质形态,如地与天,月与日,女与男,血与气,水与火等;或指事物相反的属性,如黑暗与光明,寒冷与暑热,空虚与充实,柔弱与刚强,衰败与兴旺,疾病与健康等;或指相反的时间过程、运动趋向,如秋冬与春夏,黑夜与白昼,衰萎与生长,下降与上升,后退与前进等。但阴与阳绝不分别等同于具体的事物、属性、趋向,二者的区别仅仅是相对而言。"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此之谓也。"[4]阴与阳只是分指事物相互对待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互有差异乃至对立、斗争、冲突,但又不可分离,离开对方均不能单独存在。虽然古人未能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对立"、"统一"的哲学概念,但综观历代的阴阳论述,意似近之,仅有一步之遥。如说:"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5]。"阳生阴长,阳杀阴藏"[6]。"正气存内,邪不可干"[7]。无疑,这是揭示阴与阳的斗争。"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8]"阴不可无阳,非气无以生形也;阳不可无阴,非形无以载气也。"[9]"阳为阴之偶,阴为阳之基。"[l0]"阴阳互为其根, 阳中无阴,谓之孤阳:阴中无阳,便是死期。"[11]此类不胜枚举的阴阳互根、互依之论,明显、深刻地揭示了阴 阳之间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的关系。不仅如此,古代医家还进而指明阴与阳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寒(阴)极生热(阳),热极生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12]。"寒甚则热,热甚则寒。"[13]"以变化言之,则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可变为阳,阳可变为阴。"[14]"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此二"至'最为紧要,'至'者极也。阴极生阳,绝处逢生,自无至有;阳极生阴,从有至无。阳变阴化之不同也。"[15]"阴阳互藏互交,以故生生不息[16]。可见,阴阳转化的条件就是彼此消长、变化到"极"、"重"、"甚"、"至"即关节点。其根据就是相互包含,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正如恩格斯所说:"一极(即矛盾的一方面 引者注)已经作为胚胎存在于另一极之中,一极到了一定"时就转化为另一极。"[17]前述李约瑟所说的物质净化、析离后仍各具阴阳,即指此。转化的方向就是对方,即阴转化为阳,阳转化为阴,而不是向其他方面转化。古代医家的这些论述,显然接近于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
如此理解阴阳学说,并不意味着可以将它等同于对立统一规律。因为它也有明显的局限:一是概念不清晰。何为阴,何为阳?仅有描述性的说明和比喻,未能作出逻辑上的明确界定。作为阴阳转化条件的"极"、"重"、"甚"、"至"亦较模糊,难以把握。表明这一理论直观性有余,抽象性不足。二是缺乏严密的系统性。阴与阳之间存在着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的关系。这些关系的地位是什么?相互制约的内在机制是什么?均末予以揭示和明确界定。表明古人的阴阳思想尚未形成系统的科学理论。三是具有一定的封建意识。如其"阳尊阴卑"扶阳抑阴"等思想主张,不言而喻,带有贵君贱哭、重男轻女的政治、伦理色彩。
指出阴阳学说的局限,也不意味着可以抛弃这一理论,并代之以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因为它具有对立统一规律不可取代的特殊性和经过几千年防病愈疾实践所检验、证明了的合理性。
其一,从抽象程度来看,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最高,阴阳次之,医药学概念又次之。矛盾双方没有任何特殊规定,反映最一般、最普遍的联系,适用于一切领域。而阴阳双方各有不同于对方的规定,因而涵盖面较矛盾双方为小。有些事物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但不一定是阴阳关系。如性别、年龄相同而又势均力敌的竞争双方,孰阴孰阳?宇宙中存在质量相等、相互环绕运动的双星,孰阴孰阳?社会实践和科学发现证明,阴阳概念不能适用于所有矛盾着的事物,但却可以涵盖医药学、生物学、气象学乃至化学、物理学等领域。中医药学中的寒热、虚实、气血、脏腑、表里、上下、左右、动静、沉浮、迟数(速)、出人、升降、消长、盛衰、聚散等生理、病理现象,既体现对立统一规律,又可用阴阳概括之。所以医家认为:"良医之救人,不过能辨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阴阳而已。"[18]可见阴阳关系比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特殊,但又是中医药学中的一般。它包括对立统一,又被中医药学的对偶概念所包括,实为二者的中介,可以作为中医药学的方法论,并传达和体现对立统一规律对中医药学的指导作用。如果以对立统一规律代替阴阳学说,难免有以一般代替特殊之弊。
其二,从阴阳关系的特征来看,也比较符合人体生理实际和医药学的根本任务。对立统一规律认为,矛盾的统一(同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而阴阳学说虽然也承认阴阳之间的对立和斗争,但更重视、强调二者的调和、中和、和谐,即统一。而医药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千方百计地维护和恢复人体的统一,保持内外各种因素、作用的相对平衡,任何时候都不应破坏这个统一和平衡。所以古今医家都接受和运用阴阳调和原则。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因而和之,是谓圣度。"[19]这就是说,阴阳两方面相对平衡、协调,人体就健康:任何一方的偏盛偏衰乃至离决,人的生命就有危险以致死亡。因而一切医疗措施和养生方法,都是着眼于调和阴阳,"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20],此乃"圣度",即神圣的不可更改的根本原则,其合理性也是不言而喻的。而对立统一规律认为,调和矛盾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进行,并且不是从根本上解决矛盾的途径。在社会历史领域内,一味调和矛盾,势必走向保守乃至反动。两相比较,阴阳学说更适合医药学的需要。它不违背对立统一规律,只是更强调和突出矛盾双方"统一"的一面。实践证明,以阴阳学说指导中医药学,可以启发医家研究矛盾双方的特殊性及其统一关系,为辨证施治提供理论依据。在临证之时把复杂多变的生理、病理现象加以归纳、概括,提升到阴阳层面,而不是对立统一的矛盾的高度,既可避免就病论病的局限性,又可以把握矛盾的具体性。因此,两千多年来,阴阳学说已与中医药学熔为一体,成为其不可缺少的理论成分。从这一意义上说,阴阳学说是对立统一规律所不能完全代替的。当然,阴阳学说本身也应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汲取科学发展的成果,不断进行充实、改进和发展,使之科学化、系统化,决不能原封不动地加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