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对于曹丕来说,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统一中国的机会,可惜曹丕错失机会,曹丕不仅错此次机会,而且一错再错。其实夷陵之战时期,曹丕最初的想法就是伐蜀。
夷陵之战前,曹丕以皇帝身份曾召开军事会议讨论东吴袭夺荆州杀关羽后,刘备会如何处理?当时大部分朝臣认为刘备不敢与东吴开战,唯侍中刘晔说:刘备与关羽义为君臣,情犹兄弟,而刘备以仁厚、自强立国,必会发兵攻吴。果不其然,刘备于221年发兵攻吴,战争期间曹丕又开会讨论魏国应如何面对?当时朝堂的意见分为三派:1、以曹丕为首:主张联吴伐蜀。理由是孙权已向魏投降称臣,岂能伐吴,岂不是让天下来投降的人寒心。
2、以刘晔为首:主张联蜀伐吴。理由是吴近蜀远,孙权有内忧而称臣并非真心,而刘备大怒伐吴必不会放弃,而联吴伐蜀,吴国必不肯主动卖力,况且吴强蜀弱,联弱抗强,可保魏的利益,如果联强抗弱,吴岂不是越强,那更不好对付。3、以王朗为首:主张坐山观虎斗。理由是两虎相争必两败俱伤,到时魏就尽收渔翁之利。刘晔力劝曹丕,可曹丕不听,之后曹丕改变了主意,选择了王朗的建议:什么也不干,坐山观虎斗。
夷陵之战结束后,孙权解决了蜀国的威胁后,对曹丕就不太敬重,并且原先说好遣子为质也反悔了,曹丕大怒,欲兴兵伐吴,刘晔劝阻曹丕说:吴刚胜蜀,士气大兴,此时不可讨伐。曹丕还是不听,三路伐吴,结果无功而返。曹丕失败后,对刘晔说:卿策之是也。当念为吾灭二贼,不可但知其情而已。(你的计策是对的,但你要多为我想想怎么消灭蜀吴二贼,不要只知道敌情而己。)看出来了吗?实在是曹丕能力不足,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因为夷陵之战后,魏国损失很大,需要休养生息一番,所以曹丕不伐蜀。
虽然夷陵之战后蜀汉和东吴都出现了不小的损伤,蜀汉更是一蹶不振,但是孙刘联盟再一次形成,所以曹丕不能轻举妄动,要等待时机。
因为曹丕觉得蜀军并不能威胁到他的统一大业,而且夷陵之战之后曹军也需要休养生息。
很多人认为曹丕不听刘晔的建议是错误的,如果听了曹丕就能一统天下,其实这种说法是片面的,不客观,刘备孙权都不是傻的,刘备为关羽报仇是一方面,主要原因还是想夺回荆州,如果刘备孙权对峙时期,曹丕出兵,孙权绝对会向刘备割地求和,站在东吴的立场上,肯定会把荆州割给刘备,因为刘备在荆州可以分担曹魏对东吴的军事压力,如果给了曹魏,曹丕顺江而下直接灭吴,而刘备当时军事实力比曹魏小很多,他不会脑子抽风得到荆州后去灭吴,但是言归正传,如果让刘备得到荆州,曹丕就得面对刘备两路出兵北伐的军事压力,无论是曹操还是曹丕都视刘备为头号死敌,刘备要做的是灭魏一统天下,而东吴只想的自保,所以曹丕的目标就是打压刘备,而且他也不能保证自己可以出兵一举荡平刘备和孙权,所以他不听刘晔的建议也有他自己的考虑,不完全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