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一则的赏析!

2024年11月20日 10:40
有3个网友回答
网友(1):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赏析】 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解读】 自古以来,许多人沉迷于物质欲望,欲壑难填,为追求名利而不择手段,迷失自我,成为金钱的奴隶,终日处于痛苦之中,不得自由,精神受到束缚。
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知足者常乐”,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人生除了一定的物质需求外,还需要有精神追求,学习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追求真理,奉献社会。
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为了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不惜舍弃国外优裕的生活、工作条件,冲破重重阻碍,毅然回国,为我国的火箭、核弹研制作出了杰出贡献,受到全国人民的尊敬。
反观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形形色色的贪官,一旦掌握某些权力,不是想着怎样为人民服务,而是投机钻营,图谋升官发财,贪得无厌,将贪污财物转移出国,稍有风吹草动,便蒙混出逃,即使暂时躲避了处罚,但已身败名裂,为人民所不齿。
所以,孔子主张人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一个正人君子,利己利人,利社会利国家,这个思想在今天也是值得借鉴的。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赏析】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解读】在这一则语录中,孔子为我们指出了人生各阶段学习和修养的目标和任务,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在社会上立身处世,努力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承担社会责任,不能虚度光阴,一事无成。

3.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赏析】本章里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解读】在这一则语录中,孔子告诉我们如何严谨治学的道理,凡事要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虚假,讲求科学态度。弄虚作假,只能自欺欺人,沽名钓誉,抄袭作弊等都是不应该的。

4.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赏析】 在这一章里,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人为处世的态度。孔子重视培养“仁”的道德情操,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从本段里,可以看出,只有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
【解读】这一则语录,分别表现了子路、颜渊、孔子三人的人生志向,子路豪爽仗义,颜渊谦虚退让,孔子胸怀博大。孔子的志向是“仁者爱人”的具体体现,充分表现了孔子坚持“仁”的理念。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赏析】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解读】在这一则语录中,孔子提出了学习的三个境界:知之——好之——乐之,层层深入,告诫我们,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之”,即要以所学为乐事,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乐趣,这样,才能取得较高的成就,提高学习成绩。如果无心学习,或以学习为痛苦,那么就不可能有所成就。
6.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赏析】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解读】在这一则语录中,孔子提到“君子”要做到的两条标准:“智”和“仁”。智者就像滔滔江河,蜿蜒曲折,一泻千里,时而气势磅礴,浩浩荡荡,时而静静流淌,广阔无垠,无穷无尽。仁者好似巍巍高山,苍苍茫茫,孕育万物,顶天立地,令人仰视,与天地同寿。
7.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赏析】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解读】在这一则语录中,孔子率先提出中国人几千年以来做人的标准之一,即“安贫乐道”,俗话说“人穷志不穷”,人活在世上要有骨气,坚守道义和人格,“不为五斗米折腰”,知足常乐,鄙视那种获取“不义之财”的可耻行径。
8.子曰:“君子坦荡荡①,小人长戚戚②。”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赏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解读】在这一则语录中,孔子告诉我们,君子与小人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君子胸怀宽广,包容万物,淡泊名利,能与人和谐相处,对纷繁复杂的世相泰然处之,随遇而安。而小人则气量狭窄,患得患失,斤斤计较,小肚鸡肠,与人争名逐利,勾心斗角,不择手段,整日处于惶惶不安之中。

9.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仁德。孔子道:“抑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践仁德,全凭自己,还凭别人吗?”颜渊道:“请问行动的纲领。”
孔子道:“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道:“我虽然迟钝,也要实行您这话。”
【赏析】颜渊是个谦虚内向的学生,孔子因材施教,针对其个性,提出了“仁”的具体主张,教育学生要坚守正道,做一个谦谦君子。这是关于“仁”的最高标准,也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解读】在这一则语录中,孔子教导我们,做人要以“礼”为标准,做任何事都要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标准和法律原则,违背“礼”的一切行为都是不应该的。

10.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赏析】这是孔子对人从少年到老年这一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作出的忠告。这对今天的人们还是很有必要注意的。
【解读】在这一则语录中,孔子提出了人生三个阶段的道德修养标准,也是世人常犯的过错——好色、斗狠、贪财。有此三种毛病的人,往往不顾社会公德和法律,侵犯别人,自私自利,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其结果是:纵欲短寿,与人结仇,利欲熏心,不择手段。这种人必然成为社会的公害,为人所不齿。
【拓展延伸】
二、仿照上述分析,尝试赏析解读下列《论语》名句。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与实习,不也很舒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意,居处不求恬静,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3、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最为重要。”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论语》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把握了知识而不致疑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索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德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
  
9、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样啊:有了过错,人人都看见了;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10、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伙伴。”
  
11、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
  【译文】子夏说:“做官有了余力就可以学习了,学习有了余力就可以做官了。”
  
1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彩就会显得粗野,文彩多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华。文彩与质朴搭配适中,才能成为君子。”
  
1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译文】孔子说:“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4、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译文】孔子说:“把所学的东西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倦怠,这些我做得怎么样呢?”
  
15、子夏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译文】子夏说:“普天下的人都应是兄弟。”
  16、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译文】孔子说:“干不义的事得到了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犹如浮云一样。”
  
1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为师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
  
18、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
  【译文】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需要仁德,那仁德就来了。”
  
19、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胸怀宽阔坦荡,小人永远局促忧愁。”
  
20、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译文】曾子说:“知识分子不能没有宽阔的胸怀和坚强的毅力,因为他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而且道路遥远。以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不是很重大吗?对这一理想的追求到死才可以停止,不是道路遥远吗?”

2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模作样,这样的人很少有仁义之心。”
  
2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译文】孔子在河岸上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2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译文】孔子说:“在上者自己要行得正,不用命令在下者也能照着做,自己身行不正,虽然发号施令,在下者也不会服从。”
  
24、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重视和谐而不强求完全相同,小人强求完全相同而不重视和谐。”
  
25、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平和大方而不骄恣,小人骄恣而不平和大方。”
  
26、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实。
  【译文】孔子说:“君子以言过其实为耻辱。
  
27、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
  【译文】孔子说:“贫穷而没有怨言很难做到,富有而不骄傲容易做到。”
  
28、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没有能力。”
  
29、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译文】孔子说:“君子端庄而不争执,会群而不拉帮结伙。”
  
30、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不能为求生而损害仁德,只能牺牲自己来成全仁德。”
  
31、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假如没有长远打算,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32、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事事严格要求自己,小人事事严格要求别人。”
  
3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单凭语言来荐举人,也不单凭人来废除他的言论。”
  
3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怨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译文】子贡问孔子说:“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吗?”孔子说:“那就是恕道吧!我所不情愿强加给自己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35、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能败坏德行。小事不能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36、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译文】孔子说:“主张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谋事。”
  
37、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38、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论语》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以节制礼乐为快乐,以宣扬别人的长处为快乐,以广交贤良的朋友为快乐,是有益的。以骄恣淫乐为快乐,以放荡无度为快乐,以宴玩荒淫为快乐,都是有害的。”
  
39、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年轻时,血气未定,要戒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方刚,要戒争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弱,要戒贪得。”
  
40、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所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九点要考虑的:看的要考虑是否明白,听的要考虑是否清晰,脸色要考虑是否暖和,态度要考虑是否谦恭,语言要考虑是否忠诚,做事要考虑是否敬业,疑问要考虑如何向人请教,心里不平时要考虑是否有所患,得到利益时要考虑不要忘义。”

不知道你问的啥

网友(2):

【原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在上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在上者,而喜好悖逆争斗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赏析】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政治结构的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网友(3):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 为政篇)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修学,三十岁能遵循礼法而有所立,四十岁就不再受外境迷惑,五十岁澈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六十岁能平等地对待大家的意见,七十岁时,自己可以随心所欲而又能不逾越道德的合礼范畴。”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孔子的修学报告:

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出生于一个曾经辉煌而走入没落的贵族家庭,到他父亲叔梁纥(hé)的时候,境况并不理想。父亲死后,孔子与母亲受“大奶”排挤,一起迁居到另一地生活,用度拮据。孔子年轻时不为当时的权贵所接受,在一次参加季氏举行的宴会时,被阳货无情地拒之门外。但是孔子并没有自暴自弃,从小就有志于学。学的内容一般认为是古代典籍,是对于宇宙人生真相的探究,因为若为糊口,乃生活所逼,不必“志”于学。

三十而立。现在说的“而立之年”指三十岁,乃成家立业之年。但在《论语》中“立”的含义是“立于礼”的意思。即在社会道德、礼制允许的范围内有所建树。我们看孔子年谱就知道,他三十岁时便成立私学,开始面向社会招生,报名费是腊肉十条。表明三十岁的孔子,已经是个学识渊博而且知礼达人的人。我们还应该看到,孔子十五有志于学,与三十而立在逻辑上应该是一个转承,指他在道德、学问上有所成就,学有所得而且能学以致用。

四十不惑。不惑是不为外境所惑,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主张和人生价值观。这一点已经很少有人能做到了。我常听朋友说“人到中年万事休”,那意思是“三十即惑”啊。人立身善道,在遇到逆境、诱惑时,往往会内心动摇。孔子则不然,四十岁已能真正守死善道,绝对信得过了。

五十知天命。这是一个关键。各注解对天命的理解有所不同。《周易·系辞传》中说:“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说明道为阴阳之和变,道自性生。《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说明天命指的是人的体性,即天赋之命、形而上的命体。《说文解字》说天从“一大”,这么说天命就是“一大命”,知天命即是知“大我”了。在佛家看来,知天命就是“明心见性”,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孔子在没有心性修行先师指导的情况下,能“五十而知天命”,是相当不容易的,可见孔子的确是天生的圣人。知天命以后的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却没有真正出仕,非常耐人寻味。

那么天命与生命不是一回事情吗?人难道有两条命?这个“我是谁”的问题,是一切宗教、哲学的重点所在,我们且多花些笔墨,稍加探讨。

儒家讲:“率性之谓道,道也者,须臾不可离也,可离非道也。”可见性与道是一。而孔子有言:“吾道一以贯之。”这个道是能通天、地、人的生命的本体。

佛家认为我们这个身体是四大:地(有形物质属性)、火(温度)、水(湿度)、风(运动属性)的假合,不是真我。那个真我,就是能发起听、看、嗅、尝、触、思各种作用的功能,他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与三世诸佛不一不异。器世间的万事万物,好比以金作器,而器器皆金,究其缘起都是这个性空之佛性,此外无物无心。

道家《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庄子》说“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可见道家的“道”也指人形而上的本体。

实际上基督教里的“上帝”,也是佛、道的意思。《圣经》说上帝创造了人类和宇宙万物,就如道家的“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如佛家的心物不二,万法唯心生。《圣经》记载,有人问耶稣:您是上帝的儿子,能否让上帝现身给我们见一见。耶稣说:你们怎么到现在还不肯相信呢?我便是与上帝一体的啊(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所以上帝的称谓与佛、道一样,是勉强给人形而上的功能一个称呼而已。世上颇有愚人,非要去考证“上帝”的存在,那怕是要等到驴年才有消息吧。

中国盘古开天辟地的古老传说,也如同上帝创造世界的故事一样:在遥远的太古时代,宇宙漆黑一片,象一个鸡蛋。这时,伟大的英雄盘古辟开天地:阳气上升为天空,阴气下降成大地。盘古担心天地会重新合在一起,于是顶天立地,变化身体,天高一尺,他的身体高一尺,地深一丈,他的身体也长一丈(恰如佛家说的: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周遍世界)。这时,盘古已耗尽全身力气,慢慢地躺在地上。盘古的左眼变成太阳,右眼变成月亮。……骨骼变成树木花草,牙齿变成石头和金属。精髓变成珍珠玉石,汗水变成雨露。呼出的空气变成风云(恰如道家说的: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中国中医理论和道家思想中的“气”,有时也是道的概念,又作“炁”。《黄帝内经》指出,气是宇宙万物成长成形的动力。《周易·系辞传》说:“乾知太始,坤作成物。”韩康伯疏曰:“乾知太始者,以乾是天阳之气,万物皆始于气,故云知其太始也。”女娲造人以后,要对着泥人吹一口“气”,泥人才有生命力。所以,气也是指人和宇宙之所以发起各种功能的本体。《庄子》、《管子》曾专门谈到过气,指出气用以表达形而上道的内容。但气也可以是具体的,南怀瑾先生曾将“精气神”比作“能热光”,非常形象。气聚为精,精散为气,这个“气”则是相对精、神而表达的较为具体的心性特征。我们要了解气,便可从人的精神状态、气色和各个生理机能去观察。所以真正的气功,也是要参究生死和人的本来面目的。

其他代表道的名词还有很多,比如性、心、天等。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也能创造出个新名词来。朱熹弄了个“理”学,我们可以叫“狗不理”学,又香又好吃,一定更受欢迎。

综上我们就知道:平常所认为的“我”,是“小我”,或说“假我”,那个真正的我,是周遍一切世界,融通天地万物的。他清净无为,没有对立,只有感通。打个比方,我们不同的人就象不同的灯泡,灯泡发出各色的光,不是灯泡的作用,而是灯泡后那无形的电流所起的作用。孔子知天命,就相当于明白了灯泡发光是由于“电流”的作用,这下子一通百通,与万物一体无碍了。

天命是人的本来面目,可它又无形无相,叫人怎么印证?佛、道、儒三家都有一套自己的修行方法,引导我们去认识、体验它。如静坐、念佛、念咒、观想等,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研究。孔子之所以能悟天命,与他四十不惑,能真正彻信人事因果规律,克己复礼,守死善道关系非常大。

六十而耳顺。耳顺不是说耳朵没毛病,而是说能平等听取顺逆之言,平等心发起了。孔子五十岁通达天命是个分水岭,之后孔子“我”的执着的习气渐渐就减损,而能平等对待他人的顺逆之言。“耳顺”的其他解释非常多,有说是“听他人之言,而知他人之心”等。我这里取平等心、平等听闻,是由整章记录孔子心性修行的报告而言的,强调的不是一般的能力智慧,而是孔子的心路历程。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表明孔子的修为已经相当纯熟,达到“思无邪”的境界,连坏的念头都没有了。

以上是我对于孔子修学报告的看法,至于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等的解释,古今注释不一,是非难论。本篇以“为政”为题,孔子提出自己的修学报告,其实想是借他本人的修学经验,来表达与为政以德相关的几层含义:

其一,人人皆可成圣贤。通过学习,每个人都可以通达天命,而建立完善的人格。事实上人们遵守社会礼法,能更好地通达天命,彻悟道体,成就道德学问。

其二,借以表明以德导民的效果,并不会限制人的自由。孔子三十而立——能融于社会礼法作一番事业,可见德政非但不影响人们建功立业,而且能帮助人们成就。到七十岁更是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表明德治的极致效果正是人性的自由与解放。

其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政以德仍需要时间来完成,人心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孔子的修学报告,是以德为政观点的小结,更具体地阐述了德治的各种优势。

就这么多字了!你自己再加工加工吧!祝心想事成!