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油气资源的政治性博弈和控制权争夺愈演愈烈,中国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有利空间可能被挤压
对于石油在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中的战略地位,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专家汉斯·摩根索曾经有一段较为深刻的描述:“谁能把它们(指石油)加入自己的其他原料来源,谁就大大增加了自己的资源,并且以同样比例剥夺了对手的资源。在这个意义上,对它们的控制一向是强权分配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英国、美国,在一段时间里还有法国,在近东从事那种被适当地称为‘石油外交’的活动,即建立势力范围,从而在某些地区得以独占石油储藏。”近30年来的世界石油资源较量和斗争史,以及未来世界石油资源格局的演变趋势表明,世界能源生产或消费大国,特别是美、欧、俄等国家和地区及其跨国公司,将会继续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和方式,甚至不惜通过战争,来争夺和控制世界上具有稀缺性、战略性的油气资源。2003年3月的伊拉克战争尽管有着种种理由,但是与1990年的海湾战争一样,它无论如何都是一场与“石油”有关的战争。美国推翻萨达姆政权并试图建立亲美的伊拉克新政权,是为了达到多重石油战略目标,其实质是为实现美国全球石油战略和全球霸权战略奠定基础。
可以预见的是,多年来一直作为世界石油主要生产和出口地的中东、非洲、拉美、里海-中亚和俄罗斯东部地区,必将成为未来世界油气资源争夺最为激烈的主战场。目前,世界排名前20家大石油公司垄断了全球已探明优质石油储量的8成以上,这表明全球可供勘探开采的油气资源有利空间越来越小。而且,中国在海外的石油资源产地大多分布在政治、经济不稳定的地区。所有这些都与中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和中国对世界和平与稳定所作的贡献不相称。中国必须依托大国外交、经济合作和一定优势的海权,在全球范围参与石油竞争,确保在海外石油市场份额及石油运输的安全。除了在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和我国南海等石油资源富饶地区参与竞争外,还要参与西非、拉美、东南亚和大洋洲等地的石油资源的开发与合作,寻求广泛的海外油气资源来源,以拓宽中国能源安全的国际空间。
二、世界石油需求增长中心向亚太转移,中国将在获取海外份额油方面遇到更激烈的竞争
由于石油所具有的宽沸点、高能量和低污染的品质,石油日益成为支配世界能源消费的主要部分,在未来20年内石油仍将在世界能源消费中处于领先地位。近10年来,世界石油生产与消费迅速上升且大体平衡。1999年北美洲和欧洲与10年前大体相同,其消费总量之和在世界消费总量中仍占50%以上。而亚太石油消费则成为世界石油消费增长最迅速的地区。世界消费增长中心向亚洲地区转移。1989~1999年,世界石油生产和消费变化不大,但地区不平衡性十分突出。北美洲一直是世界石油消费第一大户。10年间,其消费总量在世界石油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只下降0.2%,同期石油生产比重却下降了2.9%。亚太地区成为了世界能源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10年间该地区能源产量在世界生产总量中只增长了0.5%,但其消费总量却从19.9%猛升到26.9%,增长了7个百分点,其增速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地区,成为世界石油消费第一增长大户。中国和印度是亚太地区石油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印石油生产在亚太地区总产量中的比重10年中分别下降了0.4%和1.3%,而消费总量却上升了3.3%和1.2%。
亚太地区这种石油产量比重增长滞后,消费比重却大幅上升的反差现象,预示着该地区石油供给短缺及由此引起的对外依存度将持续扩大。这将是中国能源安全不可回避的矛盾。能源自给能力及其需求对外依存度,是一国能源安全环境好坏的两个关键标志。从1993年开始,中国成为石油进口国。此后中国的石油消费、生产、进口和进口依存度(年进口量占年消费量的比例)逐年增大。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有不同的预测,但其计算结果大体一致,认为中国未来20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2%。
三、中国处在亚太新的能源消费增长中心,面临着与周边油气资源消费大国之间的激烈竞争
近10年来,亚太地区已成为仅次于北美洲的新的能源消费中心。北美洲作为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区,其石油消费量在世界石油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在1989~1999年下降了0.2%。而此间亚太地区的石油消费量,却由19.9%增加到26.9%,猛增了7个百分点,成为世界石油消费第一增长大户。美国、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作为世界经济中的强国、大国或增长潜力巨大的发展中国家,都是石油消费大国和净进口国,其国内生产的石油和天然气远远赶不上需求的巨大增长,石油需求和消费的自给能力很低,对外依存度不断增高。目前,北美消费的石油约为每天2400万桶,亚太为2000万桶。美国、日本进口石油占石油消费总量的比重分别为60%和80%。其中中东原油占进口比重为:美国22%,日本98%,中国44%,其他亚太国家73%。这些国家都是世界能源消费大国,特别是中国、印度等国日益成为亚太地区新的能源消费中心。其快速增长的经济体以及独特的地缘政治经济联系,将不可避免地使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美、日等传统消费大国之间,在世界石油市场上展开激烈的竞争。
四、“中国石油威胁论”有所抬头,中国公平合理参与全球油气资源的竞争受到少数大国的误解
近年来,中国能源进口数量不断增加,这种增加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是相一致的,也是大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然而,某些国家对中国日益增长的石油进口量和海外油气资源的拓展行为表示“高度关注”和“忧虑”,甚至明里暗里挤压中国的海外油气拓展空间,应该说这不是什么正常的现象。美国美中防务委员会在2002年呈交给美国国会的一份报告指出:美国在世界能源市场上正面临来自中国日益有力的竞争。同年6月,美国安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弗兰克·加夫尼(FrankJ.Gaffney)在众议院国际委员会的证词中指出,中国能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已构成对美国能源安全的威胁和挑战,美国与中国争夺能源供应方面的竞争会更加激烈。日本也有人认为,中国未来大量进口石油将引起世界石油市场的混乱,为了维护石油安全,中国可能采取军事手段,从而威胁地区稳定与安全。近年来,美、俄、日等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有意无意地干扰、排挤中国石油企业的对海外石油开发权公平竞争的几个实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五、全球石油供应链中断的潜在风险依然存在,国际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难以避免
世界石油供应链是否连续而完整、油价的波动能否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仍然具有不确定性。这是未来各国石油安全所面临的一个重要国际环境,也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各石油消费大国所严重关切和担忧的问题。国内外有关专家研究认为,从目前情况看,国际石油供求态势大体平衡。除非受到国际政治、地缘战略等非商业性的剧烈争夺而偏离正常运行轨道,在未来二三十年内,全球石油供应链应该不会出现大的问题。然而,全球石油供求总量能够平衡是一回事,能否以在合理的价格波幅内实现连续充分的供给,则又是一回事。虽然发生石油危机的几率很小,但是因政治因素,特别是战争因素,会使世界石油市场价格出现波动,增大人们预测油价走势的难度,动摇石油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进而扭曲世界石油市场格局,阻碍世界石油市场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世界石油价格的波动和上涨,不仅将对诸如航空和汽车运输等对石油依赖程度较大的行业产生严重冲击,而且将使整个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受到重大影响。如果出现上述风险,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一些能源需求增长较快的国家(包括中国),经济增长将受到极大的打击。
六、美国石油生产滞后,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将持续增高
美国石油消费占全球石油消费的1/4,而美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则超过50%以上。因此美国石油供给形势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能源安全环境。美国石油产量和消费总量近10年来出现较大缺口,并且储量也大幅下降:1989~1999年美国石油产量从4.29亿吨下降到3.54亿吨,下降了17.4%,而同期石油消费则从7.95亿吨上升到8.83亿吨,上升了11%,占1999年全球消费总量的25.9%;同期美国已探明石油储量从336亿桶降为286亿桶。在已过去的10年里,美国石油产量下降而石油消费量上升,在美国对进口石油依存度过高以及美国因近年能源生产设施老化而导致生产能力长期滞后的条件下,预计未来10年,大幅增加和保障海外石油供给,尤其是海湾地区的石油供给,将是美国石油政策近期的中心目标,也是美国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