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核聚变难点在哪里?为什么要实现?

2024年11月15日 23:02
有3个网友回答
网友(1):

大家都知道核反应有两种基本的反应方式,一种是重核裂变,另一种是轻核聚变。只要你学过初中物理,就会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有质子和中子组成,就能够轻易理解这两种反应方式。

所谓核裂变,就是一个重的原子核分裂为多个轻的原子核,然后放出大量的能量。而核聚变,则是两个轻的原子核合成为一个重的原子核,同时也放出能量。

谈起核裂变,大家第一反应都是原子弹、核电站什么的,实际上核裂变还包括“衰变”。也就是说许多元素在自然的条件下就会发生由一个核变成多个核的反应,这并没有引起世界毁灭什么的。

但是核聚变就不一样了,核聚变的反应条件非常苛刻,可以说地球上的自然界中基本不会发生自主的核聚变反应(这里面有一个点火条件,叫做劳森判据,有兴趣的可以去查一下文献,大概描述了核聚变时间与功率的乘积要大于某一个常数)。因此,核聚变反应实现的难点就在于它苛刻的反应条件,可控核聚变的难点就在于你是否能够随意控制这苛刻的反应条件。

那核聚变反应到底需要多苛刻的条件呢?让我们首先看看宇宙中自然发现的核聚变反应吧,太阳就是一个经典的核聚变反应的例子。太阳之所以能够源源不断地向宇宙中辐射能量,原因就在于太阳的基本组成就是氢和氦,它们在不断地发生着核聚变反应。

木星的组成和太阳非常类似,也都是氢和氦,可是木星却不会发生核聚变反应。这其中的原因非常简单,太阳有巨大的质量,在引力坍缩下势能转化为内能,温度急剧升高,这就相当于一个打火机在给氢核点火,从而发生核聚变反应——木星虽然也发生引力坍缩,但是升高的温度还不足以发生核聚变反应。

可控核聚变也叫做“热核反应”,实现的温度大约需要1400万到1亿开尔文。要随心所欲控制这么高的温度,是非常艰难的。如此高的温度,一方面如何金属容器都会熔化,所以需要用磁场来做约束,这叫做托克马克装置。另外一方面,能点火并不一定能实用:需要输入的功率小于放出的功率才有意义(吃进去少,干活多,才有价值呀)。总之,这个问题就是很难的。

网友(2):

想离开太阳系,并非一定要实现可控核聚变,其实我们还有一条捷径

网友(3):

可控核聚变的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极端操作条件:核聚变需要在极高的温度(上亿摄氏度)下进行,这种温度远远超过任何材料的熔点,因此需要特殊的技术来维持这种高温等离子体,如磁场约束或惯性约束。
能量增益挑战:实现核聚变需要巨大的能量输入来启动和维持反应,目前的技术还未能实现能量的净增益,即输出能量大于输入能量。
材料挑战:核聚变过程中产生的高能中子会对反应器材料造成损伤,需要研发能够承受极端条件的材料。
技术复杂性:核聚变技术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物理学、工程学、材料科学等,需要高度复杂的系统集成和精细的控制技术。
国际合作与投资:核聚变研究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和国际合作,如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
商业化进程:尽管近年来在核聚变研究领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要实现商业化发电,还需要解决从实验装置到商业电站的多个阶段的技术难题。
实现可控核聚变的意义重大,原因包括:
几乎无限的能源供应:核聚变的燃料氘可以从海水中提取,理论上足够人类使用数十亿年。
环境友好:核聚变产生的废物少,且没有长期放射性问题,是一种清洁能源。
高能量密度:核聚变产生的能量密度远高于化石燃料,能够提供巨大的能量输出。
安全性:核聚变反应堆在出现问题时会自动停止反应,不会像核裂变反应堆那样有熔毁的风险。
推动科技进步:核聚变的研究和开发将推动相关科学技术的进步,如超导技术、等离子体物理学、材料科学等。
国际合作的典范:核聚变项目如ITER计划是国际科技合作的典范,有助于促进国际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综上所述,可控核聚变技术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其潜在的益处使得全球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持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国际合作的加深,未来有望实现核聚变能源的商业化,为人类提供一种安全、清洁、高效的能源解决方案。
可控核聚变技术研究的一个难点是实现核聚变反应的点火和维持。核聚变反应需要在极高温度和压力下进行,这意味着必须长时间维持温度超过1亿摄氏度的等离子体,技术实现上依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森木磊石积极参与我国可控核聚变装置的建设,不断研制了PSM高压电源系统、高频逆变式高压电源系统、阳极高压电源等装置,用于为托卡马克装置供电及加热,以形成聚变反应需要的1亿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环境。我司研制的各类电源具有精度高、可靠性好的特点,可长期满负荷连续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